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是一个内存数据库,一旦服务器宕机,内存中的数据将全部丢失。所以,对 Redis 来说,实现数据的持久化,避免从后端数据库中进行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Redis 的持久化主要有两大机制,即 AOF(Append Only File)日志和 RDB 快照。

一、AOF日志的实现

我们知道数据库的写前日志(Write Ahead Log, WAL)是在在实际写数据前,先把修改的数据记到日志文件中,以便故障时进行恢复。不过,AOF 日志正好相反,它是写后日志,“写后”的意思是 Redis 是先执行命令,把数据写入内存,然后才记录日志,如下图所示:

那 AOF 为什么要先执行命令再记日志呢?

传统数据库的日志,例如 redo log(重做日志),记录的是修改后的数据,而 AOF 里记录的是 Redis 收到的每一条命令,这些命令是以文本形式保存的。我们以 Redis 收到“set testkey testvalue”命令后记录的日志为例,看看 AOF 日志的内容。其中,“*3”表示当前命令有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是由“$+数字”开头,后面紧跟着具体的命令、键或值。这里,“数字”表示这部分中的命令、键或值一共有多少字节。例如,“$3 set”表示这部分有 3 个字节,也就是“set”命令。

但是,为了避免额外的检查开销,Redis 在向 AOF 里面记录日志的时候,并不会先去对这些命令进行语法检查。所以,如果先记日志再执行命令的话,日志中就有可能记录了错误的命令,Redis 在使用日志恢复数据时,就可能会出错。

而写后日志这种方式,就是先让系统执行命令,只有命令能执行成功,才会被记录到日志中,否则,系统就会直接向客户端报错。所以,Redis 使用写后日志这一方式的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出现记录错误命令的情况。除此之外,AOF 还有一个好处:它是在命令执行后才记录日志,所以不会阻塞当前的写操作。

AOF 也有两个潜在的风险:

首先,如果刚执行完一个命令,还没有来得及记日志就宕机了,那么这个命令和相应的数据就有丢失的风险。如果此时 Redis 是用作缓存,还可以从后端数据库重新读入数据进行恢复,但是,如果 Redis 是直接用作数据库的话,此时,因为命令没有记入日志,所以就无法用日志进行恢复了。

其次,AOF 虽然避免了对当前命令的阻塞,但可能会给下一个操作带来阻塞风险。这是因为,AOF 日志也是在主线程中执行的,如果在把日志文件写入磁盘时,磁盘写压力大,就会导致写盘很慢,进而导致后续的操作也无法执行了。

这两个风险都是和 AOF 写回磁盘的时机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一个写命令执行完后 AOF 日志写回磁盘的时机,这两个风险就解除了。

AOF的回写策略

AOF 机制给我们提供了三个选择,也就是 AOF 配置项 appendfsync 的三个可选值。

  Always,同步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立马同步地将日志写回磁盘;

  Everysec,每秒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每隔一秒把缓冲区中的内容写入磁盘;

  No,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针对避免主线程阻塞和减少数据丢失问题,这三种写回策略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我们来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同步写回”可以做到基本不丢数据,但是它在每一个写命令后都有一个慢速的落盘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主线程性能;

  虽然“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在写完缓冲区后,就可以继续执行后续的命令,但是落盘的时机已经不在 Redis 手中了,只要 AOF 记录没有写回磁盘,一旦宕机对应的数据就丢失了;

  “每秒写回”采用一秒写回一次的频率,避免了“同步写回”的性能开销,虽然减少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但是如果发生宕机,上一秒内未落盘的命令操作仍然会丢失。所以,这只能算是,在避免影响主线程性能和避免数据丢失两者间取了个折中。

总结一下就是:想要获得高性能,就选择 No 策略;如果想要得到高可靠性保证,就选择 Always 策略;如果允许数据有一点丢失,又希望性能别受太大影响的话,那么就选择 Everysec 策略。

按照系统的性能需求选定了写回策略,并不是“高枕无忧”了。毕竟,AOF 是以文件的形式在记录接收到的所有写命令。随着接收的写命令越来越多,AOF 文件会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小心 AOF 文件过大带来的性能问题。

