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在你开发应用的时候,一定会经常碰到需要根据指定的字段排序来显示结果的需求。还是以我们前面举例用过的市民表为例,假设你要查询城市是“杭州”的所有人名字,并且按照姓名排序返回前 1000 个人的姓名、年龄。

假设这个表的部分定义是这样的: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city` varchar(16)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NOT NULL,
`age` int(11) NOT NULL,
`addr` varchar(128)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city` (`city`)
) ENGINE=InnoDB;

这时,你的 SQL 语句可以这么写:

select city,name,age from t where city='杭州' order by name limit 1000  ;

这个语句看上去逻辑很清晰,但是你了解它的执行流程吗?今天,我就和你聊聊这个语句是怎么执行的,以及有什么参数会影响执行的行为。

本文已经收录到Github仓库,该仓库包含计算机基础、Java基础、多线程、JVM、数据库、Redis、Spring、Mybatis、SpringMVC、SpringBoot、分布式、微服务、设计模式、架构、校招社招分享等核心知识点,欢迎star~

Github地址

如果访问不了Github,可以访问gitee地址。

gitee地址

全字段排序

前面我们介绍过索引,所以你现在就很清楚了,为避免全表扫描,我们需要在 city 字段加上索引。

在 city 字段上创建索引之后,我们用 explain 命令来看看这个语句的执行情况。

图 1 使用 explain 命令查看语句的执行情况

Extra 这个字段中的“Using filesort”表示的就是需要排序,MySQL 会给每个线程分配一块内存用于排序,称为 sort_buffer。

为了说明这个 SQL 查询语句的执行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 city 这个索引的示意图。

最全面的Java面试网站

图 2 city 字段的索引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满足 city='杭州’条件的行,是从 ID_X 到 ID_(X+N) 的这些记录。

通常情况下,这个语句执行流程如下所示 :

  1. 初始化 sort_buffer,确定放入 name、city、age 这三个字段;
  2. 从索引 city 找到第一个满足 city='杭州’条件的主键 id,也就是图中的 ID_X;
  3. 到主键 id 索引取出整行,取 name、city、age 三个字段的值,存入 sort_buffer 中;
  4. 从索引 city 取下一个记录的主键 id;
  5. 重复步骤 3、4 直到 city 的值不满足查询条件为止,对应的主键 id 也就是图中的 ID_Y;
  6. 对 sort_buffer 中的数据按照字段 name 做快速排序;
  7. 按照排序结果取前 1000 行返回给客户端。

我们暂且把这个排序过程,称为全字段排序,执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所示,下一篇文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个排序。

图 3 全字段排序

图中“按 name 排序”这个动作,可能在内存中完成,也可能需要使用外部排序,这取决于排序所需的内存和参数 sort_buffer_size。

sort_buffer_size,就是 MySQL 为排序开辟的内存(sort_buffer)的大小。如果要排序的数据量小于 sort_buffer_size,排序就在内存中完成。但如果排序数据量太大,内存放不下,则不得不利用磁盘临时文件辅助排序。

你可以用下面介绍的方法,来确定一个排序语句是否使用了临时文件。

/* 打开 optimizer_trace,只对本线程有效 */
SET optimizer_trace='enabled=on'; /* @a 保存 Innodb_rows_read 的初始值 */
select VARIABLE_VALUE into @a from performance_schema.session_status where variable_name = 'Innodb_rows_read'; /* 执行语句 */
select city, name,age from t where city='杭州' order by name limit 1000; /* 查看 OPTIMIZER_TRACE 输出 */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OPTIMIZER_TRACE`\G /* @b 保存 Innodb_rows_read 的当前值 */
select VARIABLE_VALUE into @b from performance_schema.session_status where variable_name = 'Innodb_rows_read'; /* 计算 Innodb_rows_read 差值 */
select @b-@a;

这个方法是通过查看 OPTIMIZER_TRACE 的结果来确认的,你可以从 number_of_tmp_files 中看到是否使用了临时文件。

图 4 全排序的 OPTIMIZER_TRACE 部分结果

number_of_tmp_files 表示的是,排序过程中使用的临时文件数。你一定奇怪,为什么需要 12 个文件?内存放不下时,就需要使用外部排序,外部排序一般使用归并排序算法。可以这么简单理解,MySQL 将需要排序的数据分成 12 份,每一份单独排序后存在这些临时文件中。然后把这 12 个有序文件再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大文件。

