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本文原作者阮一峰,作者博客:ruanyifeng.com。 1、引言HTTP 协议是最重要的互联网基础协议之一,它从最初的仅为浏览网页的目的进化到现在,已经是短连接通信的事实工业标准,最新版本 HTTP/2 更是让它再次成为技术热点。 作为即时通讯开发者来说,深刻理解HTTP协议有助于在现今复杂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优化和最佳实践的开展,本文将通俗易懂的地介绍 HTTP 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ignore_js_op> 2、相关文章《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七):深入浅出,全面理解HTTP协议》 3、HTTP/0.9HTTP 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应用层协议(详见《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一):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上篇)》、《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二):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下篇)》)。它不涉及数据包(packet)传输,主要规定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格式,默认使用80端口。 最早版本是1991年发布的0.9版。该版本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命令GET: GET /index.html 上面命令表示,TCP 连接(connection)建立后,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request)网页index.html。 协议规定,服务器只能回应HTML格式的字符串,不能回应别的格式: <html> 服务器发送完毕,就关闭TCP连接。 4、HTTP/1.04.1简介1996年5月,HTTP/1.0 版本发布,内容大大增加(详见 RFC1945)。 首先,任何格式的内容都可以发送。这使得互联网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能传输图像、视频、二进制文件。这为互联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除了GET命令,还引入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丰富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互动手段。 再次,HTTP请求和回应的格式也变了。除了数据部分,每次通信都必须包括头信息(HTTP header),用来描述一些元数据。 其他的新增功能还包括状态码(status code)、多字符集支持、多部分发送(multi-part type)、权限(authorization)、缓存(cache)、内容编码(content encoding)等。 4.2请求格式下面是一个1.0版的HTTP请求的例子: GET / HTTP/1.0 可以看到,这个格式与0.9版有很大变化。 第一行是请求命令,必须在尾部添加协议版本(HTTP/1.0)。后面就是多行头信息,描述客户端的情况。 4.3响应格式(Response)服务器的回应如下: HTTP/1.0 200 OK <html> 回应的格式是"头信息 + 一个空行(\r\n) + 数据"。其中,第一行是"协议版本 + 状态码(status code) + 状态描述"。(详见《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七):深入浅出,全面理解HTTP协议》) 4.4Content-Type 字段关于字符的编码,1.0版规定,头信息必须是 ASCII 码,后面的数据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服务器回应的时候,必须告诉客户端,数据是什么格式,这就是Content-Type字段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Content-Type字段的值: text/plain 这些数据类型总称为MIME type,每个值包括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之间用斜杠分隔。 除了预定义的类型,厂商也可以自定义类型,就像下面这样: application/vnd.debian.binary-package 上面的类型表明,发送的是Debian系统的二进制数据包。 MIME type还可以在尾部使用分号,添加参数: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上面的类型表明,发送的是网页,而且编码是UTF-8。 客户端请求的时候,可以使用Accept字段声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数据格式: Accept: */* 上面代码中,客户端声明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格式的数据。 MIME type不仅用在HTTP协议,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HTML网页: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4.5Content-Encoding 字段由于发送的数据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可以把数据压缩后再发送。 Content-Encoding字段说明数据的压缩方法: Content-Encoding: gzip 客户端在请求时,用Accept-Encoding字段说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压缩方法: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4.6缺点HTTP/1.0 版的主要缺点是,每个TCP连接只能发送一个请求。发送数据完毕,连接就关闭,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就必须再新建一个连接。 TCP连接的新建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三次握手,并且开始时发送速率较慢(slow start)。所以,HTTP 1.0版本的性能比较差。随着网页加载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愈发突出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浏览器在请求时,用了一个非标准的Connection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个字段要求服务器不要关闭TCP连接,以便其他请求复用。 服务器同样回应这个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一个可以复用的TCP连接就建立了,直到客户端或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但是,这不是标准字段,不同实现的行为可能不一致,因此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5、HTTP/1.11997年1月,HTTP/1.1 版本发布,只比 1.0 版本晚了半年。HTTP/1.1进一步完善了 HTTP 协议,一直用到了20年后的今天,直到现在还是最流行的版本。 5.1持久连接1.1 版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即TCP连接默认不关闭,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不用声明Connection: keep-alive。 客户端和服务器发现对方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就可以主动关闭连接。 不过,规范的做法是,客户端在最后一个请求时,发送Connection: close,明确要求服务器关闭TCP连接: Connection: close 目前,对于同一个域名,大多数浏览器允许同时建立6个持久连接。 