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明在函数内部,是函数的本地值,类似private
2)声明在函数外部,是对当前包可见(包内所有.go文件都可见)的全局值,类似protect
3)声明在函数外部且首字母大写是所有包可见的全局值,类似public

一个Go工程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目录:

    src:源代码文件
pkg:包文件
bin:相关bin文件

1: 建立工程文件夹 goproject

2: 在工程文件夹中建立src,pkg,bin文件夹

3: 在GOPATH中添加projiect路径 例 e:/goproject

4: 如工程中有自己的包examplepackage,那在src文件夹下建立以包名命名的文件夹 例 examplepackage

5:在src文件夹下编写主程序代码代码 goproject.go

6:在examplepackage文件夹中编写 examplepackage.go 和 包测试文件 examplepackage_test.go

7:编译调试包

go build examplepackage

go test examplepackage

go install examplepackage

这时在pkg文件夹中可以发现会有一个相应的操作系统文件夹如windows_386z, 在这个文件夹中会有examplepackage文件夹,在该文件中有examplepackage.a文件

8:编译主程序

go build goproject.go

成功后会生成goproject.exe文件

至此一个Go工程编辑成功。

1.建立工程文件夹 go
$ pwd
/Users/***/Desktop/go
2: 在工程文件夹中建立src,pkg,bin文件夹
$ ls
bin conf pkg src
3: 在GOPATH中添加projiect路径
$ go env
GOPATH="/Users/liupengjie/Desktop/go"
4: 那在src文件夹下建立以自己的包 example 文件夹
$ cd src/
$ mkdir example
5:在src文件夹下编写主程序代码代码 goproject.go
6:在example文件夹中编写 example.go 和 包测试文件 example_test.go
example.go 写入如下代码: package example func add(a, b int) int {
return a + b
} func sub(a, b int) int {
return a - b
} example_test.go 写入如下代码: package example import (
"testing"
) func TestAdd(t *testing.T) {
r := add(2, 4)
if r != 6 {
t.Fatalf("add(2, 4) error, expect:%d, actual:%d", 6, r)
}
t.Logf("test add succ")
} 7:编译调试包
$ go build example
$ go test example
ok example 0.013s
$ go install example $ ls /Users/***/Desktop/go/pkg/
darwin_amd64
$ ls /Users/***/Desktop/go/pkg/darwin_amd64/
example.a
8:编译主程序
oproject.go 写入如下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fmt.Println("go project test")
} $ go build goproject.go
$ ls
example goproject.go goproject 成功后会生成goproject文件
至此一个Go工程编辑成功。 运行该文件:
$ ./goproject
go project test


1.1.9. go 编译问题

golang的编译使用命令 go build , go install;除非仅写一个main函数,否则还是准备好目录结构; GOPATH=工程根目录;其下应创建src,pkg,bin目录,bin目录中用于生成可执行文件,pkg目录中用于生成.a文件; golang中的import name,实际是到GOPATH中去寻找name.a, 使用时是该name.a的源码中生命的package 名字;这个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注意点:

    1.系统编译时 go install abc_name时,系统会到GOPATH的src目录中寻找abc_name目录,然后编译其下的go文件;

    2.同一个目录中所有的go文件的package声明必须相同,所以main方法要单独放一个文件,否则在eclipse和liteide中都会报错;
编译报错如下:(假设test目录中有个main.go 和mymath.go,其中main.go声明package为main,mymath.go声明packag 为test); $ go install test can't load package: package test: found packages main (main.go) and test (mymath.go) in /home/wanjm/go/src/test 报错说 不能加载package test(这是命令行的参数),因为发现了两个package,分别时main.go 和 mymath.go; 3.对于main方法,只能在bin目录下运行 go build path_tomain.go; 可以用-o参数指出输出文件名; 4.可以添加参数 go build -gcflags "-N -l" ****,可以更好的便于gdb;详细参见 http://golang.org/doc/gdb 5.gdb全局变量主一点。 如有全局变量 a;则应写为 p 'main.a';注意但引号不可少;


1.3. init函数和main函数的异同

    相同点:
两个函数在定义时不能有任何的参数和返回值,且Go程序自动调用。
不同点:
init可以应用于任意包中,且可以重复定义多个。
main函数只能用于main包中,且只能定义一个。

两个函数的执行顺序:

对同一个go文件的init()调用顺序是从上到下的。

对同一个package中不同文件是按文件名字符串比较“从小到大”顺序调用各文件中的init()函数。

对于不同的package,如果不相互依赖的话,按照main包中"先import的后调用"的顺序调用其包中的init(),如果package存在依赖,则先调用最早被依赖的package中的init(),最后调用main函数。

如果init函数中使用了println()或者print()你会发现在执行过程中这两个不会按照你想象中的顺序执行。这两个函数官方只推荐在测试环境中使用,对于正式环境不要使用。



在函数内部,可以使用更简略的 := 方式声明并初始化变量。
    函数外的每个语句都必须以关键字开始(var、const、func等)

    :=不能使用在函数外。

    _多用于占位,表示忽略值。

iotago语言的常量计数器,只能在常量的表达式中使用。 iotaconst关键字出现时将被重置为0const中每新增一行常量声明将使iota计数一次(iota可理解为const语句块中的行索引)。 使用iota能简化定义,在定义枚举时很有用。

Go语言中以bool类型进行声明布尔型数据,布尔型数据只有true(真)false(假)两个值。

    注意:

    布尔类型变量的默认值为false。

    Go 语言中不允许将整型强制转换为布尔型.

    布尔型无法参与数值运算,也无法与其他类型进行转换。

Go语言中要定义一个多行字符串时,就必须使用反引号字符:

    s1 :=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
fmt.Println(s1)

反引号间换行将被作为字符串中的换行,但是所有的转义字符均无效,文本将会原样输出

1.1.8. 字符串的常用操作

方法 介绍
len(str) 求长度
+或fmt.Sprintf 拼接字符串
strings.Split 分割
strings.Contains 判断是否包含
strings.HasPrefix,strings.HasSuffix 前缀/后缀判断
strings.Index(),strings.LastIndex() 子串出现的位置
strings.Join(a[]string, sep string) join操作

copy :函数 copy 在两个 slice 间复制数据,复制长度以 len 小的为准。两个 slice 可指向同一底层数组,允许元素区间重叠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data := [...]int{0, 1, 2, 3, 4, 5, 6, 7, 8, 9}
fmt.Println("array data : ", data)
s1 := data[8:]
s2 := data[:5]
fmt.Printf("slice s1 : %v\n", s1)
fmt.Printf("slice s2 : %v\n", s2)
copy(s2, s1)
fmt.Printf("copied slice s1 : %v\n", s1)
fmt.Printf("copied slice s2 : %v\n", s2)
fmt.Println("last array data : ", data) }

输出结果:

    array data :  [0 1 2 3 4 5 6 7 8 9]
slice s1 : [8 9]
slice s2 : [0 1 2 3 4]
copied slice s1 : [8 9]
copied slice s2 : [8 9 2 3 4]
last array data : [8 9 2 3 4 5 6 7 8 9]

应及时将所需数据 copy 到较小的 slice,以便释放超大号底层数组内存。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str := "你好,世界!hello world!"
s := []rune(str)
s[3] = '够'
s[4] = '浪'
s[12] = 'g'
s = s[:14]
str = string(s)
fmt.Println(str)
}

输出结果:

你好,够浪!hello go

golang slice data[:6:8] 两个冒号的理解

常规slice , data[6:8],从第6位到第8位(返回6, 7),长度len为2, 最大可扩充长度cap为4(6-9)

另一种写法: data[:6:8] 每个数字前都有个冒号, slice内容为data从0到第6位,长度len为6,最大扩充项cap设置为8

a[x:y:z] 切片内容 [x:y] 切片长度: y-x 切片容量:z-x

 

func main() {
var a *int
*a = 100
fmt.Println(*a) var b map[string]int
b["测试"] = 100
fmt.Println(b)
}

执行上面的代码会引发panic,为什么呢? 在Go语言中对于引用类型的变量,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仅要声明它,还要为它分配内存空间,否则我们的值就没办法存储。而对于值类型的声明不需要分配内存空间,是因为它们在声明的时候已经默认分配好了内存空间。要分配内存,就引出来今天的new和make。 Go语言中new和make是内建的两个函数,主要用来分配内存



new是一个内置的函数,它的函数签名如下:

    func new(Type) *Type

其中,

    1.Type表示类型,new函数只接受一个参数,这个参数是一个类型
2.*Type表示类型指针,new函数返回一个指向该类型内存地址的指针。

new函数不太常用,使用new函数得到的是一个类型的指针,并且该指针对应的值为该类型的零值。举个例子:

func main() {
a := new(int)
b := new(bool)
fmt.Printf("%T\n", a) // *int
fmt.Printf("%T\n", b) // *bool
fmt.Println(*a) // 0
fmt.Println(*b) // false
}

本节开始的示例代码中var a *int只是声明了一个指针变量a但是没有初始化,指针作为引用类型需要初始化后才会拥有内存空间,才可以给它赋值。应该按照如下方式使用内置的new函数对a进行初始化之后就可以正常对其赋值了:

func main() {
var a *int
a = new(int)
*a = 10
fmt.Println(*a)
}


1.1.6. make

make也是用于内存分配的,区别于new,它只用于slice、map以及chan的内存创建,而且它返回的类型就是这三个类型本身,而不是他们的指针类型,因为这三种类型就是引用类型,所以就没有必要返回他们的指针了。make函数的函数签名如下:

func make(t Type, size ...IntegerType) Type

make函数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使用slice、map以及channel的时候,都需要使用make进行初始化,然后才可以对它们进行操作。

