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利器躬行记(4)——webpack进阶
webpack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除了前文所介绍的基础概念之外,还有各种进阶应用,例如Source Map、模块热替换、集成等,本文会对这些内容做依次讲解。
一、 runtime和manifest
在webpack打包生成的bundle文件中,除了业务代码和引用的第三方库之外,还会包含管理模块交互的runtime和manifest。
1)runtime
runtime是一段辅助代码,在模块交互时,能连接它们所需的加载和解析逻辑。下面是通过webpack 4.34生成的runtime(只给出了部分代码),定义了一个加载模块的函数:__webpack_require__(),其参数是模块标识符,还为它添加了多个私有属性。
/******/ (function(modules) {     // webpackBootstrap
/******/     // The module cache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
/******/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
/******/         // Create a new module (and put it into the cache)
/******/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             i: moduleId,
/******/             l: false,
/******/             exports: {}
/******/         };
/******/         // Execute the module function
/******/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 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 Flag the module as loaded
/******/         module.l = true;
/******/         // Return the exports of the module
/******/         return module.exports;
/******/     }
/******/
/******/     // expose the modules object (__webpack_modules__)
/******/     __webpack_require__.m = modules;
/******/
/******/     // expose the module cache
/******/     __webpack_require__.c = installedModules;
/******/
/******/     // Load entry module and return exports
/******/     return __webpack_require__(__webpack_require__.s = 0);
/******/ })
注意,在编写的源码中所使用的import、define()或require()等模块导入语法,都会被转换成__webpack_require__()函数。
如果在webpack.config.js中配置optimization.runtimeChunk为true(如下所示),那么就能将runtime提取到一个单独的文件中。
module.exports = {
  optimization: {
    runtimeChunk: true
  }
};
2)manifest
这是一组数据,记录了模块和bundle文件之间的映射关系。runtime借助manifest能够查询到模块标识符,检索出对应的模块。如果要查看manifest中记录的chunk信息,那么需要先安装webpack-manifest-plugin,命令如下所示。
npm install --save-dev webpack-manifest-plugin
然后将此插件添加到webpack.config.js中,如下所示。
var ManifestPlugin = require('webpack-manifest-plugin');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list: "./list.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
  plugins: [
    new ManifestPlugin()
  ]
};
最后在执行打包命令的时候,就会生成一个manifest.json文件,其内容如下所示。
{
  "index.js": "index.bundle.js",
  "list.js": "list.bundle.js"
}
二、Source Map
webpack会先对源文件进行合并、编译、压缩等处理,然后再打包生成bundle文件,从而就难以追踪错误或警告在源文件中的原始位置,非常不利于调试。Source Map就是为解决调试的矛盾点而生的,它能在源文件和bundle文件之间建立位置映射,即将字符的新旧两个位置对应起来,这样就能锁定错误或警告的出处。
1)devtool
要在webpack中开启Source Map,只需在配置文件中添加devtool字段,如下所示。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
  devtool: "inline-source-map"
};
当devtool的值为inline-source-map时,在生成的bundle文件的末尾就会附加一段Data URI格式的Source Map信息,如下所示。
//# sourceMappingURL=data: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base64,eyJ2ZXJz......
此时在index.js文件中添加打印和会引起错误的代码(如下所示),刷新引用index.bundle.js文件的页面,在控制台看到的将是图2所示的信息。
console.log("index.js");
console.log(a);