如果 sort_buffer_size 超过了需要排序的数据量的大小,number_of_tmp_files 就是 0,表示排序可以直接在内存中完成。

否则就需要放在临时文件中排序。sort_buffer_size 越小,需要分成的份数越多,number_of_tmp_files 的值就越大。

接下来,我再和你解释一下图 4 中其他两个值的意思。

我们的示例表中有 4000 条满足 city='杭州’的记录,所以你可以看到 examined_rows=4000,表示参与排序的行数是 4000 行。

sort_mode 里面的 packed_additional_fields 的意思是,排序过程对字符串做了“紧凑”处理。即使 name 字段的定义是 varchar(16),在排序过程中还是要按照实际长度来分配空间的。

同时,最后一个查询语句 select @b-@a 的返回结果是 4000,表示整个执行过程只扫描了 4000 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对结论造成干扰,我把 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 设置成 MyISAM。否则,select @b-@a 的结果会显示为 4001。

这是因为查询 OPTIMIZER_TRACE 这个表时,需要用到临时表,而 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 的默认值是 InnoDB。如果使用的是 InnoDB 引擎的话,把数据从临时表取出来的时候,会让 Innodb_rows_read 的值加 1。

rowid 排序

在上面这个算法过程里面,只对原表的数据读了一遍,剩下的操作都是在 sort_buffer 和临时文件中执行的。但这个算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查询要返回的字段很多的话,那么 sort_buffer 里面要放的字段数太多,这样内存里能够同时放下的行数很少,要分成很多个临时文件,排序的性能会很差。

所以如果单行很大,这个方法效率不够好。

那么,如果 MySQL 认为排序的单行长度太大会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来修改一个参数,让 MySQL 采用另外一种算法。

SET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 16;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是 MySQL 中专门控制用于排序的行数据的长度的一个参数。它的意思是,如果单行的长度超过这个值,MySQL 就认为单行太大,要换一个算法。

city、name、age 这三个字段的定义总长度是 36,我把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设置为 16,我们再来看看计算过程有什么改变。

新的算法放入 sort_buffer 的字段,只有要排序的列(即 name 字段)和主键 id。

但这时,排序的结果就因为少了 city 和 age 字段的值,不能直接返回了,整个执行流程就变成如下所示的样子:

  1. 初始化 sort_buffer,确定放入两个字段,即 name 和 id;
  2. 从索引 city 找到第一个满足 city='杭州’条件的主键 id,也就是图中的 ID_X;
  3. 到主键 id 索引取出整行,取 name、id 这两个字段,存入 sort_buffer 中;
  4. 从索引 city 取下一个记录的主键 id;
  5. 重复步骤 3、4 直到不满足 city='杭州’条件为止,也就是图中的 ID_Y;
  6. 对 sort_buffer 中的数据按照字段 name 进行排序;
  7. 遍历排序结果,取前 1000 行,并按照 id 的值回到原表中取出 city、name 和 age 三个字段返回给客户端。

这个执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我把它称为 rowid 排序。

图 5 rowid 排序

对比图 3 的全字段排序流程图你会发现,rowid 排序多访问了一次表 t 的主键索引,就是步骤 7。

需要说明的是,最后的“结果集”是一个逻辑概念,实际上 MySQL 服务端从排序后的 sort_buffer 中依次取出 id,然后到原表查到 city、name 和 age 这三个字段的结果,不需要在服务端再耗费内存存储结果,是直接返回给客户端的。

根据这个说明过程和图示,你可以想一下,这个时候执行 select @b-@a,结果会是多少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首先,图中的 examined_rows 的值还是 4000,表示用于排序的数据是 4000 行。但是 select @b-@a 这个语句的值变成 5000 了。

因为这时候除了排序过程外,在排序完成后,还要根据 id 去原表取值。由于语句是 limit 1000,因此会多读 1000 行。

图 6 rowid 排序的 OPTIMIZER_TRACE 部分输出

从 OPTIMIZER_TRACE 的结果中,你还能看到另外两个信息也变了。

  • sort_mode 变成了 <sort_key, rowid>,表示参与排序的只有 name 和 id 这两个字段。
  • number_of_tmp_files 变成 10 了,是因为这时候参与排序的行数虽然仍然是 4000 行,但是每一行都变小了,因此需要排序的总数据量就变小了,需要的临时文件也相应地变少了。

全字段排序 VS rowid 排序

我们来分析一下,从这两个执行流程里,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 MySQL 实在是担心排序内存太小,会影响排序效率,才会采用 rowid 排序算法,这样排序过程中一次可以排序更多行,但是需要再回到原表去取数据。

如果 MySQL 认为内存足够大,会优先选择全字段排序,把需要的字段都放到 sort_buffer 中,这样排序后就会直接从内存里面返回查询结果了,不用再回到原表去取数据。

这也就体现了 MySQL 的一个设计思想:如果内存够,就要多利用内存,尽量减少磁盘访问。

对于 InnoDB 表来说,rowid 排序会要求回表多造成磁盘读,因此不会被优先选择。

这个结论看上去有点废话的感觉,但是你要记住它,下一篇文章我们就会用到。

看到这里,你就了解了,MySQL 做排序是一个成本比较高的操作。那么你会问,是不是所有的 order by 都需要排序操作呢?如果不排序就能得到正确的结果,那对系统的消耗会小很多,语句的执行时间也会变得更短。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 order by 语句,都需要排序操作的。从上面分析的执行过程,我们可以看到,MySQL 之所以需要生成临时表,并且在临时表上做排序操作,其原因是原来的数据都是无序的。

你可以设想下,如果能够保证从 city 这个索引上取出来的行,天然就是按照 name 递增排序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排序了呢?

