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

首先,这几个概念非常容易搞混淆,但NIO中又有涉及,所以总结一下。

  • 同步:API调用返回时调用者就知道操作的结果如何了(实际读取/写入了多少字节)。
  • 异步:相对于同步,API调用返回时调用者不知道操作的结果,后面才会回调通知结果。
  • 阻塞:当无数据可读,或者不能写入所有数据时,挂起当前线程等待。
  • 非阻塞:读取时,可以读多少数据就读多少然后返回,写入时,可以写入多少数据就写入多少然后返回。

对于I/O操作,根据Oracle官网的文档,同步异步的划分标准是“调用者是否需要等待I/O操作完成”,这个“等待I/O操作完成”的意思不是指一定要读取到数据或者说写入所有数据,而是指真正进行I/O操作时,比如数据在TCP/IP协议栈缓冲区和JVM缓冲区之间传输的这段时间,调用者是否要等待。

所以,我们常用的 read() 和 write() 方法都是同步I/O,同步I/O又分为阻塞和非阻塞两种模式,如果是非阻塞模式,检测到无数据可读时,直接就返回了,并没有真正执行I/O操作。

总结就是,Java中实际上只有 同步阻塞I/O、同步非阻塞I/O 与 异步I/O 三种机制,我们下文所说的是前两种,JDK 1.7才开始引入异步 I/O,那称之为NIO.2。

传统IO

我们知道,一个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改进和提升,Java NIO的出现亦如此。

传统 I/O 是阻塞式I/O,主要问题是系统资源的浪费。比如我们为了读取一个TCP连接的数据,调用 InputStream 的 read() 方法,这会使当前线程被挂起,直到有数据到达才被唤醒,那该线程在数据到达这段时间内,占用着内存资源(存储线程栈)却无所作为,也就是俗话说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为了读取其他连接的数据,我们不得不启动另外的线程。在并发连接数量不多的时候,这可能没什么问题,然而当连接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内存资源会被大量线程消耗殆尽。另一方面,线程切换需要更改处理器的状态,比如程序计数器、寄存器的值,因此非常频繁的在大量线程之间切换,同样是一种资源浪费。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操作系统提供了新的I/O机制,可以避免这种资源浪费。基于此,诞生了Java NIO,NIO的代表性特征就是非阻塞I/O。紧接着我们发现,简单的使用非阻塞I/O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非阻塞模式下,read()方法在没有读取到数据时就会立即返回,不知道数据何时到达的我们,只能不停的调用read()方法进行重试,这显然太浪费CPU资源了,从下文可以知道,Selector组件正是为解决此问题而生。

Java NIO 核心组件

1.Channel

概念

Java NIO中的所有I/O操作都基于Channel对象,就像流操作都要基于Stream对象一样,因此很有必要先了解Channel是什么。以下内容摘自JDK 1.8的文档

A channel represents an open connection to an entity such as a hardware device, a file, a network socket, or a program component that is capable of performing one or more distinct I/O operations, for example reading or writing.

从上述内容可知,一个Channel(通道)代表和某一实体的连接,这个实体可以是文件、网络套接字等。也就是说,通道是Java NIO提供的一座桥梁,用于我们的程序和操作系统底层I/O服务进行交互。

通道是一种很基本很抽象的描述,和不同的I/O服务交互,执行不同的I/O操作,实现不一样,因此具体的有FileChannel、SocketChannel等。

通道使用起来跟Stream比较像,可以读取数据到Buffer中,也可以把Buffer中的数据写入通道。

当然,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 一个通道,既可以读又可以写,而一个Stream是单向的(所以分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 通道有非阻塞I/O模式

实现

Java NIO中最常用的通道实现是如下几个,可以看出跟传统的 I/O 操作类是一一对应的。

  • FileChannel:读写文件
  • DatagramChannel: UDP协议网络通信
  • SocketChannel:TCP协议网络通信
  • ServerSocketChannel:监听TCP连接