本节开始的示例中var b map[string]int只是声明变量b是一个map类型的变量,需要像下面的示例代码一样使用make函数进行初始化操作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键值对赋值:

func main() {
var b map[string]int
b = make(map[string]int, 10)
b["测试"] = 100
fmt.Println(b)
}


1.1.7. new与make的区别

    1.二者都是用来做内存分配的。
2.make只用于slice、map以及channel的初始化,返回的还是这三个引用类型本身;
3.而new用于类型的内存分配,并且内存对应的值为类型零值,返回的是指向类型的指针。

1.1.3. 判断某个键是否存在

Go语言中有个判断map中键是否存在的特殊写法,格式如下:

    value, ok := map[key]

举个例子:

func main() {
scoreMap := make(map[string]int)
scoreMap["张三"] = 90
scoreMap["小明"] = 100
// 如果key存在ok为true,v为对应的值;不存在ok为false,v为值类型的零值
v, ok := scoreMap["张三"]
if ok {
fmt.Println(v)
} else {
fmt.Println("查无此人")
}
}


1.1.4. map的遍历

Go语言中使用for range遍历map。

func main() {
scoreMap := make(map[string]int)
scoreMap["张三"] = 90
scoreMap["小明"] = 100
scoreMap["王五"] = 60
for k, v := range scoreMap {
fmt.Println(k, v)
}
}

但我们只想遍历key的时候,可以按下面的写法:

func main() {
scoreMap := make(map[string]int)
scoreMap["张三"] = 90
scoreMap["小明"] = 100
scoreMap["王五"] = 60
for k := range scoreMap {
fmt.Println(k)
}
}

注意: 遍历map时的元素顺序与添加键值对的顺序无关。

1.1.2. 类型别名

类型别名是Go1.9版本添加的新功能。

类型别名规定:TypeAlias只是Type的别名,本质上TypeAlias与Type是同一个类型。就像一个孩子小时候有小名、乳名,上学后用学名,英语老师又会给他起英文名,但这些名字都指的是他本人。

    type TypeAlias = Type

我们之前见过的rune和byte就是类型别名,他们的定义如下:

    type byte = uint8
type rune = int32


1.3.1. 创建指针类型结构体

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new关键字对结构体进行实例化,得到的是结构体的地址。 格式如下:

    var p2 = new(person)
fmt.Printf("%T\n", p2) //*main.person
fmt.Printf("p2=%#v\n", p2) //p2=&main.person{name:"", city:"", age:0}

从打印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p2是一个结构体指针。

需要注意的是在Go语言中支持对结构体指针直接使用.来访问结构体的成员。

var p2 = new(person)
p2.name = "测试"
p2.age = 18
p2.city = "北京"
fmt.Printf("p2=%#v\n", p2) //p2=&main.person{name:"测试", city:"北京", age:18}
 

1.3.2. 取结构体的地址实例化

使用&对结构体进行取地址操作相当于对该结构体类型进行了一次new实例化操作。

p3 := &person{}
fmt.Printf("%T\n", p3) //*main.person
fmt.Printf("p3=%#v\n", p3) //p3=&main.person{name:"", city:"", age:0}
p3.name = "博客"
p3.age = 30
p3.city = "成都"
fmt.Printf("p3=%#v\n", p3) //p3=&main.person{name:"博客", city:"成都", age:30}

p3.name = "博客"其实在底层是(*p3).name = "博客",这是Go语言帮我们实现的语法糖。

当某些字段没有初始值的时候,该字段可以不写。此时,没有指定初始值的字段的值就是该字段类型的零值。

p7 := &person{
city: "北京",
}

fmt.Printf("p7=%#v\n", p7) //p7=&main.person{name:"", city:"北京", age:0}

1.3.5. 使用值的列表初始化

初始化结构体的时候可以简写,也就是初始化的时候不写键,直接写值:

p8 := &person{
"pprof.cn",
"北京",
18,
}
fmt.Printf("p8=%#v\n", p8) //p8=&main.person{name:"pprof.cn", city:"北京", age:18}

使用这种格式初始化时,需要注意:

    1.必须初始化结构体的所有字段。
2.初始值的填充顺序必须与字段在结构体中的声明顺序一致。
3.该方式不能和键值初始化方式混用。


1.3.8. 构造函数

Go语言的结构体没有构造函数,我们可以自己实现。 例如,下方的代码就实现了一个person的构造函数。 因为struct是值类型,如果结构体比较复杂的话,值拷贝性能开销会比较大,所以该构造函数返回的是结构体指针类型。

func newPerson(name, city string, age int8) *person {
return &person{
name: name,
city: city,
age: age,
}
}

调用构造函数

p9 := newPerson("pprof.cn", "测试", 90)
fmt.Printf("%#v\n", p9)


1.3.9. 方法和接收者

Go语言中的方法(Method)是一种作用于特定类型变量的函数。这种特定类型变量叫做接收者(Receiver)。接收者的概念就类似于其他语言中的this或者 self。

方法的定义格式如下:

    func (接收者变量 接收者类型) 方法名(参数列表) (返回参数) {
函数体
}

其中,

    1.接收者变量:接收者中的参数变量名在命名时,官方建议使用接收者类型名的第一个小写字母,而不是self、this之类的命名。例如,Person类型的接收者变量应该命名为 p,Connector类型的接收者变量应该命名为c等。
2.接收者类型:接收者类型和参数类似,可以是指针类型和非指针类型。
3.方法名、参数列表、返回参数:具体格式与函数定义相同。

举个例子:

//Person 结构体
type Person struct {
name string
age int8
} //NewPerson 构造函数
func NewPerson(name string, age int8) *Person {
return &Person{
name: name,
age: age,
}
} //Dream Person做梦的方法
func (p Person) Dream() {
fmt.Printf("%s的梦想是学好Go语言!\n", p.name)
} func main() {
p1 := NewPerson("测试", 25)
p1.Dream()
}

方法与函数的区别是,函数不属于任何类型,方法属于特定的类型。

1.3.10. 指针类型的接收者

指针类型的接收者由一个结构体的指针组成,由于指针的特性,调用方法时修改接收者指针的任意成员变量,在方法结束后,修改都是有效的。这种方式就十分接近于其他语言中面向对象中的this或者self。 例如我们为Person添加一个SetAge方法,来修改实例变量的年龄。

    // SetAge 设置p的年龄
// 使用指针接收者
func (p *Person) SetAge(newAge int8) {
p.age = newAge
}

调用该方法:

func main() {
p1 := NewPerson("测试", 25)
fmt.Println(p1.age) // 25
p1.SetAge(30)
fmt.Println(p1.age) // 30
}

1.3.11. 值类型的接收者

当方法作用于值类型接收者时,Go语言会在代码运行时将接收者的值复制一份。在值类型接收者的方法中可以获取接收者的成员值,但修改操作只是针对副本,无法修改接收者变量本身。

// SetAge2 设置p的年龄
// 使用值接收者
func (p Person) SetAge2(newAge int8) {
p.age = newAge
} func main() {
p1 := NewPerson("测试", 25)
p1.Dream()
fmt.Println(p1.age) // 25
p1.SetAge2(30) // (*p1).SetAge2(30)
fmt.Println(p1.age) // 25
}


1.3.12.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指针类型接收者

    1.需要修改接收者中的值
2.接收者是拷贝代价比较大的大对象
3.保证一致性,如果有某个方法使用了指针接收者,那么其他的方法也应该使用指针接收者。


1.3.13. 任意类型添加方法

在Go语言中,接收者的类型可以是任何类型,不仅仅是结构体,任何类型都可以拥有方法。 举个例子,我们基于内置的int类型使用type关键字可以定义新的自定义类型,然后为我们的自定义类型添加方法。

//MyInt 将int定义为自定义MyInt类型
type MyInt int //SayHello 为MyInt添加一个SayHello的方法
func (m MyInt) SayHello() {
fmt.Println("Hello, 我是一个int。")
}
func main() {
var m1 MyInt
m1.SayHello() //Hello, 我是一个int。
m1 = 100
fmt.Printf("%#v %T\n", m1, m1) //100 main.MyInt
}

注意事项: 非本地类型不能定义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给别的包的类型定义方法。

1.3.18. 结构体的“继承”

Go语言中使用结构体也可以实现其他编程语言中面向对象的继承。

//Animal 动物
type Animal struct {
name string
} func (a *Animal) move() {
fmt.Printf("%s会动!\n", a.name)
} //Dog 狗
type Dog struct {
Feet int8
*Animal //通过嵌套匿名结构体实现继承
} func (d *Dog) wang() {
fmt.Printf("%s会汪汪汪~\n", d.name)
} func main() {
d1 := &Dog{
Feet: 4,
Animal: &Animal{ //注意嵌套的是结构体指针
name: "乐乐",
},
}
d1.wang() //乐乐会汪汪汪~
d1.move() //乐乐会动!
}


1.3.19. 结构体字段的可见性

结构体中字段大写开头表示可公开访问,小写表示私有(仅在定义当前结构体的包中可访问)。

1.3.21. 结构体标签(Tag)

Tag是结构体的元信息,可以在运行的时候通过反射的机制读取出来。

Tag在结构体字段的后方定义,由一对反引号包裹起来,具体的格式如下:

    `key1:"value1" key2:"value2"`

结构体标签由一个或多个键值对组成。键与值使用冒号分隔,值用双引号括起来。键值对之间使用一个空格分隔。 注意事项: 为结构体编写Tag时,必须严格遵守键值对的规则。结构体标签的解析代码的容错能力很差,一旦格式写错,编译和运行时都不会提示任何错误,通过反射也无法正确取值。例如不要在key和value之间添加空格。

例如我们为Student结构体的每个字段定义json序列化时使用的Tag:

//Student 学生
type Student struct {
ID int `json:"id"` //通过指定tag实现json序列化该字段时的key
Gender string //json序列化是默认使用字段名作为key
name string //私有不能被json包访问
} func main() {
s1 := Student{
ID: 1,
Gender: "女",
name: "pprof",
}
data, err := json.Marshal(s1)
if err != nil {
fmt.Println("json marshal failed!")
return
}
fmt.Printf("json str:%s\n", data) //json str:{"id":1,"Gender":"女"}
}
 

在错误的位置使用 defer

当 http.Get 失败时会抛出异常。

package main

import "net/http"

func do() error {
res, err := http.Get("http://www.google.com")
defer res.Body.Close()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 ..code... return nil
} func main() {
do()
}

输出结果:

    panic: runtime error: invalid memory address or nil pointer dereference

因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检查我们的请求是否成功执行,当它失败的时候,我们访问了 Body 中的空变量 res ,因此会抛出异常

解决方案

总是在一次成功的资源分配下面使用 defer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意味着:当且仅当 http.Get 成功执行时才使用 defer

package main

import "net/http"

func do() error {
res, err := http.Get("http://xxxxxxxxxx")
if res != nil {
defer res.Body.Close()
}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 ..code... return nil
} func main() {
do()
}

在上述的代码中,当有错误的时候,err 会被返回,否则当整个函数返回的时候,会关闭 res.Body 。

解释:在这里,你同样需要检查 res 的值是否为 nil ,这是 http.Get 中的一个警告。通常情况下,出错的时候,返回的内容应为空并且错误会被返回,可当你获得的是一个重定向 error 时, res 的值并不会为 nil ,但其又会将错误返回。上面的代码保证了无论如何

Body 都会被关闭,如果你没有打算使用其中的数据,那么你还需要丢弃已经接收的数据。

*延迟调用参数在注册时求值或复制,可用指针或闭包 "延迟" 读取。

package main

func test() {
x, y := 10, 20 defer func(i int) {
println("defer:", i, y) // y 闭包引用
}(x) // x 被复制 x += 10
y += 100
println("x =", x, "y =", y)
} func main() {
test()
}

输出结果:

    x = 20 y = 120
defer: 10 120


如果你尝试使用相同的变量释放不同的资源,那么这个操作可能无法正常执行。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os"
) func do() error {
f, err := os.Open("book.tx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if f != nil {
defer func() {
if err := f.Close(); err != nil {
fmt.Printf("defer close book.txt err %v\n", err)
}
}()
} // ..code... f, err = os.Open("another-book.tx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if f != nil {
defer func() {
if err := f.Close(); err != nil {
fmt.Printf("defer close another-book.txt err %v\n", err)
}
}()
} return nil
} func main() {
do()
}

输出结果: defer close book.txt err close ./another-book.txt: file already closed

当延迟函数执行时,只有最后一个变量会被用到,因此,f 变量 会成为最后那个资源 (another-book.txt)。而且两个 defer 都会将这个资源作为最后的资源来关闭

解决方案: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io"
"os"
) func do() error {
f, err := os.Open("book.tx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if f != nil {
defer func(f io.Closer) {
if err := f.Close(); err != nil {
fmt.Printf("defer close book.txt err %v\n", err)
}
}(f)
} // ..code... f, err = os.Open("another-book.txt")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if f != nil {
defer func(f io.Closer) {
if err := f.Close(); err != nil {
fmt.Printf("defer close another-book.txt err %v\n", err)
}
}(f)
} return nil
} func main() {
do()
}
 

panic:

    1、内置函数
2、假如函数F中书写了panic语句,会终止其后要执行的代码,在panic所在函数F内如果存在要执行的defer函数列表,按照defer的逆序执行
3、返回函数F的调用者G,在G中,调用函数F语句之后的代码不会执行,假如函数G中存在要执行的defer函数列表,按照defer的逆序执行
4、直到goroutine整个退出,并报告错误

recover:

    1、内置函数
2、用来控制一个goroutine的panicking行为,捕获panic,从而影响应用的行为
3、一般的调用建议
a). 在defer函数中,通过recever来终止一个goroutine的panicking过程,从而恢复正常代码的执行
b). 可以获取通过panic传递的error


注意:

    1.利用recover处理panic指令,defer 必须放在 panic 之前定义,另外 recover 只有在 defer 调用的函数中才有效。否则当panic时,recover无法捕获到panic,无法防止panic扩散。
2.recover 处理异常后,逻辑并不会恢复到 panic 那个点去,函数跑到 defer 之后的那个点。
3.多个 defer 会形成 defer 栈,后定义的 defer 语句会被最先调用。


package main

func main() {
test()
} func test() {
defer func() {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println(err.(string)) // 将 interface{} 转型为具体类型。
}
}() panic("panic error!")
}


延迟调用中引发的错误,可被后续延迟调用捕获,但仅最后一个错误可被捕获。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test() {
defer func() {
fmt.Println(recover())
}() defer func() {
panic("defer panic")
}() panic("test panic")
} func main() {
test()
}

输出:

    defer panic

捕获函数 recover 只有在延迟调用内直接调用才会终止错误,否则总是返回 nil。任何未捕获的错误都会沿调用堆栈向外传递。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test() {
defer func() {
fmt.Println(recover()) //有效
}()
defer recover() //无效!
defer fmt.Println(recover()) //无效!
defer func() {
func() {
println("defer inner")
recover() //无效!
}()
}() panic("test panic")
} func main() {
test()
}

输出:

    defer inner
<nil>
test panic


使用延迟匿名函数或下面这样都是有效的。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except() {
fmt.Println(recover())
} func test() {
defer except()
panic("test panic")
} func main() {
test()
}

输出结果:

    test panic

标准库 errors.New 和 fmt.Errorf 函数用于创建实现 error 接口的错误对象。通过判断错误对象实例来确定具体错误类型。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var ErrDivByZero = errors.New("division by zero") func div(x, y int) (int, error) {
if y == 0 {
return 0, ErrDivByZero
}
return x / y, nil
} func main() {
defer func() {
fmt.Println(recover())
}()
switch z, err := div(10, 0); err {
case nil:
println(z)
case ErrDivByZero:
panic(err)
}
}

输出结果:

    division by zero

Go实现类似 try catch 的异常处理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Try(fun func(), handler func(interface{})) {
defer func() {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handler(err)
}
}()
fun()
} func main() {
Try(func() {
panic("test panic")
}, func(err interface{}) {
fmt.Println(err)
})
}

输出结果:

    test panic

如何区别使用 panic 和 error 两种方式?

惯例是:导致关键流程出现不可修复性错误的使用 panic,其他使用 error。

1. 方法定义

Golang 方法总是绑定对象实例,并隐式将实例作为第一实参 (receiver)。

• 只能为当前包内命名类型定义方法。
• 参数 receiver 可任意命名。如方法中未曾使用 ,可省略参数名。
• 参数 receiver 类型可以是 T 或 *T。基类型 T 不能是接口或指针。
• 不支持方法重载,receiver 只是参数签名的组成部分。
• 可用实例 value 或 pointer 调用全部方法,编译器自动转换。

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包含了接受者的函数,接受者可以是命名类型或者结构体类型的一个值或者是一个指针。

所有给定类型的方法属于该类型的方法集。

1.1.1. 方法定义:

    func (recevier type) methodName(参数列表)(返回值列表){}

    参数和返回值可以省略
package main

type Test struct{}

// 无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0() { } // 单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1(i int) { } // 多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2(x, y int) { } // 无参数、单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3() (i int) {
return
} // 多参数、多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4(x, y int) (z int, err error) {
return
} // 无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5() { } // 单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6(i int) { } // 多参数、无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7(x, y int) { } // 无参数、单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8() (i int) {
return
} // 多参数、多返回值
func (t *Test) method9(x, y int) (z int, err error) {
return
} func main() {}

下面定义一个结构体类型和该类型的一个方法: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结构体
type User struct {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 //方法
func (u User) Notify() {
fmt.Printf("%v : %v \n", u.Name, u.Email)
}
func main() {
// 值类型调用方法
u1 := User{"golang", "golang@golang.com"}
u1.Notify()
// 指针类型调用方法
u2 := User{"go", "go@go.com"}
u3 := &u2
u3.Notify()
}

输出结果:

    golang : golang@golang.com
go : go@go.com

解释: 首先我们定义了一个叫做 User 的结构体类型,然后定义了一个该类型的方法叫做 Notify,该方法的接受者是一个 User 类型的值。要调用 Notify 方法我们需要一个 User 类型的值或者指针。

在这个例子中当我们使用指针时,Go 调整和解引用指针使得调用可以被执行。注意,当接受者不是一个指针时,该方法操作对应接受者的值的副本(意思就是即使你使用了指针调用函数,但是函数的接受者是值类型,所以函数内部操作还是对副本的操作,而不是指针操作。