这里的“性能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件系统本身对文件大小有限制,无法保存过大的文件;

  二是,如果文件太大,之后再往里面追加命令记录的话,效率也会变低;

  三是,如果发生宕机,AOF 中记录的命令要一个个被重新执行,用于故障恢复,如果日志文件太大,整个恢复过程就会非常缓慢,这就会影响到 Redis 的正常使用。

因此我们需要AOF重写机制

简单来说,AOF 重写机制就是在重写时,Redis 根据数据库的现状创建一个新的 AOF 文件,也就是说,读取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值对,然后对每一个键值对用一条命令记录它的写入。

为什么重写机制可以把日志文件变小呢?

实际上,重写机制具有“多变一”功能。所谓的“多变一”,也就是说,旧日志文件中的多条命令,在重写后的新日志中变成了一条命令。

AOF 文件是以追加的方式,逐一记录接收到的写命令的。当一个键值对被多条写命令反复修改时,AOF 文件会记录相应的多条命令。但是,在重写的时候,是根据这个键值对当前的最新状态,为它生成对应的写入命令。这样一来,一个键值对在重写日志中只用一条命令就行了,而且,在日志恢复时,只用执行这条命令,就可以直接完成这个键值对的写入了。

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例子:

当我们对一个列表先后做了 6 次修改操作后,列表的最后状态是[“D”, “C”, “N”],此时,只用 LPUSH u:list “N”, “C”, "D"这一条命令就能实现该数据的恢复,这就节省了五条命令的空间。对于被修改过成百上千次的键值对来说,重写能节省的空间当然就更大了。

不过,虽然 AOF 重写后,日志文件会缩小,但是,要把整个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的操作日志都写回磁盘,仍然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这时,我们就要继续关注另一个问题了:重写会不会阻塞主线程?

AOF 重写会阻塞吗?

和 AOF 日志由主线程写回不同,重写过程是由后台子进程 bgrewriteaof 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了避免阻塞主线程,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

我把重写的过程总结为“一个拷贝,两处日志”。

“一个拷贝”就是指,每次执行重写时,主线程 fork 出后台的 bgrewriteaof 子进程。此时,fork 会把主线程的内存拷贝一份给 bgrewriteaof 子进程,这里面就包含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然后,bgrewriteaof 子进程就可以在不影响主线程的情况下,逐一把拷贝的数据写成操作,记入重写日志。

“两处日志”又是什么呢?

因为主线程未阻塞,仍然可以处理新来的操作。此时,如果有写操作,第一处日志就是指正在使用的 AOF 日志,Redis 会把这个操作写到它的缓冲区。这样一来,即使宕机了,这个 AOF 日志的操作仍然是齐全的,可以用于恢复。

而第二处日志,就是指新的 AOF 重写日志。这个操作也会被写到重写日志的缓冲区。这样,重写日志也不会丢失最新的操作。等到拷贝数据的所有操作记录重写完成后,重写日志记录的这些最新操作也会写入新的 AOF 文件,以保证数据库最新状态的记录。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新的 AOF 文件替代旧文件了。

总结来说,每次 AOF 重写时,Redis 会先执行一个内存拷贝,用于重写;然后,使用两个日志保证在重写过程中,新写入的数据不会丢失。而且,因为 Redis 采用额外的线程进行数据重写,所以,这个过程并不会阻塞主线程。

AOF 日志重写的时候,是由 bgrewriteaof 子进程来完成的,不用主线程参与,我们今天说的非阻塞也是指子进程的执行不阻塞主线程。但是,你觉得,这个重写过程有没有其他潜在的阻塞风险呢?如果有的话,会在哪里阻塞?