2.Buffer

NIO中所使用的缓冲区不是一个简单的byte数组,而是封装过的Buffer类,通过它提供的API,我们可以灵活的操纵数据,下面细细道来。

与Java基本类型相对应,NIO提供了多种 Buffer 类型,如ByteBuffer、CharBuffer、IntBuffer等,区别就是读写缓冲区时的单位长度不一样(以对应类型的变量为单位进行读写)。

Buffer中有3个很重要的变量,它们是理解Buffer工作机制的关键,分别是

  • capacity (总容量)
  • position (指针当前位置)
  • limit (读/写边界位置)

Buffer的工作方式跟C语言里的字符数组非常的像,类比一下,capacity就是数组的总长度,position就是我们读/写字符的下标变量,limit就是结束符的位置。Buffer初始时3个变量的情况如下图

在对Buffer进行读/写的过程中,position会往后移动,而 limit 就是 position 移动的边界。由此不难想象,在对Buffer进行写入操作时,limit应当设置为capacity的大小,而对Buffer进行读取操作时,limit应当设置为数据的实际结束位置。(注意:将Buffer数据 写入 通道是Buffer 读取 操作,从通道 读取 数据到Buffer是Buffer 写入 操作)

在对Buffer进行读/写操作前,我们可以调用Buffer类提供的一些辅助方法来正确设置 position 和 limit 的值,主要有如下几个

  • flip(): 设置 limit 为 position 的值,然后 position 置为0。对Buffer进行读取操作前调用。
  • rewind(): 仅仅将 position 置0。一般是在重新读取Buffer数据前调用,比如要读取同一个Buffer的数据写入多个通道时会用到。
  • clear(): 回到初始状态,即 limit 等于 capacity,position 置0。重新对Buffer进行写入操作前调用。
  • compact(): 将未读取完的数据(position 与 limit 之间的数据)移动到缓冲区开头,并将 position 设置为这段数据末尾的下一个位置。其实就等价于重新向缓冲区中写入了这么一段数据。

然后,看一个实例,使用 FileChannel 读写文本文件,通过这个例子验证通道可读可写的特性以及Buffer的基本用法(注意 FileChannel 不能设置为非阻塞模式)。

FileChannel channel = new RandomAccessFile("test.txt", "rw").getChannel();
channel.position(channel.size()); // 移动文件指针到末尾(追加写入)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20); // 数据写入Buffer
byteBuffer.put("你好,世界!\n".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 Buffer -> Channel
byteBuffer.flip();
while (byteBuffer.hasRemaining()) {
channel.write(byteBuffer);
} channel.position(0); // 移动文件指针到开头(从头读取)
CharBuffer charBuffer = CharBuffer.allocate(10);
CharsetDecoder decoder = StandardCharsets.UTF_8.newDecoder(); // 读出所有数据
byteBuffer.clear();
while (channel.read(byteBuffer) != -1 || byteBuffer.position() > 0) {
byteBuffer.flip(); // 使用UTF-8解码器解码
charBuffer.clear();
decoder.decode(byteBuffer, charBuffer, false);
System.out.print(charBuffer.flip().toString()); byteBuffer.compact(); // 数据可能有剩余
} channel.close();

这个例子中使用了两个Buffer,其中 byteBuffer 作为通道读写的数据缓冲区,charBuffer 用于存储解码后的字符。clear() 和 flip() 的用法正如上文所述,需要注意的是最后那个 compact() 方法,即使 charBuffer 的大小完全足以容纳 byteBuffer 解码后的数据,这个 compact() 也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常用中文字符的UTF-8编码占3个字节,因此有很大概率出现在中间截断的情况,请看下图:

当 Decoder 读取到缓冲区末尾的 0xe4 时,无法将其映射到一个 Unicode,decode()方法第三个参数 false 的作用就是让 Decoder 把无法映射的字节及其后面的数据都视作附加数据,因此 decode() 方法会在此处停止,并且 position 会回退到 0xe4 的位置。如此一来, 缓冲区中就遗留了“中”字编码的第一个字节,必须将其 compact 到前面,以正确的和后序数据拼接起来。

BTW,例子中的 CharsetDecoder 也是 Java NIO 的一个新特性,所以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哈,NIO的操作是面向缓冲区的(传统I/O是面向流的)。