我们修改 Notify 方法,让它的接受者使用指针类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结构体
type User struct {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 //方法
func (u *User) Notify() {
fmt.Printf("%v : %v \n", u.Name, u.Email)
}
func main() {
// 值类型调用方法
u1 := User{"golang", "golang@golang.com"}
u1.Notify()
// 指针类型调用方法
u2 := User{"go", "go@go.com"}
u3 := &u2
u3.Notify()
}

输出结果:

    golang : golang@golang.com
go : go@go.com

注意:当接受者是指针时,即使用值类型调用那么函数内部也是对指针的操作。

方法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只需将其还原,就知道 receiver T 和 *T 的差别。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Data struct {
x int
} func (self Data) ValueTest() { // func ValueTest(self Data);
fmt.Printf("Value: %p\n", &self)
} func (self *Data) PointerTest() { // func PointerTest(self *Data);
fmt.Printf("Pointer: %p\n", self)
} func main() {
d := Data{}
p := &d
fmt.Printf("Data: %p\n", p) d.ValueTest() // ValueTest(d)
d.PointerTest() // PointerTest(&d) p.ValueTest() // ValueTest(*p)
p.PointerTest() // PointerTest(p)
}

输出:

    Data: 0xc42007c008
Value: 0xc42007c018
Pointer: 0xc42007c008
Value: 0xc42007c020
Pointer: 0xc42007c008

1.1.2. 普通函数与方法的区别

1.对于普通函数,接收者为值类型时,不能将指针类型的数据直接传递,反之亦然。

2.对于方法(如struct的方法),接收者为值类型时,可以直接用指针类型的变量调用方法,反过来同样也可以。

package main

//普通函数与方法的区别(在接收者分别为值类型和指针类型的时候)

import (
"fmt"
) //1.普通函数
//接收值类型参数的函数
func valueIntTest(a int) int {
return a + 10
} //接收指针类型参数的函数
func pointerIntTest(a *int) int {
return *a + 10
} func structTestValue() {
a := 2
fmt.Println("valueIntTest:", valueIntTest(a))
//函数的参数为值类型,则不能直接将指针作为参数传递
//fmt.Println("valueIntTest:", valueIntTest(&a))
//compile error: cannot use &a (type *int) as type int in function argument b := 5
fmt.Println("pointerIntTest:", pointerIntTest(&b))
//同样,当函数的参数为指针类型时,也不能直接将值类型作为参数传递
//fmt.Println("pointerIntTest:", pointerIntTest(&b))
//compile error:cannot use b (type int) as type *int in function argument
} //2.方法
type PersonD struct {
id int
name string
} //接收者为值类型
func (p PersonD) valueShowName() {
fmt.Println(p.name)
} //接收者为指针类型
func (p *PersonD) pointShowName() {
fmt.Println(p.name)
} func structTestFunc() {
//值类型调用方法
personValue := PersonD{101, "hello world"}
personValue.valueShowName()
personValue.pointShowName() //指针类型调用方法
personPointer := &PersonD{102, "hello golang"}
personPointer.valueShowName()
personPointer.pointShowName() //与普通函数不同,接收者为指针类型和值类型的方法,指针类型和值类型的变量均可相互调用
} func main() {
structTestValue()
structTestFunc()
}

输出结果:

    valueIntTest: 12
pointerIntTest: 15
hello world
hello world
hello golang
hello golang


1.1.3. 接口的定义

Go语言提倡面向接口编程。

    接口是一个或多个方法签名的集合。
任何类型的方法集中只要拥有该接口'对应的全部方法'签名。
就表示它 "实现" 了该接口,无须在该类型上显式声明实现了哪个接口。
这称为Structural Typing。
所谓对应方法,是指有相同名称、参数列表 (不包括参数名) 以及返回值。
当然,该类型还可以有其他方法。 接口只有方法声明,没有实现,没有数据字段。
接口可以匿名嵌入其他接口,或嵌入到结构中。
对象赋值给接口时,会发生拷贝,而接口内部存储的是指向这个复制品的指针,既无法修改复制品的状态,也无法获取指针。
只有当接口存储的类型和对象都为nil时,接口才等于nil。
接口调用不会做receiver的自动转换。
接口同样支持匿名字段方法。
接口也可实现类似OOP中的多态。
空接口可以作为任何类型数据的容器。
一个类型可实现多个接口。
接口命名习惯以 er 结尾。

每个接口由数个方法组成,接口的定义格式如下:

    type 接口类型名 interface{
方法名1( 参数列表1 ) 返回值列表1
方法名2( 参数列表2 ) 返回值列表2

}

其中:

    1.接口名:使用type将接口定义为自定义的类型名。Go语言的接口在命名时,一般会在单词后面添加er,如有写操作的接口叫Writer,有字符串功能的接口叫Stringer等。接口名最好要能突出该接口的类型含义。
2.方法名:当方法名首字母是大写且这个接口类型名首字母也是大写时,这个方法可以被接口所在的包(package)之外的代码访问。
3.参数列表、返回值列表:参数列表和返回值列表中的参数变量名可以省略。


func (d dog) move() {
fmt.Println("狗会动")
}

此时实现接口的是dog类型:

func main() {
var x Mover
var wangcai = dog{} // 旺财是dog类型
x = wangcai // x可以接收dog类型
var fugui = &dog{} // 富贵是*dog类型
x = fugui // x可以接收*dog类型
x.move()
}

从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值接收者实现接口之后,不管是dog结构体还是结构体指针*dog类型的变量都可以赋值给该接口变量。因为Go语言中有对指针类型变量求值的语法糖,dog指针fugui内部会自动求值*fugui

同样的代码我们再来测试一下使用指针接收者有什么区别:

func (d *dog) move() {
fmt.Println("狗会动")
}
func main() {
var x Mover
var wangcai = dog{} // 旺财是dog类型
x = wangcai // x不可以接收dog类型
var fugui = &dog{} // 富贵是*dog类型
x = fugui // x可以接收*dog类型
}

此时实现Mover接口的是*dog类型,所以不能给x传入dog类型的wangcai,此时x只能存储*dog类型的值。

 

协程和线程

协程:独立的栈空间,共享堆空间,调度由用户自己控制,本质上有点类似于用户级线程,这些用户级线程的调度也是自己实现的。
线程:一个线程上可以跑多个协程,协程是轻量级的线程。

goroutine 只是由官方实现的超级"线程池"。

每个实力4~5KB的栈内存占用和由于实现机制而大幅减少的创建和销毁开销是go高并发的根本原因。

并发不是并行:

并发主要由切换时间片来实现"同时"运行,并行则是直接利用多核实现多线程的运行,go可以设置使用核数,以发挥多核计算机的能力。

goroutine 奉行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而不是共享内存来通信。

1. Goroutine

在java/c++中我们要实现并发编程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自己维护一个线程池,并且需要自己去包装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同时需要自己去调度线程执行任务并维护上下文切换,这一切通常会耗费程序员大量的心智。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机制,程序员只需要定义很多个任务,让系统去帮助我们把这些任务分配到CPU上实现并发执行呢?

Go语言中的goroutine就是这样一种机制,goroutine的概念类似于线程,但 goroutine是由Go的运行时(runtime)调度和管理的。Go程序会智能地将 goroutine 中的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个CPU。Go语言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化的编程语言,就是因为它在语言层面已经内置了调度和上下文切换的机制。

在Go语言编程中你不需要去自己写进程、线程、协程,你的技能包里只有一个技能–goroutine,当你需要让某个任务并发执行的时候,你只需要把这个任务包装成一个函数,开启一个goroutine去执行这个函数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1. Goroutine

在java/c++中我们要实现并发编程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自己维护一个线程池,并且需要自己去包装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同时需要自己去调度线程执行任务并维护上下文切换,这一切通常会耗费程序员大量的心智。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机制,程序员只需要定义很多个任务,让系统去帮助我们把这些任务分配到CPU上实现并发执行呢?

Go语言中的goroutine就是这样一种机制,goroutine的概念类似于线程,但 goroutine是由Go的运行时(runtime)调度和管理的。Go程序会智能地将 goroutine 中的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个CPU。Go语言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化的编程语言,就是因为它在语言层面已经内置了调度和上下文切换的机制。

在Go语言编程中你不需要去自己写进程、线程、协程,你的技能包里只有一个技能–goroutine,当你需要让某个任务并发执行的时候,你只需要把这个任务包装成一个函数,开启一个goroutine去执行这个函数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使用goroutine

Go语言中使用goroutine非常简单,只需要在调用函数的时候在前面加上go关键字,就可以为一个函数创建一个goroutine。

一个goroutine必定对应一个函数,可以创建多个goroutine去执行相同的函数。

启动单个goroutine

启动goroutine的方式非常简单,只需要在调用的函数(普通函数和匿名函数)前面加上一个go关键字。

举个例子如下:

func hello() {
fmt.Println("Hello Goroutine!")
}
func main() {
hello()
fmt.Println("main goroutine done!")
}

这个示例中hello函数和下面的语句是串行的,执行的结果是打印完Hello Goroutine!后打印main goroutine done!。

接下来我们在调用hello函数前面加上关键字go,也就是启动一个goroutine去执行hello这个函数。

func main() {
go hello() // 启动另外一个goroutine去执行hello函数
fmt.Println("main goroutine done!")
}

这一次的执行结果只打印了main goroutine done!,并没有打印Hello Goroutine!。为什么呢?

