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链接:http://deeplearning.stanford.edu/wiki/index.php/%E4%B8%BB%E6%88%90%E5%88%86%E5%88%86%E6%9E%90

http://deeplearning.stanford.edu/wiki/index.php/%E7%99%BD%E5%8C%96

引言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能够极大提升无监督特征学习速度的数据降维算法。更重要的是,理解PCA算法,对实现白化算法有很大的帮助,很多算法都先用白化算法作预处理步骤。

假设你使用图像来训练算法,因为图像中相邻的像素高度相关,输入数据是有一定冗余的。具体来说,假如我们正在训练的16x16灰度值图像,记为一个256维向量  ,其中特征值  对应每个像素的亮度值。由于相邻像素间的相关性,PCA算法可以将输入向量转换为一个维数低很多的近似向量,而且误差非常小。

实例和数学背景

在我们的实例中,使用的输入数据集表示为  ,维度  即  。假设我们想把数据从2维降到1维。(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许需要把数据从256维降到50维;在这里使用低维数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可视化算法的行为)。下图是我们的数据集:

这些数据已经进行了预处理,使得每个特征  和  具有相同的均值(零)和方差。

为方便展示,根据  值的大小,我们将每个点分别涂上了三种颜色之一,但该颜色并不用于算法而仅用于图解。

PCA算法将寻找一个低维空间来投影我们的数据。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是数据变化的主方向,而  是次方向。

也就是说,数据在  方向上的变化要比在  方向上大。为更形式化地找出方向  和  ,我们首先计算出矩阵  ,如下所示:

假设  的均值为零,那么  就是x的协方差矩阵。(符号  ,读"Sigma",是协方差矩阵的标准符号。虽然看起来与求和符号  比较像,但它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以证明,数据变化的主方向  就是协方差矩阵  的主特征向量,而  是次特征向量。

注:如果你对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具体数学推导过程感兴趣,可以参看CS229(机器学习)PCA部分的课件(链接在本页底部)。但如果仅仅是想跟上本课,可以不必如此。

你可以通过标准的数值线性代数运算软件求得特征向量(见实现说明).我们先计算出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按列排放,而组成矩阵

此处,  是主特征向量(对应最大的特征值),  是次特征向量。以此类推,另记  为相应的特征值。

在本例中,向量  和  构成了一个新基,可以用来表示数据。令  为训练样本,那么  就是样本点  在维度  上的投影的长度(幅值)。同样的,  是  投影到  维度上的幅值。

旋转数据

至此,我们可以把  用  基表达为:

(下标“rot”来源于单词“rotation”,意指这是原数据经过旋转(也可以说成映射)后得到的结果)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  分别进行旋转:  for every  ,然后把变换后的数据  显示在坐标图上,可得:

这就是把训练数据集旋转到  基后的结果。一般而言,运算  表示旋转到基 ,, ..., 之上的训练数据。矩阵  有正交性,即满足  ,所以若想将旋转后的向量  还原为原始数据  ,将其左乘矩阵即可:  , 验算一下: .

数据降维

数据的主方向就是旋转数据的第一维  。因此,若想把这数据降到一维,可令:

更一般的,假如想把数据  降到  维表示  (令  ),只需选取  的前  个成分,分别对应前  个数据变化的主方向。

PCA的另外一种解释是: 是一个  维向量,其中前几个成分可能比较大(例如,上例中大部分样本第一个成分  的取值相对较大),而后面成分可能会比较小(例如,上例中大部分样本的  较小)。

PCA算法做的其实就是丢弃  中后面(取值较小)的成分,就是将这些成分的值近似为零。具体的说,设  是  的近似表示,那么将  除了前  个成分外,其余全赋值为零,就得到:

在本例中,可得  的点图如下(取  ):

然而,由于上面  的后项均为零,没必要把这些零项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仅用前  个(非零)成分来定义  维向量  。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以  为基来表示数据:要决定保留哪些成分变得很简单,只需取前  个成分即可。这时也可以说,我们“保留了前  个PCA(主)成分”。

还原近似数据

现在,我们得到了原始数据  的低维“压缩”表征量  , 反过来,如果给定  ,我们应如何还原原始数据  呢?查看以往章节以往章节可知,要转换回来,只需  即可。进一步,我们把  看作将  的最后  个元素被置0所得的近似表示,因此如果给定  ,可以通过在其末尾添加  个0来得到对  的近似,最后,左乘  便可近似还原出原数据  。具体来说,计算如下:

上面的等式基于先前对  的定义。在实现时,我们实际上并不先给  填0然后再左乘  ,因为这意味着大量的乘0运算。我们可用  来与  的前  列相乘,即上式中最右项,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将该算法应用于本例中的数据集,可得如下关于重构数据  的点图:

由图可见,我们得到的是对原始数据集的一维近似重构。

在训练自动编码器或其它无监督特征学习算法时,算法运行时间将依赖于输入数据的维数。若用  取代  作为输入数据,那么算法就可使用低维数据进行训练,运行速度将显著加快。对于很多数据集来说,低维表征量  是原数据集的极佳近似,因此在这些场合使用PCA是很合适的,它引入的近似误差的很小,却可显著地提高你算法的运行速度。

选择主成分个数

我们该如何选择  ,即保留多少个PCA主成分?在上面这个简单的二维实验中,保留第一个成分看起来是自然的选择。对于高维数据来说,做这个决定就没那么简单:如果  过大,数据压缩率不高,在极限情况  时,等于是在使用原始数据(只是旋转投射到了不同的基);相反地,如果  过小,那数据的近似误差太太。

决定  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不同  值可保留的方差百分比。具体来说,如果  ,那么我们得到的是对数据的完美近似,也就是保留了100%的方差,即原始数据的所有变化都被保留下来;相反,如果  ,那等于是使用零向量来逼近输入数据,也就是只有0%的方差被保留下来。

一般而言,设  表示  的特征值(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使得  为对应于特征向量  的特征值。那么如果我们保留前  个成分,则保留的方差百分比可计算为:

在上面简单的二维实验中, , 。因此,如果保留  个主成分,等于我们保留了  ,即91.3%的方差。

对保留方差的百分比进行更正式的定义已超出了本教程的范围,但很容易证明, 。因此,如果  ,则说明  也就基本上接近于0,所以用0来近似它并不会产生多大损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保留前面的主成分(对应的  值较大)而不是末尾的那些。 这些前面的主成分  变化性更大,取值也更大,如果将其设为0势必引入较大的近似误差。

以处理图像数据为例,一个惯常的经验法则是选择  以保留99%的方差,换句话说,我们选取满足以下条件的最小  值:

对其它应用,如不介意引入稍大的误差,有时也保留90-98%的方差范围。若向他人介绍PCA算法详情,告诉他们你选择的  保留了95%的方差,比告诉他们你保留了前120个(或任意某个数字)主成分更好理解。

对图像数据应用PCA算法

为使PCA算法能有效工作,通常我们希望所有的特征  都有相似的取值范围(并且均值接近于0)。如果你曾在其它应用中使用过PCA算法,你可能知道有必要单独对每个特征做预处理,即通过估算每个特征  的均值和方差,而后将其取值范围规整化为零均值和单位方差。但是,对于大部分图像类型,我们却不需要进行这样的预处理。假定我们将在自然图像上训练算法,此时特征  代表的是像素  的值。所谓“自然图像”,不严格的说,是指人或动物在他们一生中所见的那种图像。

注:通常我们选取含草木等内容的户外场景图片,然后从中随机截取小图像块(如16x16像素)来训练算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特征学习算法对训练图片的确切类型并不敏感,所以大多数用普通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只要不是特别的模糊或带有非常奇怪的人工痕迹,都可以使用。

在自然图像上进行训练时,对每一个像素单独估计均值和方差意义不大,因为(理论上)图像任一部分的统计性质都应该和其它部分相同,图像的这种特性被称作平稳性(stationarity)。

具体而言,为使PCA算法正常工作,我们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特征的均值大致为0;(2)不同特征的方差值彼此相似。对于自然图片,即使不进行方差归一化操作,条件(2)也自然满足,故而我们不再进行任何方差归一化操作(对音频数据,如声谱,或文本数据,如词袋向量,我们通常也不进行方差归一化)。实际上,PCA算法对输入数据具有缩放不变性,无论输入数据的值被如何放大(或缩小),返回的特征向量都不改变。更正式的说:如果将每个特征向量  都乘以某个正数(即所有特征量被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PCA的输出特征向量都将不会发生变化。

既然我们不做方差归一化,唯一还需进行的规整化操作就是均值规整化,其目的是保证所有特征的均值都在0附近。根据应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关注所输入图像的整体明亮程度。比如在对象识别任务中,图像的整体明亮程度并不会影响图像中存在的是什么物体。更为正式地说,我们对图像块的平均亮度值不感兴趣,所以可以减去这个值来进行均值规整化。

具体的步骤是,如果  代表16x16的图像块的亮度(灰度)值(  ),可用如下算法来对每幅图像进行零均值化操作:

, for all 

请注意:1)对每个输入图像块  都要单独执行上面两个步骤,2)这里的  是指图像块  的平均亮度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和为每个像素  单独估算均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你处理的图像并非自然图像(比如,手写文字,或者白背景正中摆放单独物体),其他规整化操作就值得考虑了,而哪种做法最合适也取决于具体应用场合。但对自然图像而言,对每幅图像进行上述的零均值规整化,是默认而合理的处理。

介绍

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使用PCA降低数据维度。在一些算法中还需要一个与之相关的预处理步骤,这个预处理过程称为白化(一些文献中也叫sphering)。举例来说,假设训练数据是图像,由于图像中相邻像素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用于训练时输入是冗余的。白化的目的就是降低输入的冗余性;更正式的说,我们希望通过白化过程使得学习算法的输入具有如下性质:(i)特征之间相关性较低;(ii)所有特征具有相同的方差。

2D 的例子

下面我们先用前文的2D例子描述白化的主要思想,然后分别介绍如何将白化与平滑和PCA相结合。

如何消除输入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在前文计算  时实际上已经消除了输入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的新特征  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这个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如下:

(注: 严格地讲, 这部分许多关于“协方差”的陈述仅当数据均值为0时成立。下文的论述都隐式地假定这一条件成立。不过即使数据均值不为0,下文的说法仍然成立,所以你无需担心这个。)

 协方差矩阵对角元素的值为  和  绝非偶然。并且非对角元素值为0; 因此,  和  是不相关的, 满足我们对白化结果的第一个要求 (特征间相关性降低)。

为了使每个输入特征具有单位方差,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作为缩放因子来缩放每个特征  。具体地,我们定义白化后的数据  如下:

绘制出  ,我们得到:

这些数据现在的协方差矩阵为单位矩阵  。我们说, 是数据经过PCA白化后的版本:  中不同的特征之间不相关并且具有单位方差。

白化与降维相结合。 如果你想要得到经过白化后的数据,并且比初始输入维数更低,可以仅保留  中前  个成分。当我们把PCA白化和正则化结合起来时(在稍后讨论), 中最后的少量成分将总是接近于0,因而舍弃这些成分不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ZCA白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使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变为单位矩阵  的方式并不唯一。具体地,如果  是任意正交矩阵,即满足  (说它正交不太严格, 可以是旋转或反射矩阵), 那么  仍然具有单位协方差。在ZCA白化中,令  。我们定义ZCA白化的结果为:

绘制 ,得到:

可以证明,对所有可能的 ,这种旋转使得  尽可能地接近原始输入数据  。

当使用 ZCA白化时(不同于 PCA白化),我们通常保留数据的全部  个维度,不尝试去降低它的维数。

正则化

实践中需要实现PCA白化或ZCA白化时,有时一些特征值  在数值上接近于0,这样在缩放步骤时我们除以  将导致除以一个接近0的值;这可能使数据上溢 (赋为大数值)或造成数值不稳定。因而在实践中,我们使用少量的正则化实现这个缩放过程,即在取平方根和倒数之前给特征值加上一个很小的常数 

当  在区间  上时, 一般取值为 

对图像来说, 这里加上  ,对输入图像也有一些平滑(或低通滤波)的作用。这样处理还能消除在图像的像素信息获取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改善学习到的特征(细节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ZCA 白化是一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它将数据从  映射到  。 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生物眼睛(视网膜)处理图像的粗糙模型。具体而言,当你的眼睛感知图像时,由于一幅图像中相邻的部分在亮度上十分相关,大多数临近的“像素”在眼中被感知为相近的值。因此,如果人眼需要分别传输每个像素值(通过视觉神经)到大脑中,会非常不划算。取而代之的是,视网膜进行一个与ZCA中相似的去相关操作 (这是由视网膜上的ON-型和OFF-型光感受器细胞将光信号转变为神经信号完成的)。由此得到对输入图像的更低冗余的表示,并将它传输到大脑。

PCA主成分分析+白化的更多相关文章

  1. Deep Learning 学习笔记(9):主成分分析( PCA )与 白化( whitening )

    废话: 这博客有三个月没更新了. 三个月!!!尼玛我真是够懒了!! 这三个月我复习什么去了呢? 托福………… 也不是说我复习紧张到完全没时间更新, 事实上我甚至有时间打LOL. 只是说,我一次就只能( ...

  2. 机器学习 - 算法 - PCA 主成分分析

    PCA 主成分分析 原理概述 用途 - 降维中最常用的手段 目标 - 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基于方差 ) 问题 - 降维后的数据的意义 ? 所需数学基础概念 向量的表示 基变换 协方差矩阵 协方差 优 ...