至此,我们了解了 Channel 与 Buffer 的基本用法。接下来要说的是让一个线程管理多个Channel的重要组件。

3.Selector

Selector 是什么

Selector(选择器)是一个特殊的组件,用于采集各个通道的状态(或者说事件)。我们先将通道注册到选择器,并设置好关心的事件,然后就可以通过调用select()方法,静静地等待事件发生。

通道有如下4个事件可供我们监听:

  • Accept:有可以接受的连接
  • Connect:连接成功
  • Read:有数据可读
  • Write:可以写入数据了

为什么要用Selector

前文说了,如果用阻塞I/O,需要多线程(浪费内存),如果用非阻塞I/O,需要不断重试(耗费CPU)。Selector的出现解决了这尴尬的问题,非阻塞模式下,通过Selector,我们的线程只为已就绪的通道工作,不用盲目的重试了。比如,当所有通道都没有数据到达时,也就没有Read事件发生,我们的线程会在select()方法处被挂起,从而让出了CPU资源。

使用方法

如下所示,创建一个Selector,并注册一个Channel。

注意:要将 Channel 注册到 Selector,首先需要将 Channel 设置为非阻塞模式,否则会抛异常。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SelectionKey key = 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READ);

register()方法的第二个参数名叫“interest set”,也就是你所关心的事件集合。如果你关心多个事件,用一个“按位或运算符”分隔,比如

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WRITE

这种写法一点都不陌生,支持位运算的编程语言里都这么玩,用一个整型变量可以标识多种状态,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首先预定义一些常量,它们的值(二进制)如下

可以发现,它们值为1的位都是错开的,因此对它们进行按位或运算之后得出的值就没有二义性,可以反推出是由哪些变量运算而来。怎么判断呢,没错,就是“按位与”运算。比如,现在有一个状态集合变量值为 0011,我们只需要判断 “0011 & OP_READ” 的值是 1 还是 0 就能确定集合是否包含 OP_READ 状态。

然后,注意 register() 方法返回了一个SelectionKey的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了本次注册的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它修改注册信息。从下面完整的例子中可以看到,select()之后,我们也是通过获取一个 SelectionKey 的集合来获取到那些状态就绪了的通道。

一个完整实例

概念和理论的东西阐述完了(其实写到这里,我发现没写出多少东西,好尴尬(⊙ˍ⊙)),看一个完整的例子吧。

这个例子使用Java NIO实现了一个单线程的服务端,功能很简单,监听客户端连接,当连接建立后,读取客户端的消息,并向客户端响应一条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我用字符 ‘\0′(一个值为0的字节) 来标识消息结束。

单线程Server

public class Nio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 创建一个selector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 初始化TCP连接监听通道
ServerSocketChannel listenChannel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listenChannel.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9999));
listen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 注册到selector(监听其ACCEPT事件)
listen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 创建一个缓冲区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0); while (true) {
selector.select(); //阻塞,直到有监听的事件发生
Iterator<SelectionKey> keyIter = selector.selectedKeys().iterator(); // 通过迭代器依次访问select出来的Channel事件
while (keyIter.hasNext()) {
SelectionKey key = keyIter.next(); if (key.isAcceptable()) { // 有连接可以接受
SocketChannel channel = ((ServerSocketChannel) key.channel()).accept();
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READ); System.out.println("与【" + channel.getRemoteAddress() + "】建立了连接!"); } else if (key.isReadable()) { // 有数据可以读取
buffer.clear(); // 读取到流末尾说明TCP连接已断开,
// 因此需要关闭通道或者取消监听READ事件
// 否则会无限循环
if (((SocketChannel) key.channel()).read(buffer) == -1) {
key.channel().close();
continue;
} // 按字节遍历数据
buffer.flip();
while (buffer.hasRemaining()) {
byte b = buffer.get(); if (b == 0) { // 客户端消息末尾的\0
System.out.println(); // 响应客户端
buffer.clear();
buffer.put("Hello, Client!\0".getBytes());
buffer.flip();
while (buffer.hasRemaining()) {
((SocketChannel) key.channel()).write(buffer);
}
} else {
System.out.print((char) b);
}
}
} // 已经处理的事件一定要手动移除
keyIter.remove();
}
}
}
}

