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编译过程分析

u-boot.lds: $(LDSCRIPT) prepare FORCE
$(call if_changed_dep,cpp_lds)
u-boot: $(u-boot-init) $(u-boot-main) u-boot.lds FORCE
$(call if_changed,u-boot__)
有类似if_changed之类的函数出现 if_changed 定义在 scripts/Kbuild.include 中: # Execute command if command has changed or prerequisite(s) are updated.
#
if_changed = $(if $(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
    @set -e;                                                             \
    $(echo-cmd) $(cmd_$(1));                                             \
    printf '%s\n' 'cmd_$@ := $(make-cmd)' > $(dot-target).cmd) # Execute the command and also postprocess generated .d dependencies file.
if_changed_dep = $(if $(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                  \
    @set -e;                                                             \
    $(echo-cmd) $(cmd_$(1));                                             \
    scripts/basic/fixdep $(depfile) $@ '$(make-cmd)' > $(dot-target).tmp;\
    rm -f $(depfile);                                                    \
    mv -f $(dot-target).tmp $(dot-target).cmd) if_changed 函数在当发现规则的依赖有更新,或者是对应目标的命令行参数发生改变时($(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语句结果不为空),执行后面的语句。 这里看到 arg-check  和 any-prereq 两个变量,它们分别定义在 scripts/Kbuild.include  的 188 和 200 行中:
arg-check = $(strip$(filter-out$(cmd_$(1)), $(cmd_$@)) \
                    $(filter-out$(cmd_$@),   $(cmd_$(1))) )
... ...
any-prereq = $(filter-out$(PHONY),$?) $(filter-out$(PHONY)$(wildcard$^),$^)
 
在 any-prereq 中,$? 表示所有比目标还要新的依赖文件;$^ 表示所有的依赖文件。

在 any-prereq 中,首先使用 $(filter-out $(PHONY),$?) 将 $? 中的所有伪目标去掉,不然可能会将
FORCE 这种目标也带进来,如果此时返回非空,那么说明有比目标还要新的依赖文件。$(wildcard $^)
匹配当前目录下的所有依赖文件(已经存在的),然后再使用 $(filter-out $(PHONY) $(wildcard $^),$^)
将伪目标以及当前目录下匹配的文件列表从整个 $^ 列表中删除,如果返回不为空,那么说明某些依赖文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些不存在的依赖文件还没生成
-- 这是因为某些依赖文件需要在编译时才会生成。

 
在 arg-check 中,$(1) 表示第 1 个参数,比如上面的  $(call if_changed,u-boot__) 中,$(1) 就是u-boot__ ,所以 $(cmd_$(1) 就是表示 cmd_u-boot__这个变量可以在 Makefile.build 中看到定义。它实际上表示的是这一次编译文件时所用到的命令行参数。

$@ 表示目标文件,从上面叙述可知,它就是 $(obj)/%.o 。比如编译 init/main.o ,那么 $(cmd_$@) 就是表示 $(cmd_init/main.o),而在 init/.main.o.cmd 文件中我们看到了 cmd_init/main.o 用来保存着上次编译的参数。在 arg-check 中,首先使用 $(filter-out $(cmd_$(1)), $(cmd_$@)) 将上一次的编译参数中过略掉本次要编译的参数,再用 $(filter-out $(cmd_$@),   $(cmd_$(1))) 将本次的编译参数中过滤掉上一次的编译参数。正反过滤的原因是,filter-out 函数在过滤时,如果第 2 个参数是第 1 个参数的子集或者是相同,那么返回空;所以,在第 1 次过滤时如果返回为空,那么 cmd_$@ 可能是等于 cmd_$(1) 的,也可能是它的子集,所以只有当再次反过来做过滤时发现返回为空,那么才能判断两次编译的参数是相等的,否则是不等的。如果返回结果不为空,说明编译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会执行 $(rule_cc_o_c) 。


set -e 表示如果命令执行有错那么命令停止执行并退出。

接着 $(echo-cmd) 用来打印出相关的编译命令,接着执行 $(cmd_$(1) 里的命令。

最后 echo 'cmd_$@ := $(make-cmd)' > $(dot-target).cmd 将上面执行的命令写入一个叫 $(dot-target).cmd 的文件中,该文件为隐藏文件,在编译后的内核源码目录及其子目录下随处可见,比如在 init/ 下可以看到 .initramfs.o.cmd, .version.o.cmd 等等。

如果目标的依赖或者命令参数已经改变,那么将执行 cmd_vmlinux__ 所代表的新命令。那么这里可能会想到,在新老命令的比较中,老命令是从何而来?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老命令正是被写入到 $(dot-target).cmd 文件中的;这样一来,在 Makefile 中肯定有一处是将这些保存了老命令的文件包含进来的语句。在顶层 Makefile 中的 1481-1489 行可以看到:
# read all saved command lines
 
targets := $(wildcard $(sort $(targets)))
cmd_files := $(wildcard .*.cmd $(foreach f,$(targets),$(dir $(f)).$(notdir $(f)).cmd))
 
ifneq ($(cmd_files),)
  $(cmd_files): ;       # Do not try to update included dependency files
  include $(cmd_files)
endif
 
在目录 scripts/ 下,像在 Makefile.build、Makefile.headersinst、Makefile.modpost 以 及Makefile.fwinst 等文件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读入语句。但这并不冲突,因为顶层 Makefile 和它们独立运作,变量间互不干扰。
												

uboot if_changed函数的更多相关文章

  1. uboot main_loop函数分析

    一.概述    main_loop()函数做的都是与具体平台无关的工作.主要包括的工作如下: (1)初始化启动次数限制机制 (2)Modem功能 (3)设置软件版本号 (4)启动延迟 (5)读取命令, ...