  1.fork子进程,fork这个瞬间一定是会阻塞主线程的(注意,fork时并不会一次性拷贝所有内存数据给子进程),fork采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写实复制(Copy On Write)机制,就是为了避免一次性拷贝大量内存数据给子进程造成的长时间阻塞问题,但fork子进程需要拷贝进程必要的数据结构,其中有一项就是拷贝内存页表(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映射索引表),这个拷贝过程会消耗大量CPU资源,拷贝完成之前整个进程是会阻塞的,阻塞时间取决于整个实例的内存大小,实例越大,内存页表越大,fork阻塞时间越久。拷贝内存页表完成后,子进程与父进程指向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也就是说此时虽然产生了子进程,但是并没有申请与父进程相同的内存大小。那什么时候父子进程才会真正内存分离呢?“写实复制”顾名思义,就是在写发生时,才真正拷贝内存真正的数据,这个过程中,父进程也可能会产生阻塞的风险,就是下面介绍的场景。

  2.fork出的子进程指向与父进程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此时子进程就可以执行AOF重写,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写入到AOF文件中。但是此时父进程依旧是会有流量写入的,如果父进程操作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key,那么这个时候父进程就会真正拷贝这个key对应的内存数据,申请新的内存空间,这样逐渐地,父子进程内存数据开始分离,父子进程逐渐拥有各自独立的内存空间。因为内存分配是以页为单位进行分配的,默认4k,如果父进程此时操作的是一个bigkey,重新申请大块内存耗时会变长,可能会产阻塞风险。另外,如果操作系统开启了内存大页机制(Huge Page,页面大小2M),那么父进程申请内存时阻塞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在Redis机器上需要关闭Huge Page机制。Redis每次fork生成RDB或AOF重写完成后,都可以在Redis log中看到父进程重新申请了多大的内存空间。

AOF 重写也有一个重写日志,为什么它不共享使用 AOF 本身的日志呢?

  AOF重写不复用AOF本身的日志,一个原因是父子进程写同一个文件必然会产生竞争问题,控制竞争就意味着会影响父进程的性能。二是如果AOF重写过程中失败了,那么原本的AOF文件相当于被污染了,无法做恢复使用。所以Redis AOF重写一个新文件,重写失败的话,直接删除这个文件就好了,不会对原先的AOF文件产生影响。等重写完成之后,直接替换旧文件即可。

二、RDB内存快照

所谓内存快照,就是指内存中的数据在某一个时刻的状态记录。这就类似于照片,当你给朋友拍照时,一张照片就能把朋友一瞬间的形象完全记下来。

对 Redis 来说,它实现类似照片记录效果的方式,就是把某一时刻的状态以文件的形式写到磁盘上,也就是快照。这样一来,即使宕机,快照文件也不会丢失,数据的可靠性也就得到了保证。这个快照文件就称为 RDB 文件,其中,RDB 就是 Redis DataBase 的缩写。

和 AOF 相比,RDB 记录的是某一时刻的数据,并不是操作,所以,在做数据恢复时,我们可以直接把 RDB 文件读入内存,很快地完成恢复。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但内存快照也并不是最优选项。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还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

  对哪些数据做快照?这关系到快照的执行效率问题;

  做快照时,数据还能被增删改吗?这关系到 Redis 是否被阻塞,能否同时正常处理请求。

对哪些数据做快照?

Redis 的数据都在内存中,为了提供所有数据的可靠性保证,它执行的是全量快照,也就是说,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次性记录了所有数据,一个都不少。

给内存的全量数据做快照,把它们全部写入磁盘也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全量数据越多,RDB 文件就越大,往磁盘上写数据的时间开销就越大。

对于 Redis 而言,它的单线程模型就决定了,我们要尽量避免所有会阻塞主线程的操作,所以,针对任何操作,我们都会提一个灵魂之问:“它会阻塞主线程吗?”RDB 文件的生成是否会阻塞主线程,这就关系到是否会降低 Redis 的性能。

Redis 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文件,分别是 save 和 bgsave。

  save:在主线程中执行,会导致阻塞;

  bgsave:创建一个子进程,专门用于写入 RDB 文件,避免了主线程的阻塞,这也是 Redis RDB 文件生成的默认配置。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 bgsave 命令来执行全量快照,这既提供了数据的可靠性保证,也避免了对 Redis 的性能影响。

快照期间,是否可以对数据进行改动?