Client

这个客户端纯粹测试用,为了看起来不那么费劲,就用传统的写法了,代码很简短。

要严谨一点测试的话,应该并发运行大量Client,统计服务端的响应时间,而且连接建立后不要立刻发送数据,这样才能发挥出服务端非阻塞I/O的优势。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localhost", 9999);
InputStream is = socket.get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os = socket.getOutputStream(); // 先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os.write("Hello, Server!\0".getBytes()); // 读取服务端发来的数据
int b;
while ((b = is.read()) != 0) {
System.out.print((char) b);
}
System.out.println(); socket.close();
}
}

NIO vs IO

学习了NIO之后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时候该用NIO,什么时候该用传统的I/O呢?

其实了解他们的特性后,答案还是比较明确的,NIO擅长1个线程管理多条连接,节约系统资源,但是如果每条连接要传输的数据量很大的话,因为是同步I/O,会导致整体的响应速度很慢;而传统I/O为每一条连接创建一个线程,能充分利用处理器并行处理的能力,但是如果连接数量太多,内存资源会很紧张。

总结就是:连接数多数据量小用NIO,连接数少用I/O(写起来也简单- -)。

Next

经过NIO核心组件的学习,了解了非阻塞服务端实现的基本方法。然而,细心的你们肯定也发现了,上面那个完整的例子,实际上就隐藏了很多问题。比如,例子中只是简单的将读取到的每个字节输出,实际环境中肯定是要读取到完整的消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处理,由于NIO的非阻塞特性,一次可能只读取到消息的一部分,这已经很糟糕了,如果同一条连接会连续发来多条消息,那不仅要对消息进行拼接,还需要切割,同理,例子中给客户端响应的时候,用了个while()循环,保证数据全部write完成再做其它工作,实际应用中为了性能,肯定不会这么写。另外,为了充分利用现代处理器多核心并行处理的能力,应该用一个线程组来管理这些连接的事件。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严谨而繁琐的设计,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有开源的框架可用,那就是优雅而强大的Netty,Netty基于Java NIO,提供异步调用接口,开发高性能服务器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之前在项目中使用过,但没有深入学习,打算下一步好好学学它,到时候再写一篇笔记。

Java NIO设计的目标是为程序员提供API以享受现代操作系统最新的I/O机制,所以覆盖面较广,除了文中所涉及的组件与特性,还有很多其它的,比如 Pipe(管道)、Path(路径)、Files(文件) 等,有的是用于提升I/O性能的新组件,有的是简化I/O操作的工具,具体用法可以参看最后 References 里的链接。

对Java架构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加QQ群619881427,一起学习,相互讨论。

群内已经有小伙伴将知识体系整理好(源码,笔记,PPT,学习视频),欢迎加群免费领取。

分享给喜欢Java的,喜欢编程,有梦想成为架构师的程序员们,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不是Java的程序员也没关系,帮忙转发给更多朋友!谢谢。

一个分享小技巧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轻松获取学习资料哦!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动动小手点点关注吧!

Java的架构师学习公众号!

一个专注分享架构干货的微信公众号

觉得本文有用就把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吧!

一文让你彻底理解 Java NIO 核心组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一文理解 Java NIO 核心组件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 首先,这几个概念非常容易搞混淆,但NIO中又有涉及,所以总结一下[1]. 同步:API调用返回时调用者就知道操作的结果如何了(实际读取/写入了多少字节). 异步:相对于同步, ...

  2. Java NIO 核心组件学习笔记

    背景知识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 首先,这几个概念非常容易搞混淆,但NIO中又有涉及,所以总结一下[1]. 同步:API调用返回时调用者就知道操作的结果如何了(实际读取/写入了多少字节). 异步:相 ...

  3. 6. 彤哥说netty系列之Java NIO核心组件之Buffer

    --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你好,我是彤哥,本篇是netty系列的第六篇. 简介 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Java NIO的核心组件Channel,它可以看作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连接,而且需要与Buffer交 ...

