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lzAZXgchCg_VyLmyo2N18Q
 

故事背景

2023年,我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团队,担任技术Leader的角色,可以算做是“空降”吧,至今已经一年有余的时间了。到目前为止,团队已经完成了领域驱动设计实践的内化,需求分析、领域建模、代码编写过程,都遵循了符合领域驱动设计理念的方法,团队成员的设计思维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将识别边界这件事逐步内化成了底层的价值观。

准备阶段

在初入团队之前,我有过成功落地的经验,也有信誓旦旦却草草收场的案例,更重要的是,成功在先,失败在后,在复盘和反思之后,我发现,必须在建立足够的信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带领一支团队走进领域驱动设计的大门,毕竟这是一场价值观的战争,因此,建立信任成为我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要获得足够的信任,就需要“上级信任”和“下(同)级信任”,对上做充分的沟通和预期管理,确保目标达成持续符合预期,对下展示技术能力和技术判断力,给团队带来共识的决策和技术的落地,比如分布式的上下文传递系统,借助该能力,系统实现了从单租户到多租户的架构变迁,同时也获得了全链路灰度的能力,这个能力我在之前的博客中有专门介绍。
在团队中的信任提升,又会形成相互的增强,上级信任的提升,会使得上级对我的决策背书加强,从而增强下级的协作配合,下(同)级的信任又会产生正向的反馈给到上级,增强上级的信任。

 
当然,我深知这一切的前提是,你遇到的团队文化是开放的、积极的,否则无论你如何做,都无法建立起必要的信任感。
 

下定决心

经过了六个月的磨合,我的大部分建议和决策都开始被团队认可和支持了,我觉得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一个契机,恰好这个机会就来了。
团队面对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需求,综合判断下来,要满足该需求基本上类似于重写一个核心模块,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老代码已经不堪重负,已经团队已经丧失了对其的控制,迭代速度和交付质量双双失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一个较大规模大迭代,所有人都没有信心。
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促使团队下定革新的决心,经过短暂的思考和准备,最终,我决定,启用DDD战术框架来实现该需求。综合理由如下:
  1. 团队对老模式不满意,按照目前的状态,交付过程极其痛苦且风险高,大家渴望改善现状;
  2. 有成熟的DDD战术框架,团队要做的就是进行简单的熟悉即可,学习成本很低,一周内即可上手;
  3. 团队对我的信任达到了比较好的状态,这个决策大概率会被直属领导支持;
  4. 团队的大部分人心态都是开放的;
 
于是我花两天时间,从零开始用DDD战术框架把项目工程搭建出来,与现有系统集成,并完成了整体CI/CD的配置,让团队可以直接上手写业务代码。
随即,我展开了对后端开发的一对一沟通,为的是确认大家的真实感受,确保大家在整体协作中是足够坦诚的,因为只有大家的真实反馈,才有利于整个事情的发展,才能够在前进中不断修正,从而确保最终的成功。在沟通过程中,我问大家了几个问题:
  1. 如果我们保持现在的步调,你觉得自己一年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
  2. 如果我说现在有一次团队革新的机会,如果成了,之前我给大家描绘的理想团队的样子就会成为现实,你是否愿意相信我。
  3. 如果我说有一套DDD战术框架,你只需要不到一周,就能驾驭它,你是否原因相信我。
 
很幸运,大家给我的回答都与我所设想的方向一致:
  1. 如果保持现状的步调,未来也不会有太多成长,不会有新的东西,重复CRUD而已;
  2. 多学一些也无妨,不管是否如“你”所说,最终是否成功,对于自己都是有所收获的;
  3. 感觉可能没说得那么简单,但愿意试试;
 
在得到大家的正向反馈后,我就自己对整个事情的想法,与上级进行了沟通,表达了我们目前的困境,以及改革的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于是,我们最终敲定,上新框架,上DDD。
 

最艰难的时刻

万事开头难,我们在引入DDD战术框架的第一个迭代交付,也是最艰难的阶段,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整个过程,团队仍然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
  • 时间紧迫,有限的交付工期;
  • 新老服务的衔接工作超出了预估;
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紧缺资源,就是时间,于是我们采取了三个行动来确保最终结果是成功的:
  • 与业务团队以及上级坦诚表达,工作量的实际情况,由于实际工作量比预期的要高,团队最终争取到了额外的一些研发时间;
  • 集体关进会议室,做封闭式开发,我们发现用DDD的编码范式,一旦建模完毕,我们可以按照“命令-事件”将一个复杂流程分配给多个开发者,使得团队能够快速地协作开发,完成一个复杂功能;
  • 团队组织了一定程度上的加班,这段时间,也是近一年来最辛苦的时刻;
幸运的是,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最终完成了交付,拿到了符合预期的结果。于是,在第一个迭代交付完成后,由产品团队发起,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核心模块的重构工作。
这最初的两个大的迭代,整体持续大约3个月左右,是最繁忙的,最艰难的,又是团队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后来回想起来,大家也认为是最有必要的。
 

