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Redis的作者,他在论坛看到大家对Redis持久化误解较大,所以写此文章论述持久化

写操作的流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数据库在进行写操作时到底做了哪些事,主要有下面五个过程。

  1.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写操作(数据在客户端的内存中)
  2. 数据库服务端接收到写请求的数据(数据在服务端的内存中)
  3. 服务端调用write(2) 这个系统调用,将数据往磁盘上写(数据在系统内存的缓冲区中)
  4. 操作系统将缓冲区中的数据转移到磁盘控制器上(数据在磁盘缓存中)
  5. 磁盘控制器将数据写到磁盘的物理介质中(数据真正落到磁盘上)

写操作大致有上面5个流程,下面我们结合上面的5个流程看一下各种级别的故障。

  • 当数据库系统故障时,这时候系统内核还是OK的,那么此时只要我们执行完了第3步,那么数据就是安全的,因为后续操作系统会来完成后面几步,保证数据最终会落到磁盘上。
  • 当系统断电,这时候上面5项中提到的所有缓存都会失效,并且数据库和操作系统都会停止工作。所以只有当数据在完成第5步后,机器断电才能保证数据不丢失,在上述四步中的数据都会丢失。

通过上面5步的了解,可能我们会希望搞清下面一些问题:

  • 数据库多长时间调用一次write(2),将数据写到内核缓冲区
  • 内核多长时间会将系统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控制器
  • 磁盘控制器又在什么时候把缓存中的数据写到物理介质上

对于第一个问题,通常数据库层面会进行全面控制。而对第二个问题,操作系统有其默认的策略,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POSIX API提供的fsync系列命令强制操作系统将数据从内核区写到磁盘控制器上。对于第三个问题,好像数据库已经无法触及,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磁盘缓存是被设置关闭的。或者是只开启为读缓存,也就是写操作不会进行缓存,直接写到磁盘。建议的做法是仅仅当你的磁盘设备有备用电池时才开启写缓存。

所谓数据损坏,就是数据无法恢复,上面我们讲的都是如何保证数据是确实写到磁盘上去,但是写到磁盘上可能并不意味着数据不会损坏。比如我们可能一次写请求会进行两次不同的写操作,当意外发生时,可能会导致一次写操作安全完成,但是另一次还没有进行。如果数据库的数据文件结构组织不合理,可能就会导致数据完全不能恢复的状况出现。

这里通常也有三种策略来组织数据,以防止数据文件损坏到无法恢复的情况:

  1. 第一种是最粗糙的处理,就是不通过数据的组织形式保证数据的可恢复性。而是通过配置数据同步备份的方式,在数据文件损坏后通过数据备份来进行恢复。实际上MongoDB在不开启journaling日志,通过配置Replica Sets时就是这种情况。
  2. 另一种是在上面基础上添加一个操作日志,每次操作时记一下操作的行为,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日志来进行数据恢复。因为操作日志是顺序追加的方式写的,所以不会出现操作日志也无法恢复的情况。这也类似于MongoDB开启了journaling日志的情况。
  3. 更保险的做法是数据库不进行老数据的修改,只是以追加方式去完成写操作,这样数据本身就是一份日志,这样就永远不会出现数据无法恢复的情况了。实际上CouchDB就是此做法的优秀范例。

RDB快照

下面我们说一下Redis的第一个持久化策略,RDB快照。Redis支持将当前数据的快照存成一个数据文件的持久化机制。而一个持续写入的数据库如何生成快照呢。Redis借助了fork命令的copy on write机制。在生成快照时,将当前进程fork出一个子进程,然后在子进程中循环所有的数据,将数据写成为RDB文件。

我们可以通过Redis的save指令来配置RDB快照生成的时机,比如你可以配置当10分钟以内有100次写入就生成快照,也可以配置当1小时内有1000次写入就生成快照,也可以多个规则一起实施。这些规则的定义就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你也可以通过Redis的CONFIG SET命令在Redis运行时设置规则,不需要重启Redis。

Redis的RDB文件不会坏掉,因为其写操作是在一个新进程中进行的,当生成一个新的RDB文件时,Redis生成的子进程会先将数据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然后通过原子性rename系统调用将临时文件重命名为RDB文件,这样在任何时候出现故障,Redis的RDB文件都总是可用的。

同时,Redis的RDB文件也是Redis主从同步内部实现中的一环。

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RDB有他的不足,就是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那么我们的RDB文件中保存的数据并不是全新的,从上次RDB文件生成到Redis停机这段时间的数据全部丢掉了。在某些业务下,这是可以忍受的,我们也推荐这些业务使用RDB的方式进行持久化,因为开启RDB的代价并不高。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无法容忍数据丢失的应用,RDB就无能为力了,所以Redis引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持久化机制:AOF 日志。

AOF日志

aof日志的全称是append only file,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它是一个追加写入的日志文件。与一般数据库的binlog不同的是,AOF文件是可识别的纯文本,它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的Redis标准命令。比如我们进行如下实验,使用Redis2.6版本,在启动命令参数中设置开启aof功能:

./redis-server --appendonly yes

然后我们执行如下的命令:

redis 127.0.0.1:> set key1 Hello
OK
redis 127.0.0.1:> append key1 " World!"
(integer)
redis 127.0.0.1:> del key1
(integer)
redis 127.0.0.1:> del non_existing_key
(integer)

这时我们查看AOF日志文件,就会得到如下内容:

$ cat appendonly.aof
*
$
SELECT
$ *
$
set
$
key1
$
Hello
*
$
append
$
key1
$
World!
*
$
del
$
key1

可以看到,写操作都生成了一条相应的命令作为日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del命令,它并没有被记录在AOF日志中,这是因为Redis判断出这个命令不会对当前数据集做出修改。所以不需要记录这个无用的写命令。另外AOF日志也不是完全按客户端的请求来生成日志的,比如命令INCRBYFLOAT在记AOF日志时就被记成一条SET记录,因为浮点数操作可能在不同的系统上会不同,所以为了避免同一份日志在不同的系统上生成不同的数据集,所以这里只将操作后的结果通过SET来记录。

AOF重写

你可以会想,每一条写命令都生成一条日志,那么AOF文件是不是会很大?答案是肯定的,AOF文件会越来越大,所以Redis又提供了一个功能,叫做AOF rewrite。其功能就是重新生成一份AOF文件,新的AOF文件中一条记录的操作只会有一次,而不像一份老文件那样,可能记录了对同一个值的多次操作。其生成过程和RDB类似,也是fork一个进程,直接遍历数据,写入新的AOF临时文件。在写入新文件的过程中,所有的写操作日志还是会写到原来老的AOF文件中,同时还会记录在内存缓冲区中。当重完操作完成后,会将所有缓冲区中的日志一次性写入到临时文件中。然后调用原子性的rename命令用新的AOF文件取代老的AOF文件。

从上面的流程我们能够看到,RDB和AOF操作都是顺序IO操作,性能都很高。而同时在通过RDB文件或者AOF日志进行数据库恢复的时候,也是顺序的读取数据加载到内存中。所以也不会造成磁盘的随机读。

AOF可靠性设置

AOF是一个写文件操作,其目的是将操作日志写到磁盘上,所以它也同样会遇到我们上面说的写操作的5个流程。那么写AOF的操作安全性又有多高呢。实际上这是可以设置的,在Redis中对AOF调用write(2)写入后,何时再调用fsync将其写到磁盘上,通过appendfsync 选项来控制,下面appendfsync的三个设置项,安全强度逐渐变强。

appendfsync no

当设置appendfsync为no的时候,Redis不会主动调用fsync去将AOF日志内容同步到磁盘,所以这一切就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调试了。对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是每30秒进行一次fsync,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上。

appendfsync everysec

当设置appendfsync为everysec的时候,Redis会默认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调用,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但是当这一次的fsync调用时长超过1秒时。Redis会采取延迟fsync的策略,再等一秒钟。也就是在两秒后再进行fsync,这一次的fsync就不管会执行多长时间都会进行。这时候由于在fsync时文件描述符会被阻塞,所以当前的写操作就会阻塞。 所以,结论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Redis会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在最坏的情况下,两秒钟会进行一次fsync操作。

这一操作在大多数数据库系统中被称为group commit,就是组合多次写操作的数据,一次性将日志写到磁盘。

appednfsync always

当设置appendfsync为always时,每一次写操作都会调用一次fsync,这时数据是最安全的,当然,由于每次都会执行fsync,所以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pipelining有什么不同

对于pipelining的操作,其具体过程是客户端一次性发送N个命令,然后等待这N个命令的返回结果被一起返回。通过采用pipilining就意味着放弃了对每一个命令的返回值确认。由于在这种情况下,N个命令是在同一个执行过程中执行的。所以当设置appendfsync为everysec时,可能会有一些偏差,因为这N个命令可能执行时间超过1秒甚至2秒。但是可以保证的是,最长时间不会超过这N个命令的执行时间和。

与postgreSQL和MySQL的比较

这一块就不多说了,由于上面操作系统层面的数据安全已经讲了很多,所以其实不同的数据库在实现上都大同小异。 总之最后的结论就是,在Redis开启AOF的情况下,其单机数据安全性并不比这些成熟的SQL数据库弱。

这些持久化的数据有什么用,当然是用于重启后的数据恢复。 Redis是一个内存数据库,无论是RDB还是AOF,都只是其保证数据恢复的措施。 所以Redis在利用RDB和AOF进行恢复的时候,都会读取RDB或AOF文件,重新加载到内存中。 相对于MySQL等数据库的启动时间来说,会长很多,因为MySQL本来是不需要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的。

但是相对来说,MySQL启动后提供服务时,其被访问的热数据也会慢慢加载到内存中,通常我们称之为预热,而在预热完成前,其性能都不会太高。而Redis的好处是一次性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一次性预热。这样只要Redis启动完成,那么其提供服务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而在利用RDB和利用AOF启动上,其启动时间有一些差别。RDB的启动时间会更短,原因有两个,一是RDB文件中每一条数据只有一条记录,不会像AOF日志那样可能有一条数据的多次操作记录。所以每条数据只需要写一次就行了。另一个原因是RDB文件的存储格式和Redis数据在内存中的编码格式是一致的,不需要再进行数据编码工作。在CPU消耗上要远小于AOF日志的加载。

解密Redis持久化【翻译】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解密Redis持久化

    原文 http://blog.nosqlfan.com/html/3813.html 本文内容来源于Redis作者博文,Redis作者说,他看到的所有针对Redis的讨论中,对Redis持久化的误解是 ...