  4. 5. 彤哥说netty系列之Java NIO核心组件之Channel

    你好,我是彤哥,本篇是netty系列的第五篇. 简介 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使用Java原生NIO实现群聊系统,这章我们一起来看看Java NIO的核心组件之一--Channel. 思维转变 首先, ...

  5. 7. 彤哥说netty系列之Java NIO核心组件之Selector

    --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你好,我是彤哥,本篇是netty系列的第七篇. 简介 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Java NIO的核心组件Buffer,它通常跟Channel一起使用,但是它们在网络IO中又该如何 ...

  6. 深入理解Java NIO

    初识NIO: 在 JDK 1. 4 中 新 加入 了 NIO( New Input/ Output) 类, 引入了一种基于通道和缓冲区的 I/O 方式,它可以使用 Native 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 ...

  7. 理解Java NIO

    基础概念• 缓冲区操作缓冲区及操作是所有I/O的基础,进程执行I/O操作,归结起来就是向操作系统发出请求,让它要么把缓冲区里的数据排干(写),要么把缓冲区填满(读).如下图• 内核空间.用户空间 上图 ...

  8. Java NIO核心组件简介

    原文链接:http://tutorials.jenkov.com/java-nio/overview.html NIO包含下面几个核心的组件: Channels Buffer Selector 整个N ...

  9. Java - NIO

    java.nio:NIO-2: NIO 面向流的IO体系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或多个字节/字符,直至读取所有字节/符,且流中的数据不能前后移动.效率低,当数据源中没有数据时会阻塞线程.Java-4提供的新A ...

随机推荐

  1. IDEA集成git方法

    一.IDEA集成git方法 首先idea集成git我们需要先下载一个小软件,git bash  地址:https://git-scm.com/downloads  .下载好了之后直接下一步下一步傻瓜试 ...

  2. oo第八次作业

    oo第八次作业 第五次作业分析: 1.度量图: 2.类图: 第五次作业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多线程,所以导致自己的经验不足,因此最终也没有完成作业,到最后任然不能实现三部电梯的有效调度,所以导致了这次作业的 ...

  3. VUE 组件通信、传值

    一.通过路由进行带参传值: 两个组件A和B,A组件通过query把orderId传递给B组件(触发事件可以是点击事件.钩子函数等) this.$router.push({path:'/componen ...

  4. docker启动异常driver not supported

    使用阿里云机器重启docker服务出现错误提示信息 [root@iz2ze5ivwiz2bnwddc20k4z ~]#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Job for docker. ...

  5. 关于python-flask框架中的几个文件的理解

    项目名.py— config.py—配置文件.一般数据库配置还有DEBUG的配置之类的卸载这个py文件中 models.py—模型文件.一般在这里面存储建立数据库的类. exts.py—过渡文件.因为 ...

  6. typeof 和 instanceof apply与call简单用法以及判断数组的坑

    1 typeof 和 instanceof var array = [];平时如果判断一个对象是否为数组,可能你会用 typeof array,但是输出为“object”. typeof 一般只能返回 ...

  7. 招聘ETL开发工程师

    上班地点徐汇 本科以上学历 3年以上ETL开发经验熟悉Oracle数据库,精通PL  SQL开发与优化,熟悉Vertica或者GreenPlum库优先 熟悉数据库性能优化,有海量数据处理经验优先 自荐 ...

  8. IMDb、烂番茄、MTC、各种电影行业评分名字整理

    这篇不是技术文章,就是对总是看到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一些电影名词.评分.来源,学习一下. IMDb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 ...

  9. 感知机、logistic回归 损失函数对比探讨

    感知机.logistic回归 损失函数对比探讨 感知机 假如数据集是线性可分的,感知机学习的目标是求得一个能够将正负样本完全分开的分隔超平面 \(wx+b=0\) .其学习策略为,定义(经验)损失函数 ...

  10. 关于select的使用感受~大坑~select不能添加点击事件触发~

    这是一个坑,把我摔惨了! select+option是浏览器自带的下拉选项框,样式及其丑,还好现在有很多框架都相应做了些美化,select 元素是一种表单控件,可用于在表单中接受用户输入. 还有一个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