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市民表上创建一个 city 和 name 的联合索引,对应的 SQL 语句是:

alter table t add index city_user(city, name);

作为与 city 索引的对比,我们来看看这个索引的示意图。

图 7 city 和 name 联合索引示意图

在这个索引里面,我们依然可以用树搜索的方式定位到第一个满足 city='杭州’的记录,并且额外确保了,接下来按顺序取“下一条记录”的遍历过程中,只要 city 的值是杭州,name 的值就一定是有序的。

这样整个查询过程的流程就变成了:

  1. 从索引 (city,name) 找到第一个满足 city='杭州’条件的主键 id;
  2. 到主键 id 索引取出整行,取 name、city、age 三个字段的值,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直接返回;
  3. 从索引 (city,name) 取下一个记录主键 id;
  4. 重复步骤 2、3,直到查到第 1000 条记录,或者是不满足 city='杭州’条件时循环结束。

图 8 引入 (city,name) 联合索引后,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

可以看到,这个查询过程不需要临时表,也不需要排序。接下来,我们用 explain 的结果来印证一下。

图 9 引入 (city,name) 联合索引后,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

从图中可以看到,Extra 字段中没有 Using filesort 了,也就是不需要排序了。而且由于 (city,name) 这个联合索引本身有序,所以这个查询也不用把 4000 行全都读一遍,只要找到满足条件的前 1000 条记录就可以退出了。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例子里,只需要扫描 1000 次。

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再往前讨论,这个语句的执行流程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简化呢?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在第 5 篇文章[《 深入浅出索引(下)》]中,和你介绍的覆盖索引。

这里我们可以再稍微复习一下。覆盖索引是指,索引上的信息足够满足查询请求,不需要再回到主键索引上去取数据。

按照覆盖索引的概念,我们可以再优化一下这个查询语句的执行流程。

针对这个查询,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city、name 和 age 的联合索引,对应的 SQL 语句就是:

alter table t add index city_user_age(city, name, age);

这时,对于 city 字段的值相同的行来说,还是按照 name 字段的值递增排序的,此时的查询语句也就不再需要排序了。这样整个查询语句的执行流程就变成了:

  1. 从索引 (city,name,age) 找到第一个满足 city='杭州’条件的记录,取出其中的 city、name 和 age 这三个字段的值,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直接返回;
  2. 从索引 (city,name,age) 取下一个记录,同样取出这三个字段的值,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直接返回;
  3. 重复执行步骤 2,直到查到第 1000 条记录,或者是不满足 city='杭州’条件时循环结束。

图 10 引入 (city,name,age) 联合索引后,查询语句的执行流程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 explain 的结果。

图 11 引入 (city,name,age) 联合索引后,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

可以看到,Extra 字段里面多了“Using index”,表示的就是使用了覆盖索引,性能上会快很多。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为了每个查询能用上覆盖索引,就要把语句中涉及的字段都建上联合索引,毕竟索引还是有维护代价的。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决定。

小结

今天这篇文章,我和你介绍了 MySQL 里面 order by 语句的几种算法流程。

在开发系统的时候,你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 order by 语句。你心里要清楚每个语句的排序逻辑是怎么实现的,还要能够分析出在最坏情况下,每个语句的执行对系统资源的消耗,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不犯低级错误。

内容摘录自丁奇的《MySQL45讲》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Github仓库,上面有大彬整理的300多本经典的计算机书籍PDF,包括C语言、C++、Java、Python、前端、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算法、机器学习、编程人生等,可以star一下,下次找书直接在上面搜索,仓库持续更新中~

Github地址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的更多相关文章

  1. MySQL 笔记整理(16)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笔记记录自林晓斌(丁奇)老师的<MySQL实战45讲> (本篇内图片均来自丁奇老师的讲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16)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在林老师的课程中,第15 ...

  2. 16 |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学习记录

    <MySQL实战45讲>16 |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学习记录http://naotu.baidu.com/file/0be0e0acdf751def1c0ce66215e ...

  3. mysql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假设我们要查询一个市民表中城市=杭州的所有人的名字,并且按照名字排序 CREATE TABLE `t` ( `id` ) NOT NULL, `city` ) NOT NULL, `name` ) N ...