在程序启动时,Go程序就会为main()函数创建一个默认的goroutine。

当main()函数返回的时候该goroutine就结束了,所有在main()函数中启动的goroutine会一同结束,main函数所在的goroutine就像是权利的游戏中的夜王,其他的goroutine都是异鬼,夜王一死它转化的那些异鬼也就全部GG了。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main函数等一等hello函数,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time.Sleep了。

func main() {
go hello() // 启动另外一个goroutine去执行hello函数
fmt.Println("main goroutine done!")
time.Sleep(time.Second)
}

执行上面的代码你会发现,这一次先打印main goroutine done!,然后紧接着打印Hello Goroutine!。

首先为什么会先打印main goroutine done!是因为我们在创建新的goroutine的时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此时main函数所在的goroutine是继续执行的。

启动多个goroutine

在Go语言中实现并发就是这样简单,我们还可以启动多个goroutine。让我们再来一个例子: (这里使用了sync.WaitGroup来实现goroutine的同步)

var wg sync.WaitGroup

func hello(i int) {
defer wg.Done() // goroutine结束就登记-1
fmt.Println("Hello Goroutine!", i)
}
func main() { for i := 0; i < 10; i++ {
wg.Add(1) // 启动一个goroutine就登记+1
go hello(i)
}
wg.Wait() // 等待所有登记的goroutine都结束
}

多次执行上面的代码,会发现每次打印的数字的顺序都不一致。这是因为10个goroutine是并发执行的,而goroutine的调度是随机的。

注意

  • 如果主协程退出了,其他任务还执行吗(运行下面的代码测试一下吧)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ain() {
// 合起来写
go func() {
i := 0
for {
i++
fmt.Printf("new goroutine: i = %d\n", i)
time.Sleep(time.Second)
}
}()
i := 0
for {
i++
fmt.Printf("main goroutine: i = %d\n", i)
time.Sleep(time.Second)
if i == 2 {
break
}
}
}

1.1.1. goroutine与线程

可增长的栈

OS线程(操作系统线程)一般都有固定的栈内存(通常为2MB),一个goroutine的栈在其生命周期开始时只有很小的栈(典型情况下2KB),goroutine的栈不是固定的,他可以按需增大和缩小,goroutine的栈大小限制可以达到1GB,虽然极少会用到这个大。所以在Go语言中一次创建十万左右的goroutine也是可以的。

goroutine调度

GPM是Go语言运行时(runtime)层面的实现,是go语言自己实现的一套调度系统。区别于操作系统调度OS线程。

  • 1.G很好理解,就是个goroutine的,里面除了存放本goroutine信息外 还有与所在P的绑定等信息。
  • 2.P管理着一组goroutine队列,P里面会存储当前goroutine运行的上下文环境(函数指针,堆栈地址及地址边界),P会对自己管理的goroutine队列做一些调度(比如把占用CPU时间较长的goroutine暂停、运行后续的goroutine等等)当自己的队列消费完了就去全局队列里取,如果全局队列里也消费完了会去其他P的队列里抢任务。
  • 3.M(machine)是Go运行时(runtime)对操作系统内核线程的虚拟, M与内核线程一般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一个groutine最终是要放到M上执行的;

P与M一般也是一一对应的。他们关系是: P管理着一组G挂载在M上运行。当一个G长久阻塞在一个M上时,runtime会新建一个M,阻塞G所在的P会把其他的G 挂载在新建的M上。当旧的G阻塞完成或者认为其已经死掉时 回收旧的M。

P的个数是通过runtime.GOMAXPROCS设定(最大256),Go1.5版本之后默认为物理线程数。 在并发量大的时候会增加一些P和M,但不会太多,切换太频繁的话得不偿失。

单从线程调度讲,Go语言相比起其他语言的优势在于OS线程是由OS内核来调度的,goroutine则是由Go运行时(runtime)自己的调度器调度的,这个调度器使用一个称为m:n调度的技术(复用/调度m个goroutine到n个OS线程)。 其一大特点是goroutine的调度是在用户态下完成的, 不涉及内核态与用户态之间的频繁切换,包括内存的分配与释放,都是在用户态维护着一块大的内存池, 不直接调用系统的malloc函数(除非内存池需要改变),成本比调度OS线程低很多。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多核的硬件资源,近似的把若干goroutine均分在物理线程上, 再加上本身goroutine的超轻量,以上种种保证了go调度方面的性能。

1. runtime包

1.1.1. runtime.Gosched()

让出CPU时间片,重新等待安排任务(大概意思就是本来计划的好好的周末出去烧烤,但是你妈让你去相亲,两种情况第一就是你相亲速度非常快,见面就黄不耽误你继续烧烤,第二种情况就是你相亲速度特别慢,见面就是你侬我侬的,耽误了烧烤,但是还馋就是耽误了烧烤你还得去烧烤)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runtime"
) func main() {
go func(s string) {
for i := 0; i < 2; i++ {
fmt.Println(s)
}
}("world")
// 主协程
for i := 0; i < 2; i++ {
// 切一下,再次分配任务
runtime.Gosched()
fmt.Println("hello")
}
}

1.1.2. runtime.Goexit()

退出当前协程(一边烧烤一边相亲,突然发现相亲对象太丑影响烧烤,果断让她滚蛋,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runtime"
) func main() {
go func() {
defer fmt.Println("A.defer")
func() {
defer fmt.Println("B.defer")
// 结束协程
runtime.Goexit()
defer fmt.Println("C.defer")
fmt.Println("B")
}()
fmt.Println("A")
}()
for {
}
}

1.1.3. runtime.GOMAXPROCS

Go运行时的调度器使用GOMAXPROCS参数来确定需要使用多少个OS线程来同时执行Go代码。默认值是机器上的CPU核心数。例如在一个8核心的机器上,调度器会把Go代码同时调度到8个OS线程上(GOMAXPROCS是m:n调度中的n)。

Go语言中可以通过runtime.GOMAXPROCS()函数设置当前程序并发时占用的CPU逻辑核心数。

Go1.5版本之前,默认使用的是单核心执行。Go1.5版本之后,默认使用全部的CPU逻辑核心数。

我们可以通过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CPU逻辑核心上实现并行的效果,这里举个例子:

func a() {
for i := 1; i < 10; i++ {
fmt.Println("A:", i)
}
} func b() {
for i := 1; i < 10; i++ {
fmt.Println("B:", i)
}
} func main() {
runtime.GOMAXPROCS(1)
go a()
go b()
time.Sleep(time.Second)
}

两个任务只有一个逻辑核心,此时是做完一个任务再做另一个任务。 将逻辑核心数设为2,此时两个任务并行执行,代码如下。

func a() {
for i := 1; i < 10; i++ {
fmt.Println("A:", i)
}
} func b() {
for i := 1; i < 10; i++ {
fmt.Println("B:", i)
}
} func main() {
runtime.GOMAXPROCS(2)
go a()
go b()
time.Sleep(time.Second)
}

Go语言中的操作系统线程和goroutine的关系:

  • 1.一个操作系统线程对应用户态多个goroutine。
  • 2.go程序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操作系统线程。
  • 3.goroutine和OS线程是多对多的关系,即m:n。
 
 

1. Channel

1.1.1. channel

单纯地将函数并发执行是没有意义的。函数与函数间需要交换数据才能体现并发执行函数的意义。

虽然可以使用共享内存进行数据交换,但是共享内存在不同的goroutine中容易发生竞态问题。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必须使用互斥量对内存进行加锁,这种做法势必造成性能问题。

Go语言的并发模型是CSP(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提倡通过通信共享内存而不是通过共享内存而实现通信

如果说goroutine是Go程序并发的执行体,channel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channel是可以让一个goroutine发送特定值到另一个goroutine的通信机制。

Go 语言中的通道(channel)是一种特殊的类型。通道像一个传送带或者队列,总是遵循先入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的规则,保证收发数据的顺序。每一个通道都是一个具体类型的导管,也就是声明channel的时候需要为其指定元素类型。

1.1.2. channel类型

channel是一种类型,一种引用类型。声明通道类型的格式如下:

    var 变量 chan 元素类型

举几个例子:

    var ch1 chan int   // 声明一个传递整型的通道
var ch2 chan bool // 声明一个传递布尔型的通道
var ch3 chan []int // 声明一个传递int切片的通道

1.1.3. 创建channel

通道是引用类型,通道类型的空值是nil。

var ch chan int
fmt.Println(ch) // <nil>

声明的通道后需要使用make函数初始化之后才能使用。

创建channel的格式如下:

    make(chan 元素类型, [缓冲大小])

channel的缓冲大小是可选的。

举几个例子:

ch4 := make(chan int)
ch5 := make(chan bool)
ch6 := make(chan []int)

1.1.4. channel操作

通道有发送(send)、接收(receive)和关闭(close)三种操作。

发送和接收都使用<-符号。

现在我们先使用以下语句定义一个通道:

ch := make(chan int)

发送

将一个值发送到通道中。

ch <- 10 // 把10发送到ch中

接收

从一个通道中接收值。

x := <- ch // 从ch中接收值并赋值给变量x
<-ch // 从ch中接收值,忽略结果

关闭

我们通过调用内置的close函数来关闭通道。

    close(ch)

关于关闭通道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只有在通知接收方goroutine所有的数据都发送完毕的时候才需要关闭通道。通道是可以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的,它和关闭文件是不一样的,在结束操作之后关闭文件是必须要做的,但关闭通道不是必须的。

关闭后的通道有以下特点:

    1.对一个关闭的通道再发送值就会导致panic。
2.对一个关闭的通道进行接收会一直获取值直到通道为空。
3.对一个关闭的并且没有值的通道执行接收操作会得到对应类型的零值。
4.关闭一个已经关闭的通道会导致panic。

1.1.5. 无缓冲的通道

无缓冲的通道又称为阻塞的通道。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代码: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ch <- 10
fmt.Println("发送成功")
}

上面这段代码能够通过编译,但是执行的时候会出现以下错误:

    fatal error: all goroutines are asleep - deadlock!

    goroutine 1 [chan send]:
main.main()
.../src/github.com/pprof/studygo/day06/channel02/main.go:8 +0x54

为什么会出现deadlock错误呢?