5.2管道机制1.1 版还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 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先发送A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A请求,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 5.3Content-Length 字段一个TCP连接现在可以传送多个回应,势必就要有一种机制,区分数据包是属于哪一个回应的。 这就是Content-length字段的作用,声明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 Content-Length: 3495 上面代码告诉浏览器,本次回应的长度是3495个字节,后面的字节就属于下一个回应了。 在1.0版中,Content-Length字段不是必需的,因为浏览器发现服务器关闭了TCP连接,就表明收到的数据包已经全了。 5.4分块传输编码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的前提条件是,服务器发送回应之前,必须知道回应的数据长度。 对于一些很耗时的动态操作来说,这意味着,服务器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才能发送数据,显然这样的效率不高。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产生一块数据,就发送一块,采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缓存模式"(buffer)。 因此,1.1版规定可以不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而使用"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 只要请求或回应的头信息有Transfer-Encoding字段,就表明回应将由数量未定的数据块组成: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每个非空的数据块之前,会有一个16进制的数值,表示这个块的长度。最后是一个大小为0的块,就表示本次回应的数据发送完了。 下面是一个例子: HTTP/1.1 200 OK 25 1C 3 8 0 5.5其他功能1.1版还新增了许多动词方法:PUT、PATCH、HEAD、 OPTIONS、DELETE。 另外,客户端请求的头信息新增了Host字段,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 Host: example.com 有了Host字段,就可以将请求发往同一台服务器上的不同网站,为虚拟主机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5.6缺点虽然1.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少请求数,二是同时多开持久连接。这导致了很多的网页优化技巧,比如合并脚本和样式表、将图片嵌入CSS代码、域名分片(domain sharding)等等。如果HTTP协议设计得更好一些,这些额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 有关HTTP/1.1的详细技术介绍,详见《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七):深入浅出,全面理解HTTP协议》。 6、SPDY 协议2009年,谷歌公开了自行研发的 SPDY 协议,主要解决 HTTP/1.1 效率不高的问题。 这个协议在Chrome浏览器上证明可行以后,就被当作 HTTP/2 的基础,主要特性都在 HTTP/2 之中得到继承。 7、HTTP/2<ignore_js_op> 2015年,HTTP/2 发布。它不叫 HTTP/2.0,是因为标准委员会不打算再发布子版本了,下一个新版本将是 HTTP/3。 7.1二进制协议HTTP/1.1 版的头信息肯定是文本(ASCII编码),数据体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二进制。HTTP/2 则是一个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frame):头信息帧和数据帧。 二进制协议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定义额外的帧。HTTP/2 定义了近十种帧,为将来的高级应用打好了基础。如果使用文本实现这种功能,解析数据将会变得非常麻烦,二进制解析则方便得多。 7.2多工HTTP/2 复用TCP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就避免了"队头堵塞"。 举例来说,在一个TCP连接里面,服务器同时收到了A请求和B请求,于是先回应A请求,结果发现处理过程非常耗时,于是就发送A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 接着回应B请求,完成后,再发送A请求剩下的部分。 这样双向的、实时的通信,就叫做多工(Multiplexing)。 7.3数据流因为 HTTP/2 的数据包是不按顺序发送的,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 HTTP/2 将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称为一个数据流(stream)。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数据包发送的时候,都必须标记数据流ID,用来区分它属于哪个数据流。另外还规定,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ID一律为奇数,服务器发出的,ID为偶数。 数据流发送到一半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送信号(RST_STREAM帧),取消这个数据流。1.1版取消数据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关闭TCP连接。这就是说,HTTP/2 可以取消某一次请求,同时保证TCP连接还打开着,可以被其他请求使用。 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优先级越高,服务器就会越早回应。 7.4头信息压缩HTTP 协议不带有状态,每次请求都必须附上所有信息。所以,请求的很多字段都是重复的,比如Cookie和User Agent,一模一样的内容,每次请求都必须附带,这会浪费很多带宽,也影响速度。 HTTP/2 对这一点做了优化,引入了头信息压缩机制(header compression)。一方面,头信息使用gzip或compress压缩后再发送;另一方面,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生成一个索引号,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只发送索引号,这样就提高速度了。 7.5服务器推送HTTP/2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这叫做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常见场景是客户端请求一个网页,这个网页里面包含很多静态资源。正常情况下,客户端必须收到网页后,解析HTML源码,发现有静态资源,再发出静态资源请求。其实,服务器可以预期到客户端请求网页后,很可能会再请求静态资源,所以就主动把这些静态资源随着网页一起发给客户端了。 (原文链接: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8/http.html) 附录:更多网络通信基础资料《TCP/IP详解 - 第11章·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
|
[转帖]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的更多相关文章
- 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本文原作者阮一峰,作者博客:ruanyifeng.com. 1.引言 HTTP 协议是最重要的互联网基础协议之一,它从最初的仅为浏览网页的目的进化到现在,已经是短连接通信的事实工业标准,最新版本 HT ...