变化与收益

在第二个重构工作完成后,团队明显感受到了一些变化:
  • 业务建模,到编写代码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代码可以与模型保持一致,不需要做翻译工作了;
  • 对功能的迭代不再有负担感,感觉代码是可以驾驭的,这得益于DDD的代码组织方式,使得系统变更的影响范围,总是容易掌控的,代码变动的影响面非常容易掌控;
  • 线上问题的修复相比以前更容易,新框架在数据的一致性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健壮性,确保数据正确更容易;
 
我们的工作流也逐步进行了进化:

这里工作流程最大的变化是:
  • 更关注模型的设计是否符合预期;
  • 从带着大家建模,进化为团队成员可以独立建模,并基本符合预期;
  • 一旦模型确定,代码基本就确定了;
  • 模型设计完毕后,工作量的估算比过去要准确得多,漏算的情况大幅减少;
 

意外的收获

在我们决定启动DDD落地之前的一个月,我们团队来了一位新同事,这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学生,有编程的基础和一段时间的实习经验,这位同事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让我意识到,领域驱动设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相反它是很底层的认知,对于新人,反倒接受和实践起来,反倒没有太大的负担。下面我列举一下观察到的情况:
  • 他能够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入门并使用DDD战术框架完成功能模块的开发
  • 他能够在3个月的训练之后,按照DDD的思路参与建模工作
  • 他设计的模型,会因为缺乏经验而对业务场景的分析不够充分
 
基于这些现象,我们发现:
  • 在已经落地DDD的环境下,学习DDD会非常容易;
  • DDD的战术框架极其重要,为新人学习降低了理解门槛;
  • 要做好建模,需要更多的业务和设计经验;
 
我想,如果一个团队一上来就是DDD的,那么大家会不会反而觉得面向过程的风格是“奇怪的”呢?
 

盗梦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整个落地DDD的过程,看似很多关键的决策点都有些梦幻 ,团队为什么会通过两三个月时间就转变了思维,可以用DDD的模式来思考和建模,而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条暗线。
大家应该都看过《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整个电影核心讲述了“向一个人心底植入一个观点”的故事,这很科幻。但我觉得我在与团队一开始相处的时候,就跟大家不断阐述了领域驱动设计的价值观,就像在植入观点一样,只不过并没有使用“领域驱动设计”的词汇。在每一次业务分析、技术方案讨论和决策过程中,我都会向大家表达“问题的范围和边界很重要”,“方案的范围和边界很重要”,“代码的职责范围和边界很重要”,我不断地重复“范围和边界很重要”,不断地把“范围和边界”与“代价和收益”建立关联,不断地用我们遇到的具体实例来对应“范围和边界”。
最终,关于“范围和边界很重要”这个观点,获得了认同,基于这个认同,我们的决策逻辑,趋于一致,我们的建模思维开始共鸣。
 

终极奥义

虽然为了吸引大家眼球,我标题党地使用了“PUA”这个词,但我认为在团队协作中要取得成功的终极奥义是:
  • 真诚是最大的PUA
  • 相信“相信的力量”
如果我不够真诚,没人会相信我,如果没人相信,那么一切都不成立,与大家共勉。

为了落地DDD,我是这样“PUA”大家的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我们团队是如何落地DDD的(1)

    最近发现文章老是被窃取,有些平台举报了还没有用.请识别我的id方丈的寺院. 摘要 DDD领域驱动设计,起源于2004年著名建模专家Eric Evans发表的他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书籍:Domain-Dri ...

  2. 跨越DDD从理论到工程落地的鸿沟

    摘要:本文从DDD的核心概念讲起,重点放在如何把理论落地成代码,期望给那些正在探索DDD的同学一些指引和启发.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跨越DDD从理论到工程落地的鸿沟>,作者:敏捷小智. ...

  3. 可落地的DDD(7)-战术设计上的一些误区

    背景 几年前我总结过DDD战术设计的一些落地经验可落地的DDD(5)-战术设计,和一次关于聚合根的激烈讨论最近两年有些新的落地体验,回过头来发现,当初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没有深入,这篇文章重新阐述下. ...