  3. PCA和白化练习之处理图像

    第一步:下载pca_exercise.zip,里面包含有图像数据144*10000,每一列代表一幅12*12的图像块,首先随见展示200幅: 第二步:0均值处理,确保数据均值为0或者接近0 第三步:执 ...

  4. 用PCA(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信号滤波

    用PCA(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信号滤波 此文章从我之前的C博客上导入,代码什么的可以参考matlab官方帮助文档 现在网上大多是通过PCA对数据进行降维,其实PCA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可以进行信号滤波.网上 ...

  5. 机器学习之PCA主成分分析

    前言            以下内容是个人学习之后的感悟,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介 在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多变量的课题时,变量个数太多就会增加课题的复杂性.人们自然希望变量个数较少而得到的 信息较多.在很 ...

  6. PCA主成分分析Python实现

    作者:拾毅者 出处:http://blog.csdn.net/Dream_angel_Z/article/details/50760130 Github源代码:https://github.com/c ...

  7. PCA(主成分分析)方法浅析

    PCA(主成分分析)方法浅析 降维.数据压缩 找到数据中最重要的方向:方差最大的方向,也就是样本间差距最显著的方向 在与第一个正交的超平面上找最合适的第二个方向 PCA算法流程 上图第一步描述不正确, ...

  8. PCA主成分分析(上)

    PCA主成分分析 PCA目的 最大可分性(最大投影方差) 投影 优化目标 关键点 推导 为什么要找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呢? 之前看3DMM的论文的看到其用了PCA的方法,一开始以为自己对于PCA已 ...

  9. 深度学习入门教程UFLDL学习实验笔记三:主成分分析PCA与白化whitening

    主成分分析与白化是在做深度学习训练时最常见的两种预处理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我们用的很多的降维的一种手段,通过PCA降维,我们能够有效的降低数据的维度,加快运算速度.而白化就是为了使得每个特征能有同 ...

随机推荐

  1. 面试官问我,使用Dubbo有没有遇到一些坑?我笑了

    17年的时候,因为一时冲动没把持住(当然最近也有粉丝叫我再冲动一把再更新一波),结合面试题写了一个系列的Dubbo源码解析.目前公众号大部分粉丝都是之前的粉丝,这里不过多介绍. 根据我的面试经验而言, ...

  2. android progressdialog 对话框试用实例

    ProgressDialog 跟AlertDialog用法差不多,不同的是:ProgressDialog 显示的是一种"加载中"的效果,android 中 ProgressDial ...

  3. 2073: [POI2004]PRZ

    2073: [POI2004]PRZ Time Limit: 10 Sec  Memory Limit: 64 MBSubmit: 284  Solved: 213[Submit][Status][D ...

  4. #define用法之一

    [问题由来] 多文件工程中,A文件要使用B文件的func1函数,只要在A文件中include “B.h”即可: 但A文件中使用的是func2函数,它与func1函数功能一样,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即fun ...

  5.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2nd Edition

    看完了这本书,你决定继续做编程.也许它能成为你的一个职业,也许它能成为你的一项爱好.但你需要一些指导,确保自己不会走错了道路,或帮助你从这个新业余爱好中得到最大的乐趣. 我做了很久的编程.久的你都想象 ...

  6. mathML如何在谷歌浏览器进行展示

    前几天不是做了个word公式的解析吗,就是office插入的公式是个xmlObject对象,读出来就是个String,所以要进行转换才能在网页上展示,其实我对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然后各种百度解决方案, ...

  7. vcf文件(call variants得来的)怎么看变异是纯合还是杂合的

    如下图片所示: 对于位置为48245131的allele来说,REF为A,ALT为C 想确定变异到底是纯合还是杂合,即两条染色体是否同时发生了变异,则看GT,GT对应的数值为0/1,说明该变异为杂合: ...

  8. MATLAB运行edge函数闪退

    出现这种问题时,先检查代码有没有问题,换一张图片是不是也有闪退情况. 如果以上都检查过没问题,还是有闪退现象,那就检查MATLAB的版本是不是太低了,比如r2010a版本运行edge函数时,就经常出现 ...

  9. 代码实战之AdaBoost

    尝试用sklearn进行adaboost实战 & SAMME.R算法流程,博客地址 初试AdaBoost SAMME.R算法流程 sklearn之AdaBoostClassifier类 完整实 ...

  10. Swift学习笔记7--访问控制

    在Swift语言中,访问修饰符有三种,分别为private,internal和public.同时,Swift对于访问权限的控制,不是基于类的,而是基于文件的.其区别如下: 1,private pr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