  2. 转载:解密Redis持久化

    本文内容来源于Redis作者博文,Redis作者说,他看到的所有针对Redis的讨论中,对Redis持久化的误解是最大的,于是他写了一篇长文来对Redis的持久化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文章非常长,也很值 ...

  3. 解密Redis的持久化和主从复制机制

    Redis持久化 Redis 提供了多种不同级别的持久化方式: RDB 持久化可以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生成数据集的时间点快照(point-in-time snapshot). AOF 持久化记录服务器执 ...

  4. [翻译自官方]什么是RDB和AOF? 一文了解Redis持久化!

    ​概述 本文提供Redis持久化技术说明,  建议所有Redis用户阅读. 如果您想更深入了解Redis持久性原理机制和底层持久性保证, 请参考文章 揭秘Redis持久化: http://antire ...

  5. redis 持久化与备份策略 【转载】

    本文转载自 http://blog.csdn.net/is_zhoufeng/article/details/10210353 持久化(persistence) 本文是 Redis 持久化文档 的中文 ...

  6. redis 持久化与备份策略

    持久化(persistence) 本文是 Redis 持久化文档 的中文翻译. 这篇文章提供了 Redis 持久化的技术性描述,推荐所有 Redis 用户阅读. 要更广泛地了解 Redis 持久化,以 ...

  7. 认识Redis持久化

    一:为什么需要持久化 因为Redis是一个完全使用内存来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如果机器突然断电.服务器重启或进程挂掉了等等原因,那么存储在Redis中的数据就会丢失,从而引起业务的损失.为了保证存储在内存 ...

  8. 浅谈:Redis持久化机制(一)RDB篇

    浅谈:Redis持久化机制(一)RDB篇 ​ 众所周知,redis是一款性能极高,基于内存的键值对NoSql数据库,官方显示,它的读效率可达到11万次每秒,写效率能达到8万次每秒,因为它基于内存以及存 ...

  9. 浅谈:Redis持久化机制(二)AOF篇

    浅谈:Redis持久化机制(二)AOF篇 ​ 上一篇我们提及到了redis的默认持久化方式RDB,是一种通过存储快照数据方式持久化的机制,它在宕机后会丢失掉最后一次更新RDB文件后的数据,这也是由于它 ...

随机推荐

  1. vue-router parmas与query的区别

    $router是路由对象,是一个只写的对象 $route是当前路由的信息对象,是一个只读的对象 带参数路由跳转 1 query参数,这个是作为字符串拼接在url的后面,跟路由没有关系,demo:lis ...

  2. 【转载】我为什么放弃了 Linux 内核学习?

    最近学习内核很是心累,碰巧看到这篇文章,有点意思~ 转自http://happypeter.github.io/index.html,以下为原文内容: 我在国内的技术类网站 / 博客上, 时常会看到分 ...

  3. DB2 索引(2)

    最近研究了一点DB2索引相关的东西,做一个总结: (1)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2)在经常用连接的列(join)上建索引,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 ...

  4. Django 之验证和授权

    一.验证和授权概述 Django有一个内置的授权系统.他用来处理用户.分组.权限以及基于cookie的会话系统.Django的授权系统包括验证和授权两个部分.验证是验证这个用户是否是他声称的人(比如用 ...

  5. SQL语言(一)

    数据定义语言:简称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 character set 'utf-8'; drop database 数据库 ...

  6. HCIA SWITCHING&ROUTTING 笔记——第一章 TCP/IP基础知识(1)

    视频地址:https://ilearningx.huawei.com/courses/course-v1:HuaweiX+EBGTC00000336+Self-paced/courseware/abb ...

  7. on duplicate key mysql插入更新

    insert into `test` (`job_id`, `user_name`, `total_time`) values ('12345', 'zhangsan', '10') on dupli ...

  8. zookeeper启动占用8080端口,跟HDFS默认使用的8080端口冲突

    zookeeper最近的版本中有个内嵌的管理控制台是通过jetty启动,也会占用8080 端口. 通过查看zookeeper的官方文档,发现有3种解决途径: (1).删除jetty. (2)修改端口. ...

  9. php 判断请求是否是json

    $object =file_get_contents("php://input"); $arr = is_json($object); if($arr){ var_dump($ar ...

  10. App功能测试点总结

    1.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谷歌).ios(苹果).Windows phone(微软).Symbian(诺基亚).BlackBerry OS(黑莓).windows mobile(微软),目前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