  4. 在单体应用的一些DDD实践经验

    阅读此文需要一定的DDD基础,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DDD读者,建议先去阅读一些DDD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之后再来阅读本文. 背景 自从我在团队中推行DDD以来,我们团队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先是把核心项目 ...

  5. DDD-CQRS的落地案例

    摘要 在之前的文章DDD-CQRS能解什么问题中,阐述了什么是CQRS.但是并没有业务需求可以应用CQRS.最近需要处理一个文本增量更新的业务,经过需求分析后,尝试使用CQRS来解这个问题 问题分析 ...

  6. 基于ABP落地领域驱动设计-02.聚合和聚合根的最佳实践和原则

    目录 前言 聚合 聚合和聚合根原则 包含业务原则 单个单元原则 事务边界原则 可序列化原则 聚合和聚合根最佳实践 只通过ID引用其他聚合 用于 EF Core 和 关系型数据库 保持聚合根足够小 聚合 ...

  7. DDD领域驱动设计-概述-Ⅰ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 of Giants.)         ...

  8. 怎么说服领导,能让我用DDD架构肝项目?

    作者:小傅哥 博客:https://bugstack.cn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zd-6xkRiNfPH1lGwhLd8Q 沉淀.分享.成长,让自己和他人都能 ...

  9. 领域驱动设计(DDD)在美团点评业务系统的实践

    前言 至少 30 年以前,一些软件设计人员就已经意识到领域建模和设计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思潮,Eric Evans 将其定义为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 DDD).在 ...

  10. Vue的生命周期

    1.1.实例生命周期 每个 Vue 实例在被创建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初始化过程.例如需要设置数据监听.编译模板.挂载实例到 DOM.在数据变化时更新 DOM 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运行一些叫做生命周 ...

随机推荐

  1. docker 报Failed to create thread: Operation not permitted (1) 解决方法

    docker启动容器时报:Failed to create thread: Operation not permitted (1) 原因:docker内的用户权限受限 解决办法1: 启动docker时 ...

  2. 【iOS】bugly进阶系列

    初学者使用bugly仅仅是用于接受崩溃日志,但是其实bugly除了接受崩溃之外还可以做许多事情.这里我把bugly分成三大模块逐一进行探讨. (其实bugly顶部的三个标题就预示着bugly的功能本来 ...

  3. 对linux的理解--个人理解

    linux系统中的命令我觉得可以和windows上的点点点,如文件的查找,文件的新建.删除,用户的添加.删除等来对比理解.一个是点点点,一个是用命令来完成. --------------------- ...

  4. scala偏函数小栗子

    package cn.beicaiqm.scala.day04 /** * Created by Administrator on 2018/6/1. * 被包在花括号内没有match的一组case语 ...

  5. Vue2 整理(二):核心篇(组件化开发)

    前言 上一篇连接:vue2 整理:基础篇. 组件化开发 组件概念 组件,对于学Java的人来说的话,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熟悉不过了. 所谓组件就是:面向对象中的抽象.封装思想:而所谓的组件化就是:把 ...

  6. Java开发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方案

    程序Bug的产生,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逻辑漏洞: 低级错误,程序执行后无法达到想要效果. 越界访问: 访问了非法区域,造成程序崩溃. 条件考虑不全面: 你以为你万无一失,但你永远都不知道输入参数究竟是什 ...

  7. 历代iPad及Android平板的主要参数对比

    「程序员的备忘录系列」这笔记可是持续更新的哦     逻辑分辨率Point,也就是CSS像素,是进行网页适配的关键,以下是平时整理的一些备忘录数据,可以收藏. 以现在平板的销量,还没有手机的十分之一, ...

  8. 0. 什么是C++

    什么是C++ 是C语言的扩展,有如下的两个特性: 关注性能 与底层硬件紧密结合 对象生命周期精确控制 零成本抽象(Zero-overhead Abstraction) 引入大量利于工程实践的特性 三种 ...

  9. UE Spline 样条网格体组件添加碰撞

    最近做的一个功能是通过Spline 生成管道模型. 如下图所示: 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需要给生成的管路加上碰撞.其中需要两个重要的步骤: 设置SplineMeshComponent的碰撞预设 找到&quo ...

  10. [oeasy]python0110 屏幕点阵字体_3x5_5x7_雅达利字库

    动视 桥牌 想用 7 x 5 描述黑红梅方 还是比较难的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而且最下面的动视logo是 修改后的字体 还挺有动感   这个时代 图像库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