因为我们使用ch := make(chan int)创建的是无缓冲的通道,无缓冲的通道只有在有人接收值的时候才能发送值。就像你住的小区没有快递柜和代收点,快递员给你打电话必须要把这个物品送到你的手中,简单来说就是无缓冲的通道必须有接收才能发送。

上面的代码会阻塞在ch <- 10这一行代码形成死锁,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种方法是启用一个goroutine去接收值,例如:

func recv(c chan int) {
ret := <-c
fmt.Println("接收成功", ret)
}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go recv(ch) // 启用goroutine从通道接收值
ch <- 10
fmt.Println("发送成功")
}

无缓冲通道上的发送操作会阻塞,直到另一个goroutine在该通道上执行接收操作,这时值才能发送成功,两个goroutine将继续执行。相反,如果接收操作先执行,接收方的goroutine将阻塞,直到另一个goroutine在该通道上发送一个值。

使用无缓冲通道进行通信将导致发送和接收的goroutine同步化。因此,无缓冲通道也被称为同步通道。

1.1.6. 有缓冲的通道

解决上面问题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使用有缓冲区的通道。

我们可以在使用make函数初始化通道的时候为其指定通道的容量,例如: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1) // 创建一个容量为1的有缓冲区通道
ch <- 10
fmt.Println("发送成功")
}

只要通道的容量大于零,那么该通道就是有缓冲的通道,通道的容量表示通道中能存放元素的数量。就像你小区的快递柜只有那么个多格子,格子满了就装不下了,就阻塞了,等到别人取走一个快递员就能往里面放一个。

我们可以使用内置的len函数获取通道内元素的数量,使用cap函数获取通道的容量,虽然我们很少会这么做。

1.1.7. close()

可以通过内置的close()函数关闭channel(如果你的管道不往里存值或者取值的时候一定记得关闭管道)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c := make(chan int)
go func() {
for i := 0; i < 5; i++ {
c <- i
}
close(c)
}()
for {
if data, ok := <-c; ok {
fmt.Println(data)
} else {
break
}
}
fmt.Println("main结束")
}


1.1.8. 如何优雅的从通道循环取值

当通过通道发送有限的数据时,我们可以通过close函数关闭通道来告知从该通道接收值的goroutine停止等待。当通道被关闭时,往该通道发送值会引发panic,从该通道里接收的值一直都是类型零值。那如何判断一个通道是否被关闭了呢?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 channel 练习
func main() {
ch1 := make(chan int)
ch2 := make(chan int)
// 开启goroutine将0~100的数发送到ch1中
go func() {
for i := 0; i < 100; i++ {
ch1 <- i
}
close(ch1)
}()
// 开启goroutine从ch1中接收值,并将该值的平方发送到ch2中
go func() {
for {
i, ok := <-ch1 // 通道关闭后再取值ok=false
if !ok {
break
}
ch2 <- i * i
}
close(ch2)
}()
// 在主goroutine中从ch2中接收值打印
for i := range ch2 { // 通道关闭后会退出for range循环
fmt.Println(i)
}
}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有两种方式在接收值的时候判断通道是否被关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for range的方式。

1.1.9. 单向通道

有的时候我们会将通道作为参数在多个任务函数间传递,很多时候我们在不同的任务函数中使用通道都会对其进行限制,比如限制通道在函数中只能发送或只能接收。

Go语言中提供了单向通道来处理这种情况。例如,我们把上面的例子改造如下:

func counter(out chan<- int) {
for i := 0; i < 100; i++ {
out <- i
}
close(out)
} func squarer(out chan<- int, in <-chan int) {
for i := range in {
out <- i * i
}
close(out)
}
func printer(in <-chan int) {
for i := range in {
fmt.Println(i)
}
} func main() {
ch1 := make(chan int)
ch2 := make(chan int)
go counter(ch1)
go squarer(ch2, ch1)
printer(ch2)
}

其中,

    1.chan<- int是一个只能发送的通道,可以发送但是不能接收;
2.<-chan int是一个只能接收的通道,可以接收但是不能发送。

在函数传参及任何赋值操作中将双向通道转换为单向通道是可以的,但反过来是不可以的。

1.1.10. 通道总结

channel常见的异常总结,如下图:

注意:关闭已经关闭的channel也会引发panic。

1. Goroutine池

1.1.1. worker pool(goroutine池)

  • 本质上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可以有效控制goroutine数量,防止暴涨
  • 需求:
    • 计算一个数字的各个位数之和,例如数字123,结果为1+2+3=6
    • 随机生成数字进行计算
  • 控制台输出结果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math/rand"
) type Job struct {
// id
Id int
// 需要计算的随机数
RandNum int
} type Result struct {
// 这里必须传对象实例
job *Job
// 求和
sum int
} func main() {
// 需要2个管道
// 1.job管道
jobChan := make(chan *Job, 128)
// 2.结果管道
resultChan := make(chan *Result, 128)
// 3.创建工作池
createPool(64, jobChan, resultChan)
// 4.开个打印的协程
go func(resultChan chan *Result) {
// 遍历结果管道打印
for result := range resultChan {
fmt.Printf("job id:%v randnum:%v result:%d\n", result.job.Id,
result.job.RandNum, result.sum)
}
}(resultChan)
var id int
// 循环创建job,输入到管道
for {
id++
// 生成随机数
r_num := rand.Int()
job := &Job{
Id: id,
RandNum: r_num,
}
jobChan <- job
}
} // 创建工作池
// 参数1:开几个协程
func createPool(num int, jobChan chan *Job, resultChan chan *Result) {
// 根据开协程个数,去跑运行
for i := 0; i < num; i++ {
go func(jobChan chan *Job, resultChan chan *Result) {
// 执行运算
// 遍历job管道所有数据,进行相加
for job := range jobChan {
// 随机数接过来
r_num := job.RandNum
// 随机数每一位相加
// 定义返回值
var sum int
for r_num != 0 {
tmp := r_num % 10
sum += tmp
r_num /= 10
}
// 想要的结果是Result
r := &Result{
job: job,
sum: sum,
}
//运算结果扔到管道
resultChan <- r
}
}(jobChan, resultChan)
}
}

1. 并发安全和锁

有时候在Go代码中可能会存在多个goroutine同时操作一个资源(临界区),这种情况会发生竞态问题(数据竞态)。类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十字路口被各个方向的的汽车竞争;还有火车上的卫生间被车厢里的人竞争。

举个例子:

var x int64
var wg sync.WaitGroup func add() {
for i := 0; i < 5000; i++ {
x = x + 1
}
wg.Done()
}
func main() {
wg.Add(2)
go add()
go add()
wg.Wait()
fmt.Println(x)
}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开启了两个goroutine去累加变量x的值,这两个goroutine在访问和修改x变量的时候就会存在数据竞争,导致最后的结果与期待的不符。

1.1.1. 互斥锁

互斥锁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共享资源访问的方法,它能够保证同时只有一个goroutine可以访问共享资源。Go语言中使用sync包的Mutex类型来实现互斥锁。 使用互斥锁来修复上面代码的问题:

var x int64
var wg sync.WaitGroup
var lock sync.Mutex func add() {
for i := 0; i < 5000; i++ {
lock.Lock() // 加锁
x = x + 1
lock.Unlock() // 解锁
}
wg.Done()
}
func main() {
wg.Add(2)
go add()
go add()
wg.Wait()
fmt.Println(x)
}

使用互斥锁能够保证同一时间有且只有一个goroutine进入临界区,其他的goroutine则在等待锁;当互斥锁释放后,等待的goroutine才可以获取锁进入临界区,多个goroutine同时等待一个锁时,唤醒的策略是随机的。

1.1.2. 读写互斥锁

互斥锁是完全互斥的,但是有很多实际的场景下是读多写少的,当我们并发的去读取一个资源不涉及资源修改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加锁的,这种场景下使用读写锁是更好的一种选择。读写锁在Go语言中使用sync包中的RWMutex类型。

读写锁分为两种:读锁和写锁。当一个goroutine获取读锁之后,其他的goroutine如果是获取读锁会继续获得锁,如果是获取写锁就会等待;当一个goroutine获取写锁之后,其他的goroutine无论是获取读锁还是写锁都会等待。

读写锁示例:

var (
x int64
wg sync.WaitGroup
lock sync.Mutex
rwlock sync.RWMutex
) func write() {
// lock.Lock() // 加互斥锁
rwlock.Lock() // 加写锁
x = x + 1
time.Sleep(10 * time.Millisecond) // 假设读操作耗时10毫秒
rwlock.Unlock() // 解写锁
// lock.Unlock() // 解互斥锁
wg.Done()
} func read() {
// lock.Lock() // 加互斥锁
rwlock.RLock() // 加读锁
time.Sleep(time.Millisecond) // 假设读操作耗时1毫秒
rwlock.RUnlock() // 解读锁
// lock.Unlock() // 解互斥锁
wg.Done()
} func main() {
start := time.Now()
for i := 0; i < 10; i++ {
wg.Add(1)
go write()
} for i := 0; i < 1000; i++ {
wg.Add(1)
go read()
} wg.Wait()
end := time.Now()
fmt.Println(end.Sub(start))
}