举个例子。我们在时刻 t 给内存做快照,假设内存数据量是 4GB,磁盘的写入带宽是 0.2GB/s,简单来说,至少需要 20s(4/0.2 = 20)才能做完。如果在时刻 t+5s 时,一个还没有被写入磁盘的内存数据 A,被修改成了 A’,那么就会破坏快照的完整性,因为 A’不是时刻 t 时的状态。因此,和拍照类似,我们在做快照时也不希望数据“动”,也就是不能被修改。

如果快照执行期间数据不能被修改,是会有潜在问题的。对于刚刚的例子来说,在做快照的 20s 时间里,如果这 4GB 的数据都不能被修改,Redis 就不能处理对这些数据的写操作,那无疑就会给业务服务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了快照而暂停写操作,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这个时候,Redis 就会借助操作系统提供的写时复制技术(Copy-On-Write, COW),在执行快照的同时,正常处理写操作。

简单来说,bgsave 子进程是由主线程 fork 生成的,可以共享主线程的所有内存数据。bgsave 子进程运行后,开始读取主线程的内存数据,并把它们写入 RDB 文件。

此时,如果主线程对这些数据也都是读操作(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A),那么,主线程和 bgsave 子进程相互不影响。但是,如果主线程要修改一块数据(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C),那么,这块数据就会被复制一份,生成该数据的副本(键值对 C’)。然后,主线程在这个数据副本上进行修改。同时,bgsave 子进程可以继续把原来的数据(键值对 C)写入 RDB 文件。

这既保证了快照的完整性,也允许主线程同时对数据进行修改,避免了对正常业务的影响。到这里,我们就解决了对“哪些数据做快照”以及“做快照时数据能否修改”这两大问题:Redis 会使用 bgsave 对当前内存中的所有数据做快照,这个操作是子进程在后台完成的,这就允许主线程同时可以修改数据。

如果频繁地执行全量快照,也会带来两方面的开销。

  一方面,频繁将全量数据写入磁盘,会给磁盘带来很大压力,多个快照竞争有限的磁盘带宽,前一个快照还没有做完,后一个又开始做了,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bgsave 子进程需要通过 fork 操作从主线程创建出来。虽然,子进程在创建后不会再阻塞主线程,但是,fork 这个创建过程本身会阻塞主线程,而且主线程的内存越大,阻塞时间越长。如果频繁 fork 出 bgsave 子进程,这就会频繁阻塞主线程了(所以,在 Redis 中如果有一个 bgsave 在运行,就不会再启动第二个 bgsave 子进程)。那么,有什么其他好方法吗?

此时,我们可以做增量快照,所谓增量快照,就是指,做了一次全量快照后,后续的快照只对修改的数据进行快照记录,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全量快照的开销。

在第一次做完全量快照后,T1 和 T2 时刻如果再做快照,我们只需要将被修改的数据写入快照文件就行。但是,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记住哪些数据被修改了。你可不要小瞧这个“记住”功能,它需要我们使用额外的元数据信息去记录哪些数据被修改了,这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开销问题。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键值对的修改,都做个记录,那么,如果有 1 万个被修改的键值对,我们就需要有 1 万条额外的记录。而且,有的时候,键值对非常小,比如只有 32 字节,而记录它被修改的元数据信息,可能就需要 8 字节,这样的画,为了“记住”修改,引入的额外空间开销比较大。这对于内存资源宝贵的 Redis 来说,有些得不偿失。

到这里,你可以发现,虽然跟 AOF 相比,快照的恢复速度快,但是,快照的频率不好把握,如果频率太低,两次快照间一旦宕机,就可能有比较多的数据丢失。如果频率太高,又会产生额外开销,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既能利用 RDB 的快速恢复,又能以较小的开销做到尽量少丢数据呢?