- HTTP/0.9、HTTP/1.0、HTTP/1.1、HTTP/2 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详)*
HTTP 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也是网页开发的必备知识,最新版本 HTTP/2 更是让它成为技术热点. 本文介绍 HTTP 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一.HTTP/0.9 HTTP 是基于 TCP ...
- [转帖]MerkleDAG全面解析 一文读懂什么是默克尔有向无环图
MerkleDAG全面解析 一文读懂什么是默克尔有向无环图 2018-08-16 15:58区块链/技术 MerkleDAG作为IPFS的核心数据结构,它融合了Merkle Tree和DAG的优点,今 ...
- [转帖]一文读懂 HTTP/2
一文读懂 HTTP/2 http://support.upyun.com/hc/kb/article/1048799/ 又小拍 • 发表于:2017年05月18日 15:34:45 • 更新于:201 ...
- 一文读懂,硬核 Apache DolphinScheduler3.0 源码解析
点亮 ️ Star · 照亮开源之路 https://github.com/apache/dolphinscheduler 本文目录 1 DolphinScheduler的设计与策略 1.1 分布 ...
- ENode 1.0 - 消息的重试机制的设计思路
项目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tangxuehua/enode 上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enode框架中消息队列的设计思路,本文介绍一下enode框架中关系消息的重试机制的设计思路 ...
- ENode 1.0 - 消息队列的设计思路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tangxuehua/enode 上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enode框架内部的整体实现思路,用到了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 ...
- [kx]为什么计算机能读懂 1 和 0 ?
CPU如何实现运算的? 下面是一个小伙的总结, 从物理电路到逻辑运算到数字电路,一步一步的好理解. 最好能看看那本<编码 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的书. 为什么计算机能读懂 1 和 ...
- (转)OAuth 2.0的设计思路
OAuth是一个关于授权(authorization)的开放网络标准,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版本是2.0版. 本文对OAuth 2.0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流程,做一个简明通俗的解释,主要参考材料为R ...
随机推荐
- MTCNN(Multi-task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人脸对齐
MTCNN(Multi-task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人脸对齐 .
- Object C学习笔记6-如何在Windows环境搭建Object C开发环境
1. 安装编译环境 Object C和其他很多语言一样,都需要有一个编译器.Object C 是在GCC下编译的.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GNU编译器集合),是一套由 ...
- bootstrap学习笔记(4)
bootstrap辅助类 总结几个常用的辅助类 .text-hide将页面元素所包含的文本设置为透明并且字体设置为0所以文本就看不见了 .hidden将页面的元素visible属性设置为hidden; ...
- 如何为一个高负荷站点配置tomcat连接器(connector)【译文】(第一篇)
引言 最近正好要用到这些内容,因此就找了一篇比较有分量的文章,思来想去,还是尝试写一下译文吧.其实LZ的英语是非常烂的(四级没过的LZ眼泪掉下来),因此这篇文章翻译的水平LZ自己也不敢恭维.各位猿友大 ...
- 用人工智能学习,凡亿推出PCB问题解答智能搜索机器人:pcb助手
对于学习者,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狠狠下定决心学习PCB技术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遗憾的是身边没有一个能及时给自己解答问题的高手指点,通过论坛.群等方式询问可能半天也得不 ...
- Python学习之路:NumPy初识
import numpy as np; //一维NumPy数组 myArray = np.array([1,2,3,4]); print(myArray); [1 2 3 4] //打印一维数组的形状 ...
- Go语言2
Go语言特点: 类型检查:编译时 运行环境:编译成机器代码直接运行 编程范式:面向接口,函数式编程,并发编程 Go并发编程 采用CSP(Communication Sequenication Proc ...
- 高可用OpenStack(Queen版)集群-17.一些问题
参考文档: Install-guide:https://docs.openstack.org/install-guide/ OpenStack High Availability Guide:http ...
- 使用Zabbix的SNMP trap监控类型监控设备的一个例子
本文以监控绿盟设备为例. 1.登录被监控的设备的管理系统,配置snmptrap地址指向zabbix服务器或代理服务器. snmptrap地址也叫陷阱. 2.验证是否能在zabbix服务器或代理服务器上 ...
- PCL 库存在vtk的问题导致libproj.so链接错误
常变现为** No rule to make target '/usr/lib/x86_64-linux-gnu/libproj.so', needed by ××× vtk库的bug导致,目前尚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