图2 index.js文件中的打印和错误信息
devtool字段可选的关键字多达13个,要想了解其中的细节,可参考官方文档。
2)文件格式
Source Map保存的信息会随着模块的变多而变大,为了避免bundle文件的内容过于臃肿,有必要将其独立出来。在devtool可选的关键字中,有一个source-map,可生成一个专门记录Source Map信息的文件,其后缀为“.map”。以下面的配置为例,会生成一个index.bundle.js.map文件。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
  devtool: "source-map"
};
通过source-map生成的bundle文件只会附加一条指向Source Map文件的语句,如下所示。
//# sourceMappingURL=index.bundle.js.map
index.bundle.js.map文件保存的是一个JSON格式的对象,其结构如下所示。
{
  "version": 3,
  "sources": ["webpack:///webpack/bootstrap", "webpack:///./index.js"],
  "names": ["console", "log", "a"],
  "mappings": "yCAAiC,eAAe;AAChD......",
  "file": "index.bundle.js",
  "sourcesContent": [" \t// The module cache\n ....."],
  "sourceRoot": ""
}
每个属性的说明如下所列:
(1)version:Source Map的版本,目前为3。
(2)sources:一个由源文件组成的数组。
(3)names:一个由源文件中的变量名和属性名组成的数组,需要经过编译、压缩等处理后才能得到。
(4)mappings:一段经过了Base64和VLQ编码的字符串,记录了位置的映射关系。
(5)file:bundle文件的名称。
(6)sourcesContent:一个由源文件内容组成的数组,其元素顺序和sources中的相同。
(7)sourceRoot:源文件所在的目录,如果与bundle文件处在同一目录,那么该项为空。
三、webpack-dev-server
webpack-dev-server搭建了一个基于Node.js的本地服务器,能够实时编译,并且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个websocket长连接,从而就能自动加载页面了,其安装命令如下所示。
npm install --save-dev webpack-dev-server
修改webpack.config.js文件,增加devServer字段(如下配置所示),其contentBase属性用于定义服务器可访问的目录。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
  devServer:  {
    contentBase: "./dist"
  }
};
下面的命令会开启本地服务器,并打开默认的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http://localhost:8080/后,就能访问到dist目录下的文件了。
npx webpack-dev-server --open
假设在配置文件的同级目录中有个index.js文件,一旦修改它的代码,在终端就会显示一长串的编译和加载的提示,如下所示(只给出了部分内容)。
i wdm: Compiling...
i wdm: Hash: 37e4296852feeec48286
Version: webpack 4.34.0
Time: 149ms
Built at: 2019-06-21 11:10:47 AM
Asset Size Chunks Chunk Names
index.bundle.js 335 KiB 0 [emitted] index
Entrypoint index = index.bundle.js
[0] multi ../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client?http://localhost ./index.js 40 bytes {0} [built]
[1] ../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client?http://localhost 4.29 KiB {0} [built]
......
[30] ../node_modules/webpack/hot sync nonrecursive ^\.\/log$ 170 bytes {0} [built]
[32] ./index.js 29 bytes {0} [built]
+ 18 hidden modules
i wdm: Compiled successfully.
如果不想实时加载页面,那么可以将inline属性设为false,如下所示,devServer字段还有许多其它的属性,例如https、compress、hot等,可参考官方文档。
module.exports = {
  devServer:  {
    inline: false
  }
};
注意,由于经过webpack-dev-server实时编译的文件都保存在了内存中,因此输出目录内的bundle文件的内容并不会实时更新。这么做既能快速的读取代码,也能降低写入文件的开销。
四、模块热替换
模块热替换(Hot Module Replacement,HMR)能在程序运行时替换、新增或删除模块,而无需加载整个页面(即不刷新窗口),其效果类似于在Chrome浏览器的调试器中直接更改样式。
如果要开启模块热替换,那么首先要在webpack.config.js中为webpack-dev-server配置hot字段为true(如下所示),启用模块的热替换特性。
module.exports = {
  devServer:  {
    hot: true
  }
};
然后在配置文件中,添加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插件,如下所示。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plugins: [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
};
如果要更新的是JavaScript模块,那么还需要在模块中添加module.hot.accept()方法(如下所示),让模块变得可更新。
if (module.hot) {
  module.hot.accept();
}
accept()方法能接收2个可选的参数,第一个是依赖模块的路径(字符串或数组),第二个是模块更新后所触发的回调函数。下面用一个例子来演示模块热替换,首先创建一个HTML文件:index.html,并在其中声明一个按钮,如下所示。