Redis 4.0 中提出了一个混合使用 AOF 日志和内存快照的方法。

简单来说,内存快照以一定的频率执行,在两次快照之间,使用 AOF 日志记录这期间的所有命令操作。这样一来,快照不用很频繁地执行,这就避免了频繁 fork 对主线程的影响。而且,AOF 日志也只用记录两次快照间的操作,也就是说,不需要记录所有操作了,因此,就不会出现文件过大的情况了,也可以避免重写开销。

如下图所示,T1 和 T2 时刻的修改,用 AOF 日志记录,等到第二次做全量快照时,就可以清空 AOF 日志,因为此时的修改都已经记录到快照中了,恢复时就不再用日志了。

这个方法既能享受到 RDB 文件快速恢复的好处,又能享受到 AOF 只记录操作命令的简单优势,颇有点“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感觉,建议你在实践中用起来。

场景:我们使用一个 2 核 CPU、4GB 内存、500GB 磁盘的云主机运行 Redis,Redis 数据库的数据量大小差不多是 2GB,我们使用了 RDB 做持久化保证。当时 Redis 的运行负载以修改操作为主,写读比例差不多在 8:2 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有 100 个请求,80 个请求执行的是修改操作。你觉得,在这个场景下,用 RDB 做持久化有什么风险吗?

  内存资源风险:Redis fork子进程做RDB持久化,由于写的比例为80%,那么在持久化过程中,“写实复制”会重新分配整个实例80%的内存副本,大约需要重新分配1.6GB内存空间,这样整个系统的内存使用接近饱和,如果此时父进程又有大量新key写入,很快机器内存就会被吃光,如果机器开启了Swap机制,那么Redis会有一部分数据被换到磁盘上,当Redis访问这部分在磁盘上的数据时,性能会急剧下降,已经达不到高性能的标准(可以理解为武功被废)。如果机器没有开启Swap,会直接触发OOM,父子进程会面临被系统kill掉的风险。

  CPU资源风险:虽然子进程在做RDB持久化,但生成RDB快照过程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虽然Redis处理处理请求是单线程的,但Redis Server还有其他线程在后台工作,例如AOF每秒刷盘、异步关闭文件描述符这些操作。由于机器只有2核CPU,这也就意味着父进程占用了超过一半的CPU资源,此时子进程做RDB持久化,可能会产生CPU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父进程处理请求延迟增大,子进程生成RDB快照的时间也会变长,整个Redis Server性能下降。

  另外,可以再延伸一下,Redis进程是否绑定了CPU,如果绑定了CPU,那么子进程会继承父进程的CPU亲和性属性,子进程必然会与父进程争夺同一个CPU资源,整个Redis Server的性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Redis需要开启定时RDB和AOF重写,进程一定不要绑定CPU。

Redis-持久化策略的更多相关文章

  1. redis持久化策略梳理及主从环境下的策略调整记录

    redis是一个支持持久化的内存数据库,也就是说redis需要经常将内存中的数据同步到磁盘来保证持久化.可以不定期的通过异步方式保存到磁盘上(即“半持久化模式”):也可以把每一次数据变化都写入到一个A ...

  2. redis 持久化策略、aof配置、测试、手动持久化、aof文件体积优化

    redis持久化策略 1.数据文件.rdb 2.更新日志.aof 设置aof 1.命令方式config set appendonly noconfig rewrite2.配置文件方式 redis持久化 ...

  3. Redis持久化策略(RDB &AOF)

    redis持久化的几种方式 1.前言 Redis是一种高级key-value数据库.它跟memcached类似,不过数据可以持久化,而且支持的数据类型很丰富.有字符串,链表,集 合和有序集合.支持在服 ...

  4. redis持久化策略

    redis是内存数据库,它把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这样在加快读取速度的同时也对数据安全性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当redis所在服务器发生宕机后,redis数据库里的所有数据将会全部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 ...

  5. redis——持久化策略

    4.2.2 持久 化方式(1 ) RDB 方式1. 什么是 RDB 方式?Redis Database(RDB),就是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数据恢复时将快照文件直接再读到内存 ...

  6. 10分钟彻底理解Redis持久化和主从复制

    在这篇文章,我们一起了解 Redis 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机制:Reids 持久化和主从复制. 什么是 Redis 持久化? Redis 作为一个键值对内存数据库(NoSQL),数据都存储在内存当中, ...