需要注意的是读写锁非常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如果读和写的操作差别不大,读写锁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1. Sync

1.1.1. sync.WaitGroup

在代码中生硬的使用time.Sleep肯定是不合适的,Go语言中可以使用sync.WaitGroup来实现并发任务的同步。 sync.WaitGroup有以下几个方法:

方法名 功能
(wg * WaitGroup) Add(delta int) 计数器+delta
(wg *WaitGroup) Done() 计数器-1
(wg *WaitGroup) Wait() 阻塞直到计数器变为0

sync.WaitGroup内部维护着一个计数器,计数器的值可以增加和减少。例如当我们启动了N 个并发任务时,就将计数器值增加N。每个任务完成时通过调用Done()方法将计数器减1。通过调用Wait()来等待并发任务执行完,当计数器值为0时,表示所有并发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利用sync.WaitGroup将上面的代码优化一下:

var wg sync.WaitGroup

func hello() {
defer wg.Done()
fmt.Println("Hello Goroutine!")
}
func main() {
wg.Add(1)
go hello() // 启动另外一个goroutine去执行hello函数
fmt.Println("main goroutine done!")
wg.Wait()
}

需要注意sync.WaitGroup是一个结构体,传递的时候要传递指针。

1.1.2. sync.Once

说在前面的话:这是一个进阶知识点。

在编程的很多场景下我们需要确保某些操作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只执行一次,例如只加载一次配置文件、只关闭一次通道等。

Go语言中的sync包中提供了一个针对只执行一次场景的解决方案–sync.Once。

sync.Once只有一个Do方法,其签名如下:

func (o *Once) Do(f func()) {}

注意:如果要执行的函数f需要传递参数就需要搭配闭包来使用。

加载配置文件示例

延迟一个开销很大的初始化操作到真正用到它的时候再执行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因为预先初始化一个变量(比如在init函数中完成初始化)会增加程序的启动耗时,而且有可能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变量没有用上,那么这个初始化操作就不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var icons map[string]image.Image

func loadIcons() {
icons = map[string]image.Image{
"left": loadIcon("left.png"),
"up": loadIcon("up.png"),
"right": loadIcon("right.png"),
"down": loadIcon("down.png"),
}
} // Icon 被多个goroutine调用时不是并发安全的
func Icon(name string) image.Image {
if icons == nil {
loadIcons()
}
return icons[name]
}

多个goroutine并发调用Icon函数时不是并发安全的,现代的编译器和CPU可能会在保证每个goroutine都满足串行一致的基础上自由地重排访问内存的顺序。loadIcons函数可能会被重排为以下结果:

func loadIcons() {
icons = make(map[string]image.Image)
icons["left"] = loadIcon("left.png")
icons["up"] = loadIcon("up.png")
icons["right"] = loadIcon("right.png")
icons["down"] = loadIcon("down.png")
}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即使判断了icons不是nil也不意味着变量初始化完成了。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添加互斥锁,保证初始化icons的时候不会被其他的goroutine操作,但是这样做又会引发性能问题。

使用sync.Once改造的示例代码如下:

var icons map[string]image.Image

var loadIconsOnce sync.Once

func loadIcons() {
icons = map[string]image.Image{
"left": loadIcon("left.png"),
"up": loadIcon("up.png"),
"right": loadIcon("right.png"),
"down": loadIcon("down.png"),
}
} // Icon 是并发安全的
func Icon(name string) image.Image {
loadIconsOnce.Do(loadIcons)
return icons[name]
}

sync.Once其实内部包含一个互斥锁和一个布尔值,互斥锁保证布尔值和数据的安全,而布尔值用来记录初始化是否完成。这样设计就能保证初始化操作的时候是并发安全的并且初始化操作也不会被执行多次。

1.1.3. sync.Map

Go语言中内置的map不是并发安全的。请看下面的示例:

var m = make(map[string]int)

func get(key string) int {
return m[key]
} func set(key string, value int) {
m[key] = value
} func main() {
wg := sync.WaitGroup{}
for i := 0; i < 20; i++ {
wg.Add(1)
go func(n int) {
key := strconv.Itoa(n)
set(key, n)
fmt.Printf("k=:%v,v:=%v\n", key, get(key))
wg.Done()
}(i)
}
wg.Wait()
}

上面的代码开启少量几个goroutine的时候可能没什么问题,当并发多了之后执行上面的代码就会报fatal error: concurrent map writes错误。

像这种场景下就需要为map加锁来保证并发的安全性了,Go语言的sync包中提供了一个开箱即用的并发安全版map–sync.Map。开箱即用表示不用像内置的map一样使用make函数初始化就能直接使用。同时sync.Map内置了诸如Store、Load、LoadOrStore、Delete、Range等操作方法。

var m = sync.Map{}

func main() {
wg := sync.WaitGroup{}
for i := 0; i < 20; i++ {
wg.Add(1)
go func(n int) {
key := strconv.Itoa(n)
m.Store(key, n)
value, _ := m.Load(key)
fmt.Printf("k=:%v,v:=%v\n", key, value)
wg.Done()
}(i)
}
wg.Wait()
}


1. 原子操作(atomic包)

1.1.1. 原子操作

代码中的加锁操作因为涉及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会比较耗时、代价比较高。针对基本数据类型我们还可以使用原子操作来保证并发安全,因为原子操作是Go语言提供的方法它在用户态就可以完成,因此性能比加锁操作更好。Go语言中原子操作由内置的标准库sync/atomic提供。

1.1.2. atomic包

方法 解释
func LoadInt32(addr int32) (val int32)
func LoadInt64(addr `
int64) (val int64)<br>func LoadUint32(addruint32) (val uint32)<br>func LoadUint64(addruint64) (val uint64)<br>func LoadUintptr(addruintptr) (val uintptr)<br>func LoadPointer(addrunsafe.Pointer`) (val unsafe.Pointer)
读取操作
func StoreInt32(addr *int32, val int32)
func StoreInt64(addr *int64, val int64)
func StoreUint32(addr *uint32, val uint32)
func StoreUint64(addr *uint64, val uint64)
func StoreUintptr(addr *uintptr, val uintptr)
func StorePointer(addr *unsafe.Pointer, val unsafe.Pointer)
写入操作
func AddInt32(addr *int32, delta int32) (new int32)
func AddInt64(addr *int64, delta int64) (new int64)
func AddUint32(addr *uint32, delta uint32) (new uint32)
func AddUint64(addr *uint64, delta uint64) (new uint64)
func AddUintptr(addr *uintptr, delta uintptr) (new uintptr)
修改操作
func SwapInt32(addr *int32, new int32) (old int32)
func SwapInt64(addr *int64, new int64) (old int64)
func SwapUint32(addr *uint32, new uint32) (old uint32)
func SwapUint64(addr *uint64, new uint64) (old uint64)
func SwapUintptr(addr *uintptr, new uintptr) (old uintptr)
func SwapPointer(addr *unsafe.Pointer, new unsafe.Pointer) (old unsafe.Pointer)
交换操作
func CompareAndSwapInt32(addr *int32, old, new int32) (swapped bool)
func CompareAndSwapInt64(addr *int64, old, new int64) (swapped bool)
func CompareAndSwapUint32(addr *uint32, old, new uint32) (swapped bool)
func CompareAndSwapUint64(addr *uint64, old, new uint64) (swapped bool)
func CompareAndSwapUintptr(addr *uintptr, old, new uintptr) (swapped bool)
func CompareAndSwapPointer(addr *unsafe.Pointer, old, new unsafe.Pointer) (swapped bool)
比较并交换操作

1.1.3. 示例

我们填写一个示例来比较下互斥锁和原子操作的性能。

var x int64
var l sync.Mutex
var wg sync.WaitGroup // 普通版加函数
func add() {
// x = x + 1
x++ // 等价于上面的操作
wg.Done()
} // 互斥锁版加函数
func mutexAdd() {
l.Lock()
x++
l.Unlock()
wg.Done()
} // 原子操作版加函数
func atomicAdd() {
atomic.AddInt64(&x, 1)
wg.Done()
} func main() {
start := time.Now()
for i := 0; i < 10000; i++ {
wg.Add(1)
// go add() // 普通版add函数 不是并发安全的
// go mutexAdd() // 加锁版add函数 是并发安全的,但是加锁性能开销大
go atomicAdd() // 原子操作版add函数 是并发安全,性能优于加锁版
}
wg.Wait()
end := time.Now()
fmt.Println(x)
fmt.Println(end.Sub(start))
}

atomic包提供了底层的原子级内存操作,对于同步算法的实现很有用。这些函数必须谨慎地保证正确使用。除了某些特殊的底层应用,使用通道或者sync包的函数/类型实现同步更好。

(2) 调度器的设计策略

复用线程:避免频繁的创建、销毁线程,而是对线程的复用。

1)work stealing 机制

​ 当本线程无可运行的 G 时,尝试从其他线程绑定的 P 偷取 G,而不是销毁线程。

2)hand off 机制

​ 当本线程因为 G 进行系统调用阻塞时,线程释放绑定的 P,把 P 转移给其他空闲的线程执行。

利用并行:GOMAXPROCS 设置 P 的数量,最多有 GOMAXPROCS 个线程分布在多个 CPU 上同时运行。GOMAXPROCS 也限制了并发的程度,比如 GOMAXPROCS = 核数/2,则最多利用了一半的 CPU 核进行并行。