<button id="btn">提交</button>
然后创建两个JavaScript文件:index.js和list.js,其中index.js引入了list.js文件,并且为按钮注册了点击事件,还调用了module.hot.accept()方法,如下所示。
require("./list.js");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this.style.color = "red";
  },
  false
);
if (module.hot) {
  module.hot.accept("./list.js", function() {
    console.log("update");
  });
}
当点击页面中的按钮后,按钮的字体颜色就会变红。此时修改list.js中的代码,就会触发模块热替换,保持页面状态(即维持按钮的字体颜色),并在控制台打印出“update”。
五、代码分离
代码分离(Code Splitting)能将代码拆成多块,分离到不同的bundle中,这些文件既能按需加载,也能被浏览器缓存。不仅如此,代码分离还能去除重复代码,减少文件体积,优化加载时间。
代码分离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入口起点(Entry Point)、防止重复(Prevent Duplication)和动态导入(Dynamic Import),其中入口起点在基础篇中曾提到过,就是在配置文件的entry中声明多个入口,而另外两个方法将在下文做重点讲解。
1)防止重复
CommonsChunkPlugin是一个能将公共模块提取到一个入口或新生成的chunk中,即分离业务逻辑和依赖库,防止出现重复代码。不过从webpack 4开始,弃用了此插件,让SplitChunksPlugin替代了它。
接下来用一个例子来演示SplitChunksPlugin的用法,首先创建两个文件:index.js和list.js,它们都导入了第三方库lodash,如下代码所示。如果没有将依赖的lodash提取出来,那么两者生成的bundle文件都会包含lodash。
import _ from "lodash";
然后在配置文件中声明入口、输出以及optimization.splitChunks,如下所示。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index.js",
    list: "./list.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
  }
};
配置中的chunks参数可指定所要提取的模块,有三个关键字可供选择:initial、async和all,分别表示初始加载、按需加载和两种情况的模块。在执行打包命令后,会生成三个bundle文件,其中只有vendors~index~list.bundle.js会包含lodash。
2)动态导入
在webpack中,可通过ES6标准的import()语法实现动态的拆分代码,而webpack独创的require.ensure()方法已被其取代。下面是一个动态导入的例子,其中import()函数会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调用的语句被放到了一个函数中,这些代码被记录在detail.js中。
function getChunk() {
  import(
    /*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
    "lodash"
  ).then(_ => {});
}
在函数参数的注释中使用了webpackChunkName,用于指定bundle文件的名称,即生成lodash.bundle.js而不是[id].bundle.js。注意,在配置文件中还要指定chunkFilename字段,声明非入口的chunk所生成的bundle名称,如下所示。
module.exports = {
  entry: {
    detail: "./detail.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chunkFilename: "[name].bundle.js"
  }
};
在执行打包命令后,会生成两个bundle文件,其中只有vendors~lodash.bundle.js会包含lodash。
3)懒加载
之前动态分离出的bundle文件,可通过页面中的交互将其懒加载,例如把import()函数放到按钮点击事件中,如下所示。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import(
      /*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
      "lodash"
    ).then(_ => {});
  },
  false
);
webpack.config.js中的配置与动态导入中的类似,只是要加一个publicPath参数,为懒加载的bundle文件指定路径前缀,以免无法读取。
module.exports = {
  output: {
    publicPath: "./dist/"
  }
};
六、集成Gulp
Gulp是一款基于Node.js的前端自动化任务执行器,可通过它构建出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例如测试、检查等,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工作质量。在webpack-stream的帮助下,可以很方便地将Gulp与webpack集成在一起。
首先将Gulp安装到全局,然后再将webpack-stream安装到开发环境中,如下所示。
npm install -g gulp
npm install --save-dev webpack-stream
接着在Gulp的配置文件gulpfile.js中引入gulp和webpack-stream,声明要匹配的文件以及输出目录(如下所示),而在webpack()函数中,就能传入webpack的配置信息。
var gulp = require("gulp"),
  webpack = require("webpack-stream");
gulp.task("webpack", function() {
  return gulp.src("./js/*.js").pipe(
      webpack({
        //配置信息
      })
    ).pipe(gulp.dest("dist/"));
});
前端利器躬行记(4)——webpack进阶的更多相关文章
- 前端利器躬行记(3)——webpack基础
		
