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始地址:https://farmer-hutao.github.io/k8s-source-code-analysis/core/scheduler/desigh.html

github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1. 概述

我们先整体了解一下Scheduler的设计原理,然后再看这些过程是如何用代码实现的。关于调度器的设计在官网有介绍,我下面结合官网给的说明,简化掉不影响理解的复杂部分,和大家介绍一下Scheduler的工作过程。

英文还可以的小伙伴们可以看一下官网的介绍先:scheduler.md

官网有一段描述如下:

The Kubernetes scheduler runs as a process alongside the other master components such as the API server. Its interface to the API server is to watch for Pods with an empty PodSpec.NodeName, and for each Pod, it posts a binding indicating where the Pod should be scheduled.

简单翻译一下,也就是说Scheduler是一个跑在其他组件边上的独立程序,对接Apiserver寻找PodSpec.NodeName为空的Pod,然后用post的方式发送一个api调用,指定这些pod应该跑在哪个node上。

通俗地说,就是scheduler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组件,主动访问api server,寻找等待调度的pod,然后通过一系列调度算法寻找哪个node适合跑这个pod,然后将这个pod和node的绑定关系发给api server,从而完成了调度的过程。

2. 源码层级

从高level看,scheduler的源码可以分为3层:

  • cmd/kube-scheduler/scheduler.go: main() 函数入口位置,在scheduler过程开始被调用前的一系列初始化工作。
  • pkg/scheduler/scheduler.go: 调度框架的整体逻辑,在具体的调度算法之上的框架性的代码。
  • pkg/scheduler/core/generic_scheduler.go: 具体的计算哪些node适合跑哪些pod的算法。

3. 调度算法

调度过程整体如下图所示(官文里这个图没对齐,逼疯强迫症了!!!当然由于中文显示的问题,下图有中文的行也没法完全对齐,这个地方让我很抓狂。。。):

对于一个给定的pod
+---------------------------------------------+
| 可用于调度的nodes如下: |
| +--------+ +--------+ +--------+ |
| | node 1 | | node 2 | | node 3 | |
| +--------+ +--------+ +--------+ |
+----------------------+----------------------+
|
v
+----------------------+----------------------+
初步过滤: node 3 资源不足
+----------------------+----------------------+
|
v
+----------------------+----------------------+
| 剩下的nodes: |
| +--------+ +--------+ |
| | node 1 | | node 2 | |
| +--------+ +--------+ |
+----------------------+----------------------+
|
v
+----------------------+----------------------+
优先级算法计算结果: node 1: 分数=2
node 2: 分数=5
+----------------------+----------------------+
|
v
选择分值最高的节点 = node 2

Scheduler为每个pod寻找一个适合其运行的node,大体分成三步:

  1. 通过一系列的“predicates”过滤掉不能运行pod的node,比如一个pod需要500M的内存,有些节点剩余内存只有100M了,就会被剔除;
  2. 通过一系列的“priority functions”给剩下的node排一个等级,分出三六九等,寻找能够运行pod的若干node中最合适的一个node;
  3. 得分最高的一个node,也就是被“priority functions”选中的node胜出了,获得了跑对应pod的资格。

4. Predicates 和 priorities 策略

Predicates是一些用于过滤不合适node的策略 . Priorities是一些用于区分node排名(分数)的策略(作用在通过predicates过滤的node上). K8s默认内建了一些predicates 和 priorities 策略,官方文档介绍地址: scheduler_algorithm.md. Predicates 和 priorities 的代码分别在:

  • pkg/scheduler/algorithm/predicates/predicates.go
  • pkg/scheduler/algorithm/priorities.

5. Scheduler 的拓展性

我们可以选择哪些预置策略生效,也可以添加自己的策略。几个月前我司有个奇葩调度需求,当时我就是通过增加一个priorities策略,然后重新编译了一个Scheduler来实现的需求。

6. 调度策略的修改

默认调度策略是通过defaultPredicates() 和 defaultPriorities()函数定义的,源码在 pkg/scheduler/algorithmprovider/defaults/defaults.go,我们可以通过命令行flag --policy-config-file来覆盖默认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或者修改pkg/scheduler/algorithm/predicates/predicates.go/pkg/scheduler/algorithm/priorities,然后注册到defaultPredicates()/defaultPriorities()来实现。配置文件类似下面这个样子:

{
"kind" : "Policy",
"apiVersion" : "v1",
"predicates" : [
{"name" : "PodFitsHostPorts"},
{"name" : "PodFitsResources"},
{"name" : "NoDiskConflict"},
{"name" : "NoVolumeZoneConflict"},
{"name" : "MatchNodeSelector"},
{"name" : "HostName"}
],
"priorities" : [
{"name" : "LeastRequestedPriority", "weight" : 1},
{"name" : "BalancedResourceAllocation", "weight" : 1},
{"name" : "ServiceSpreadingPriority", "weight" : 1},
{"name" : "EqualPriority", "weight" : 1}
],
"hardPodAffinitySymmetricWeight" : 10,
"alwaysCheckAllPredicates" : false
}

ok,看到这里大伙应该在流程上对Scheduler的原理有个感性的认识了,下一节我们就开始看一下Scheduler源码是怎么写的。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 调度器设计的更多相关文章

  1.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调度器初始化

    源码分析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b,地址如下: github: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gitbook:ht ...

  2.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调度预选

    本文大纲 预选流程 predicate的并发 一个node的predicate predicates的顺序 单个predicate执行过程 具体的predicate函数 本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 ...

  3.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抢占调度

    源码分析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b,地址如下: github: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gitbook:ht ...

  4.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调度器框架

    本文原始地址(gitbook格式):https://farmer-hutao.github.io/k8s-source-code-analysis/core/scheduler/scheduler-f ...

  5.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调度优选

    源码分析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b,地址如下: github: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gitbook:ht ...

  6.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源码调试

    源码分析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b,地址如下: github: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gitbook:ht ...

  7.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 Scheduler启动前逻辑

    本文原始地址(gitbook格式):https://farmer-hutao.github.io/k8s-source-code-analysis/core/scheduler/before-sche ...

  8.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 Informer 机制

    源码分析系列文章已经开源到github,地址如下: github:https://github.com/farmer-hutao/k8s-source-code-analysis gitbook:ht ...

  9. 《k8s-1.13版本源码分析》上github

    要干嘛? 猪年新气象,今年开始,kubernetes源码分析系列文章主战场从微信公众号转至github,完全使用Markdown重写,使用gitbook生成web页面,支持在线阅读,导出pdf等各种玩 ...

随机推荐

  1. TCP分组交换详解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CP是主机对主机层的传输控制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确认建立一个连接: 位码即tcp标志位,有6种标 ...

  2. js流程语句

    一.跳转语句1.break; 终止整个循环,不再进行判断2.continue; 终止本次循环,接着去判断是否执行下次循环 二.选择(判断)结构1.if 如果               if(条件1) ...

  3. Django 项目创建之前的环境搭建

    安装虚拟管理环境 sudo apt install virtualenv 在项目中运行 virtualenv fruitenv 进入到环境中 source fruitenv/bin/activate ...

  4. 第三次 orm自动建表及遇到的问题

    Hibernate支持自动建表,在开发阶段很方便,可以保证hbm与数据库表结构的自动同步. 方法很简单,在hibernate.cfg.xml内加入 <property name="hi ...

  5. 基于 HTML5 WebGL 的低碳工业园区监控系统

    前言 低碳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推广是我国推进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低碳工业园区能源与碳排放管控平台是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如何对园区内的企业的能源量进行采集.计量.碳排放核算,如何对能源消耗和碳排 ...

  6. MongoDb进阶实践之七 MongoDB的索引入门

    一.引言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MongoDB系列的文章也丢下好长时间了.今天终于有时间了,就写了一篇有关索引的文章.一说到"索引",用过关系型数据库的人都应该知道它是一个什么 ...

  7. java.util.BitSet 详细分析 学习笔记

    1,BitSet类    大小可动态改变, 取值为true或false的位集合.用于表示一组布尔标志.   此类实现了一个按需增长的位向量.位 set 的每个组件都有一个 boolean 值.用非负的 ...

  8. Python使用Socket写一个简单聊天程序

    b2b模式的聊天工具 服务端: # 链接 while True: print('等待连接...') sock,adr = server_socket.accept() while True: try: ...

  9. MySQL中的replace语句

    一.背景 当使用replace语句更新access_apps表时,原有的mark列.remark列的信息丢失. CREATE TABLE `access_apps` (   `base` varcha ...

  10. fasthttp中的协程池实现

    fasthttp中的协程池实现 协程池可以控制并行度,复用协程.fasthttp 比 net/http 效率高很多倍的重要原因,就是利用了协程池.实现并不复杂,我们可以参考他的设计,写出高性能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