抢占:在 coroutine 中要等待一个协程主动让出 CPU 才执行下一个协程,在 Go 中,一个 goroutine 最多占用 CPU 10ms,防止其他 goroutine 被饿死,这就是 goroutine 不同于 coroutine 的一个地方。

全局 G 队列:在新的调度器中依然有全局 G 队列,但功能已经被弱化了,当 M 执行 work stealing 从其他 P 偷不到 G 时,它可以从全局 G 队列获取 G。

 

(3) go func () 调度流程

从上图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结论:

​ 1、我们通过 go func () 来创建一个 goroutine;

​ 2、有两个存储 G 的队列,一个是局部调度器 P 的本地队列、一个是全局 G 队列。新创建的 G 会先保存在 P 的本地队列中,如果 P 的本地队列已经满了就会保存在全局的队列中;

​ 3、G 只能运行在 M 中,一个 M 必须持有一个 P,M 与 P 是 1:1 的关系。M 会从 P 的本地队列弹出一个可执行状态的 G 来执行,如果 P 的本地队列为空,就会想其他的 MP 组合偷取一个可执行的 G 来执行;

​ 4、一个 M 调度 G 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环机制;

​ 5、当 M 执行某一个 G 时候如果发生了 syscall 或则其余阻塞操作,M 会阻塞,如果当前有一些 G 在执行,runtime 会把这个线程 M 从 P 中摘除 (detach),然后再创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的线程 (如果有空闲的线程可用就复用空闲线程) 来服务于这个 P;

​ 6、当 M 系统调用结束时候,这个 G 会尝试获取一个空闲的 P 执行,并放入到这个 P 的本地队列。如果获取不到 P,那么这个线程 M 变成休眠状态, 加入到空闲线程中,然后这个 G 会被放入全局队列中。

(4) 调度器的生命周期

特殊的 M0 和 G0

M0

M0 是启动程序后的编号为 0 的主线程,这个 M 对应的实例会在全局变量 runtime.m0 中,不需要在 heap 上分配,M0 负责执行初始化操作和启动第一个 G, 在之后 M0 就和其他的 M 一样了。

G0

G0 是每次启动一个 M 都会第一个创建的 gourtine,G0 仅用于负责调度的 G,G0 不指向任何可执行的函数,每个 M 都会有一个自己的 G0。在调度或系统调用时会使用 G0 的栈空间,全局变量的 G0 是 M0 的 G0。

我们来跟踪一段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world")
}

接下来我们来针对上面的代码对调度器里面的结构做一个分析。

也会经历如上图所示的过程:

  • 1.runtime 创建最初的线程 m0 和 goroutine g0,并把 2 者关联。
  • 2.调度器初始化:初始化 m0、栈、垃圾回收,以及创建和初始化由 GOMAXPROCS 个 P 构成的 P 列表。
  • 3.示例代码中的 main 函数是 main.main,runtime 中也有 1 个 main 函数 ——runtime.main,代码经过编译后,runtime.main 会调用 main.main,程序启动时会为 runtime.main 创建 goroutine,称它为 main goroutine 吧,然后把 main goroutine 加入到 P 的本地队列。
  • 4.启动 m0,m0 已经绑定了 P,会从 P 的本地队列获取 G,获取到 main goroutine。
  • 5.G 拥有栈,M 根据 G 中的栈信息和调度信息设置运行环境
  • 6.M 运行 G
  • 7.G 退出,再次回到 M 获取可运行的 G,这样重复下去,直到 main.main 退出,runtime.main 执行 Defer 和 Panic 处理,或调用 runtime.exit 退出程序。

调度器的生命周期几乎占满了一个 Go 程序的一生,runtime.main 的 goroutine 执行之前都是为调度器做准备工作,runtime.main 的 goroutine 运行,才是调度器的真正开始,直到 runtime.main 结束而结束。

 

go随笔的更多相关文章

  1. AI人工智能系列随笔

    初探 AI人工智能系列随笔:syntaxnet 初探(1)

  2. 【置顶】CoreCLR系列随笔

    CoreCLR配置系列 在Windows上编译和调试CoreCLR GC探索系列 C++随笔:.NET CoreCLR之GC探索(1) C++随笔:.NET CoreCLR之GC探索(2) C++随笔 ...

  3. C++随笔:.NET CoreCLR之GC探索(4)

    今天继续来 带大家讲解CoreCLR之GC,首先我们继续看这个GCSample,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的继续,如果有不清楚的,还请翻到我写的上一篇随笔.下面我们继续: // Initialize fre ...

  4. C++随笔:从Hello World 探秘CoreCLR的内部(1)

    紧接着上次的问题,上次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HelloWorld.exe运行失败,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成功调试HelloWorld这个控制台应用程序. 通过我的寻找,其实是一个名为TryRun的文件出了 ...

  5. ASP.NET MVC 系列随笔汇总[未完待续……]

    ASP.NET MVC 系列随笔汇总[未完待续……] 为了方便大家浏览所以整理一下,有的系列篇幅中不是很全面以后会慢慢的补全的. 学前篇之: ASP.NET MVC学前篇之扩展方法.链式编程 ASP. ...

  6. 使用Beautiful Soup编写一个爬虫 系列随笔汇总

    这几篇博文只是为了记录学习Beautiful Soup的过程,不仅方便自己以后查看,也许能帮到同样在学习这个技术的朋友.通过学习Beautiful Soup基础知识 完成了一个简单的爬虫服务:从all ...

  7. 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基础系列随笔汇总

    一共 15 篇随笔,主要是为了记录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一些小 demo,分享给其他需要的网友,更为了方便以后自己查看,15 篇随笔,每篇内容基本都是以一句说明加一段代码的方式, 保持简单小巧,看起来也清晰 ...

  8. 《高性能javascript》 领悟随笔之-------DOM编程篇(二)

    <高性能javascript> 领悟随笔之-------DOM编程篇二 序:在javaSctipt中,ECMASCRIPT规定了它的语法,BOM实现了页面与浏览器的交互,而DOM则承载着整 ...

  9. 《高性能javascript》 领悟随笔之-------DOM编程篇

    <高性能javascript> 领悟随笔之-------DOM编程篇一 序:在javaSctipt中,ECMASCRIPT规定了它的语法,BOM实现了页面与浏览器的交互,而DOM则承载着整 ...

  10. css随笔1

    1.简单清除浏览器样式 *{        padding: 0px;        margin: 0px;    } 2.得到屏幕范围的div html,body{        width: 1 ...

随机推荐

  1. 力扣388(java)-文件的最长绝对路径(中等)

    题目: 假设有一个同时存储文件和目录的文件系统.下图展示了文件系统的一个示例: 这里将 dir 作为根目录中的唯一目录.dir 包含两个子目录 subdir1 和 subdir2 .subdir1 包 ...

  2. PostgreSQL数据目录深度揭秘

    简介: 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源代码开放的客户/服务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被业界誉为"先进的开源数据库",支持NoSQL数据类型,主要面向企业复 ...

  3. [FAQ] 适用于 macOS / Arm64 (M1/M2) 的 VisualBox

      使用与 Windows.Linux.macOS 的x86架构的一般在下面地址中下载: Download VisualBox:https://www.virtualbox.org/wiki/Down ...

  4. [PHP] 浅谈 Laravel auth:api 不同驱动 token 和 passport 的区别

    token 驱动使用 TokenGuard 用传递的值去用户表中查询 member_token 字段的值,看是否有匹配的. 服务端需要在用户表 member_token 字段中存储 access_to ...

  5. Solution Set - 数论相关

    绝了,六道题都差一步想出来或者差一个细节就开始看题解. CF906D Link&Submission. 要求 \(a^b\bmod p\),那就要求 \(b\bmod \varphi(p)\) ...

  6. Linux 备忘

    ls 通配符 匹配 ? 一个字符 * >=0个任意字符 [ai] a 或者 i [a-i] a/b/c/d...i [!a] 除了a cat cat -n test #加上行号 cat -b t ...

  7. Android Studio自强迫升级到4.2版本后调试Native项目时总是卡死问题

    原文地址:https://www.zhaimaojun.top/Note/5464968 就在昨天,也就是2021年5月6号,Android Studio强迫用户升级到4.2版本, 原因就是jcent ...

  8. PHP实现没有数据库提交form表单到后台并且显示出数据列表(Vuejs和Element-UI前端设计表单)

    1.情境:如果你新建了个网站,却没有数据库服务器,如何把你的表单信息,提交到服务端后台,收集数据. 2.思路:如果用传统的form action 提交到一个form.php页面,此时只能存储一次数据, ...

  9. fastposter v2.8.2 发布 电商海报生成器

    fastposter v2.8.2 发布 电商海报生成器 fastposter海报生成器,电商海报编辑器,电商海报设计器,fast快速生成海报 海报制作 海报开发.二维码海报,图片海报,分享海报,二维 ...

  10. MySQL优化方向

    MySQL优化手段 数据库设计层面 范式设计 减少数据冗余 提高数据一致性 索引策略 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 (BTREE, HASH) 覆盖索引 索引选择性 表结构优化 使用合适的数据类型 避免使用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