  7. 【大厂面试06期】谈一谈你对Redis持久化的理解?

    Redis持久化是面试中经常会问到的问题,这里主要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家了解Redis持久化的实现原理. 1.Redis持久化是什么? 2.Redis持久化有哪些策略?各自的实现原理是怎 ...

  8. 深入剖析 redis AOF 持久化策略

    本篇主要讲的是 AOF 持久化,了解 AOF 的数据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redis 主要在 aof.c 中实现 AOF 的操作. 数据结构 rio redis AOF 持久化同样借助了 struct ...

  9. 深入剖析 redis RDB 持久化策略

    简介 redis 持久化 RDB.AOF redis 提供两种持久化方式:RDB 和 AOF.redis 允许两者结合,也允许两者同时关闭. RDB 可以定时备份内存中的数据集.服务器启动的时候,可以 ...

  10. redis 持久化与备份策略 【转载】

    本文转载自 http://blog.csdn.net/is_zhoufeng/article/details/10210353 持久化(persistence) 本文是 Redis 持久化文档 的中文 ...

随机推荐

  1. CVE-2019-11043 Nginx PHP 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复现

    漏洞背景:来自Wallarm的安全研究员Andrew Danau在9月14-16号举办的Real World CTF中,意外的向服务器发送%0a(换行符)时,服务器返回异常信息.由此发现了这个0day ...

  2. Day004 选择结构

    选择结构 if单选择结构(if) if双选择结构(if...else...) if多选择结构(if..else if...else) 嵌套的if结构 switch多选择结构 switch语句中的变量类 ...

  3. Github + Picgo + Typora 让笔记远走高飞

    Github设置 登录 2.新建仓库 设置token 打开设置 然后点击,按钮生成Generate token Picgo设置 下载PicGo 参考视频 PicGo设置 设置Server 图床设置 上 ...

  4. 【插件篇】前段bootstrap-table-treegrid试手,解决无法显示树形列表或者图标不显示问题。

    说明:具体代码操作我就不贴了.官方有正规的例子!bootstrap-table-examples传送 使用注意事项: 传入的id和pid可以是string类型的(我后台返回的是Long类型转换成str ...

  5. 基于Mysql的编程语言(实验六、七)

    本文参考1:MYSQL对sql的拓展 本文参考2:MySQL编程基础 本文参考3:MySql数据库编程 (侵删) 一.变量的定义 1.用户变量 set @变量名=表达式: 说明:无提前进行定义,直接用 ...

  6. CocoaPods 构建自己的 Pod 库

    构建一个自己的库供其它人使用是不是一件很酷(苦)的事情,通过CocoaPods 可以快捷的构建自己库,并向全世界分享你的成果 一.创建 Podspec 有两种方式: 使用命令 pod lib crea ...

  7.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课程(十六)-- 备忘录模式(Memento)

    概述 也叫快照(SnapShot) 属于行为类设计模式 允许在不暴露对象实现细节的情况下保存和恢复对象之前的状态 软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的状态在转换过程中,可能由于某种需要,要求程序能回溯到对象之前 ...

  8. [刷题] PTA 6-10 阶乘计算升级版

    要求: 实现一个打印非负整数阶乘的函数 N是用户传入的参数,其值不超过1000.如果N是非负整数,则该函数必须在一行中打印出N!的值,否则打印"Invalid input" 1 # ...

  9. 《SystemVerilog验证-测试平台编写指南》学习 - 第1章 验证导论

    <SystemVerilog验证-测试平台编写指南>学习 - 第1章 验证导论 测试平台(testbench)的功能 方法学基础 1. 受约束的随机激励 2. 功能覆盖率 3. 分层的测试 ...

  10. 四大浏览器JavaScript性能/硬件加速测试

    四大浏览器JavaScript性能/硬件加速测试 出处:快科技 2010-09-19 10:52:59    人气: 27925 次   作者:萧萧 编辑:萧萧[爆料]  评论(42)  收藏文章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