webpack是一个静态模块打包器,此处的模块可以是任意文件,包括Sass.TypeScript.模板和图像等.webpack可根据输入文件的依赖关系,打包输出浏览器可识别的JavaScript.CS ...
 - 前端利器躬行记(1)——npm
		
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Node.js的包管理工具,相当于一个在线仓库.它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包集中起来,能轻松的安装.分享和管理相关的包,不用再为搜索 ...
 - 前端利器躬行记(2)——Babel
		
Babel是一个JavaScript编译器,不仅能将当前运行环境不支持的JavaScript语法(例如ES6.ES7等)编译成向下兼容的可用语法(例如ES3或ES5),这其中会涉及新语法的转换和缺失特 ...
 - 前端利器躬行记(5)——Git
		
Git是一款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它的出现和Linux紧密相关.Linux内核项目组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和维护Linux内核开发,于2002年开始启用商业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BitKeeper.虽然软 ...
 - 前端利器躬行记(6)——Fiddler
		
Fiddler是一款免费的.基于Windows系统的代理服务器软件(即Web调试抓包工具),由Eric Lawrence用C#语言在2003年10月发布了第一个版本.注意,由于Fiddler依赖Mic ...
 - 前端利器躬行记(8)——VSCode插件研发
		
VSCode提供了丰富的 API,可以借助编辑器扩展许多定制功能. 本次研发了一款名为 Search Method 的插件,在此记录整个研发过程. 一.准备工作 1)安装环境 首先是全局安装 yo 和 ...
 - ES6躬行记(1)——let和const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不管看了多少本书,如果自己不实践,那么就很难领会其中的精髓.自己研读过许多ES6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平时工作中也会用到,但在用到时经常需要上搜索引擎中查 ...
 - ES6躬行记 笔记
		
ES6躬行记(18)--迭代器 要实现以下接口## next() ,return,throw 可以用for-of保证迭代对象的正确性 例如 var str = "向
 - Node.js躬行记(4)——自建前端监控系统
		
这套前端监控系统用到的技术栈是:React+MongoDB+Node.js+Koa2.将性能和错误量化.因为自己平时喜欢吃菠萝,所以就取名叫菠萝系统.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这个想法,当时已经实现了前端的参 ...
 
随机推荐
- 快速字符串匹配一:  看毛片算法(KMP)
			
前言 由于需要做一个快速匹配敏感关键词的服务,为了提供一个高效,准确,低能耗的关键词匹配服务,我进行了漫长的探索.这里把过程记录成系列博客,供大家参考. 在一开始,接收到快速敏感词匹配时,我就想到了 ...
 - leetcode并发题目解题报告JAVA版
			
一.Print in Order Suppose we have a class: public class Foo { public void first() { print("first ...
 - python多线程与多进程及其区别
			
个人一直觉得对学习任何知识而言,概念是相当重要的.掌握了概念和原理,细节可以留给实践去推敲.掌握的关键在于理解,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感性的体会概念和原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 ...
 - Python 环境管理
			
Python 版本管理器:pyenv zsh 配置 # 安装 curl -L https://github.com/pyenv/pyenv-installer/raw/master/bin/pyenv ...
 - HTML5标签的使用和作用
			
在菜鸟教程中找了一些关于HTML5的知识点,觉得很有用,可以整理一下,以后使用. 这是一个基本的HTML5文档: <!DOCTYPE html><html><head&g ...
 - 正则表达式之Matcher类中group方法
			
前言 同事把一个excel表给我,里面的数据大概有几千的样子吧.自己需要把里面的数据一个一个拿出来做一个http请求,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过滤,然后再写到上面去.这是就涉及到用脚本来进行操作了,于是自己搞 ...
 -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操作类(C#)
			
博文介绍的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操作类是C#语言的,可实现对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的增删改查询等操作.并且该操作类可实现对图片的存储,博文的最后附上如何将Image图片 ...
 - 「雕爷学编程」Arduino动手做(15)——手指侦测心跳模块
			
37款传感器和模块的提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其实Arduino能够兼容的传感器模块肯定是不止37种的.鉴于本人手头积累了一些传感器与模块,依照实践出真知(动手试试)的理念,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这里准备 ...
 - 启xin宝app的token算法破解——token分析篇(三)
			
前两篇文章分析该APP的抓包.的逆向: 启xin宝app的token算法破解--抓包分析篇(一) 启xin宝app的token算法破解--逆向篇(二) 本篇就将对token静态分析,其实很简单就可以搞 ...
 - CRNN+CTC (基于CTPN 的end-to-end OCR)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534801 (详细原理) 2. https://blog.csdn.net/forest_world/article/det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