  2. uboot initf_dm函数分析

    initf_dm, static int initf_dm(void){#if defined(CONFIG_DM) && CONFIG_VAL(SYS_MALLOC_F_LEN) / ...

  3. u-boot initf_bootstage函数分析

    这篇博客主要分析 init_sequence_f 函数指针数组中的initf_bootstage函数: static int initf_bootstage(void){    bool from_s ...

  4. u-boot log_init函数分析

    log_init, int log_init(void){    struct log_driver *drv = ll_entry_start(struct log_driver, log_driv ...

  5. 如何打开uboot的函数debug()的开关,输出更多调试信息?

    答: 有两种方法: 一. 方法一 在文件<file>.c的首行加入以下内容: #define DEBUG #undef CONFIG_LOGLEVEL #define CONFIG_LOG ...

  6. U-Boot GOT表分析和u-boot.lds解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dd16910100zab6.html u-boot-2010.09/arch/powerpc/cpu/mpc86xx/star ...

  7. U-Boot启动过程

    开发板上电后,执行U-Boot的第一条指令,然后顺序执行U-Boot启动函数.看一下board/smdk2410/u-boot.lds这个链接脚本,可以知道目标程序的各部分链接顺序.第一个要链接的是c ...

  8. uboot-tiny4412启动流程(下)----如何将自己的裸板测试程序加入uboot中启动测试

    今天在工作上搞了一天高通的芯片uboot程序,目的是希望将一个裸板的程序移植到uboot中,并且开机让它运行.这个芯片是NXP4330,目前是高通的一个芯片,基于ARM-contexA9架构,那么就跟 ...

  9. uboot向kernel的传参机制——bootm与tags

    http://blog.csdn.net/skyflying2012/article/details/35787971 最近阅读代码学习了uboot boot kernel的过程以及uboot如何传参 ...

随机推荐

  1. Oracle dba角色和sysdba的区别

    如果用户需要远程sysdba的方式登陆,需要grant sysdba权限,登陆后以sys用户执行命令,需要验证密码文件. 密码文件如果是从12c之前的老版本同步过来,需要重建12c格式的密码文件. d ...

  2. ffmpeg转码指南

    Windows下面的安装: 浏览器打开https://ffmpeg.zeranoe.com/builds/ 选择好版本,位数如果不确定的话就下载32bit的,然后选择static,然后下载 下载完成后 ...

  3. java 栈和栈帧

    文章转载自: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URZrMnb jvm为每个新创建的线程都分配一个堆栈.堆栈以帧为单位保存线程的状态.jvm对堆栈只进行两种操作:以帧为单位 ...

  4. 【洛谷T89359 扫雷】

    题目链接 这个题有一个十分简单的做法 我们可以考虑位运算 按位异或(^) 异或,英文为exclusive OR,缩写成xor 异或(xor)是一个数学运算符.它应用于逻辑运算.异或的数学符号为“⊕”, ...

  5. Python locals() 的陷阱

    转载自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2724861 在工作中, 有时候会遇到一种情况: 动态地进行变量赋值, 不管是局部变量还是全局变量, 在我们绞尽脑汁的时 ...

  6. Sass 的 & 符号(ampersands)

    重复声明 有时您需要击败第三方 CSS 库的声明来获取样式的所有权: .parent.parent {} 这种方式比使用和 ID,内联样式或!important的压倒性弱,并且它可能比使用任意父元素限 ...

  7. Stream之filter、distinct、skip、map、flatMap、match、find、reduce

    一.Stream之filter.distinct.skip: package com.cy.java8;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st; ...

  8. 测开之路一百四十三:ORM框架之SQLAlchemy模型及表创建

    基于前一篇内容,可以使用模型的结构 目录结构 main,入口层 from flask import Flaskfrom flask_sqlalchemy import SQLAlchemy app = ...

  9. Python学习之==>内置函数、列表生成式、三元表达式

    一.内置函数 所谓内置函数就是Python自带的函数 print(all([0,2,3,4])) #判断可迭代的对象里面的值是否都为真 print(any([0,1,2,3,4])) #判断可迭代的对 ...

  10. 【ABAP系列】SAP ABAP中ALV使用HTML的例子

    公众号:SAP Technical 本文作者:matinal 原文出处:http://www.cnblogs.com/SAPmatinal/ 原文链接:[ABAP系列]SAP ABAP中ALV使用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