  4. 【MySQL 读书笔记】“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针对排序来说,order by 是我们使用非常频繁的关键字.结合之前我们对索引的了解再来看这篇文章会让我们深刻理解在排序的时候,是如何利用索引来达到少扫描表或者使用外部排序的. 先定义一个表辅助我们后 ...

  5. 16 | “order by”是怎么工作的?

    在你开发应用的时候,一定会经常碰到需要根据指定的字段排序来显示结果的需求.还是以我们前面举例用过的市民表为例,假设你要查询城市是“杭州”的所有人名字,并且按照姓名排序返回前1000个人的姓名.年龄. ...

  6. MySQL查询语句执行过程及性能优化(JOIN/ORDER BY)-图

    http://blog.csdn.net/iefreer/article/details/12622097 MySQL查询语句执行过程及性能优化-查询过程及优化方法(JOIN/ORDER BY) 标签 ...

  7. MySQL查询语句执行过程及性能优化-查询过程及优化方法(JOIN/ORDER BY)

    在上一篇文章MySQL查询语句执行过程及性能优化-基本概念和EXPLAIN语句简介中介绍了EXPLAIN语句,并举了一个慢查询例子:

  8. MySQL学习(二)索引与锁 --- 2019年1月

    1.Order By 是怎么工作的 MySQL做排序是一个成本比较高的操作.MySQL会为每个线程分配一个 sort_buffer 内存用于排序,该内存大小为 sort_buffer_size. 全字 ...

  9. [BZOJ1391]解题报告|网络流的又一类建图&Dinic的若干优化

    1391: [Ceoi2008]order 有N个工作,M种机器,每种机器你可以租或者买过来. 每个工作包括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需要某种机器来完成,你可以通过购买或租用机器来完成. 现在给出这些参数, ...

  10. MySQL实战45讲学习笔记:第十讲

    一 .本节内容概要 前面我们介绍过索引,你已经知道了在 MySQL 中一张表其实是可以支持多个索引的.但是,你写 SQL 语句的时候,并没有主动指定使用哪个索引.也就是说,使用哪个索引是由MySQL ...

随机推荐

  1. 使用cpu-z简单看处理器,显卡等

    心血来潮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电脑.在网上搜索cpu-z,大小只有几百kb.下面以我自己电脑为例,上图: 某些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不太了解的我就直接跳过了.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有下面的认识: (1)处理器 ...

  2. 06 显示fps帧频

    需要看fps就用下面这段代码即可 var FPS = {};FPS.time = 0;FPS.FPS = 0; FPS.startFPS = function (stage){ FPS.shape = ...

  3. AIGC 至少能在两个方面改变当前的世界-纯银

    互联网圈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web3 只是金融领域的创新,还没有任何征兆能进入大众社会,但 AIGC 对世界的改变正在眼前发生.AIGC 至少能在两个方面改变当前的世界.1.对于缺乏创造力的(文字) ...

  4. mysql锁表原因及解决方法

    mysql锁表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导致锁表的原因 1.锁表发生在insert update .delete 中: 2.锁表的原理是 数据库使用独占式封锁机制,当执行上面的语句时,对表进行锁住,直到 ...

  5. java初学者-向一个长度为5的整型数组中随机生成5个1-10的随机整数 ,要求生成的数字中没有重复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定义一个数组 长度为5:角标为4 int []arr=new int[5]; for(int i=0;i<5;i ...

  6. WebStorm 2021.3 的永久激活教程

    关注公众号回复 webstorm 即可获取激活脚本和教程 更新时间 2022年9月2日. 不定时更新 激活码可在公众号中回复[激活码]获取.

  7. 三、JMeter实战-快速上手JMeter

    1.JMeter基本操作 线JMeter最基本的操作有三个步骤: 先添加一个线程组. 添加HTTP请求. 添加查看结果树. 1.1.添加线程组 在测试计划下新建一个线程组 1.2.添加HTTP请求 在 ...

  8. hexo相对路径图片显示

    说明 hexo的图片默认不支持相对路径.需要配置 post_asset_folder 选项,设置从false改成true之后支持.但是要求图片目录必须和文件名相同. 由于我在typore下的markd ...

  9. Ext.form.ComboBox 中如何移除事件,如何添加事件,动态设置事件

    Ext.form.ComboBox 中如何移除事件,如何添加事件 背景: 希望Ext.form.ComboBox动态设置forceSelection属性,动态控制Combobox的可读可写状态,是否允 ...

  10. 位置式PID和增量式PID

    PID介绍 PID 是 Proportional(比例).Integral(积分).Differential(微分)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结合比例.积分和微分三种环节于一体的闭环控制算法.PID 控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