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结构型模式的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两个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责任链模式

简介

责任链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简单的理解的话就是进行层级处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请假、出差、加薪等申请等等,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拦截器和过滤器。如果请假申请是用以前的那种方式,发起者需要和每个负责人进行申请,会比较麻烦,但是现在一般是走OA流程,只需发起一个OA申请即可。这也是一种 这种就是典型的责任链模式,发起者只需将请求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需关心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

责任链模式主要由这三个角色组成,请求接收者接口(Handler)、请求实现者类(ConcreteHandler)和请求发送者(Client)。

  • 请求接收者接口:定义可以处理客户端请求事项的接口,包含“可链接下一个同样能处理请求”的对象引用。
  • 请求实现者类:实现请求处理接口,并判断对象本身是否能够处理本次请求,如果不能完成请求,则交由后继者来处理。
  • 请求发送者:将请求发送给第一个接收者对象,并等待请求的回复。

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加以说明。

在某公司的某个部门中,为了活跃部门气氛,主管便征求部门成员的意见,于是部门的成员踊跃提出建议,最终,主管采纳了 xuwujing 提倡的建议,并将此建议进行上报,申请活动经费。

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这里例子来使用责任链模式进行开发,首先加速有三级的领导,他们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可以处理各自级别的事情,那么我们便可以定义一个领导的抽象类,并定义一个抽象方法可以处理事情,并设置一个级别的参数,那么这个抽象类的代码如下:


abstract class Learder{ protected Learder learder; protected void setLearder(Learder learder){
this.learder=learder;
} protected Learder getLearder(){
return learder;
} abstract void handler(int level);
}

定义好该抽象类之后,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领导进行不同的处理,但是这些领导需要有个处理的能力,并且还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权限进行处理,如果能够处理,到此流程就结束了,否则无法处理则转交给上级进行处理。

那么代码如下:

class Superviso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Superviso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如果级别在自己的处理范围之内
if(level>1){
System.out.println("主管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主管未能处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转交给上级!");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class BranchManage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BranchManage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boolean flag=true;
//如果级别在自己的处理范围之内
if(level>0){
//这就就直接设置同意了
if(flag){
System.out.println("部门经理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部门经理不同意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
}else{
System.out.println("部门经理未能处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转交给上级!");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class GeneralManager extends Lear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something;
public GeneralManager(String name,String something) {
this.name=name;
this.something=something;
} @Override
void handler(int level) {
boolean flag=false;
//如果级别在自己的处理范围之内
if(level>-1){
//这就就直接设置不同意了
if(flag){
System.out.println("总经理同意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else{
System.out.println("总经理不同意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
} }else{
System.out.println("总经理未能处理 "+name+"所述的<"+something+">事情!转交给上级!");
getLearder().handler(level);
}
}
}

最后我们再来根据所需要走的流程来进行代码测试。由于在编写请求类时,我们并未指定谁是谁的上级,所以这里我们需要指定上下级关系,让流程能够走下去。指定上级之后,我们再来设置处理该事件的级别,最后再来进行运行。

那么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name = "xuwujing";
String something = "去聚餐";
String something2 = "去旅游";
Learder learder1 =new Supervisor(name, something);
Learder learder2 =new BranchManager(name, something);
Learder learder3 =new GeneralManager(name, something);
learder1.setLearder(learder2);
learder2.setLearder(learder3);
learder1.handler(1); Learder learder4 =new Supervisor(name, something2);
Learder learder5 =new BranchManager(name, something2);
Learder learder6 =new GeneralManager(name, something2);
learder4.setLearder(learder5);
learder5.setLearder(learder6);
learder4.handler(0); }

输出结果:


主管未能处理 xuwujing所述的<去聚餐>事情!转交给上级!
部门经理同意了 xuwujing所述的<去聚餐>事情!
主管未能处理 xuwujing所述的<去旅游>事情!转交给上级!
部门经理未能处理 xuwujing所述的<去旅游>事情!转交给上级!
总经理不同意 xuwujing所述的<去旅游>事情!

责任链模式优点:

耦合度低,请求者和执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灵活度高,可以通过内部成员来进行更改它们执行的次序;

扩展性好,Handler的子类扩展非常方便。

责任链模式缺点:

会在某程度上降低程序的性能,设置不当的话可能会出现循环调用。

在链过长时,会降低代码的阅读性以及增加代码的复杂度。

使用场景:

需要动态指定处理某一组请求时,在不确定接受者的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发送请求时。

注意事项:

虽然责任链模式很灵活,但是牺牲的是一定的性能,因为责任链模式是层级处理,在处理数据的有一定的延迟,所所以需要低延迟的情况下,不推荐使用责任链模式。

命令模式

简介

命令模式顾名思义,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它属于行为型模式。请求以命令的形式包裹在对象中,并传给调用对象。调用对象寻找可以处理该命令的合适的对象,并把该命令传给相应的对象,该对象执行命令。

也就是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

命令模式主要由这三个角色组成,命令对象(command)、命令执行对象(received)和命令请求对象(invoker)。

  • 命令对象:通过接口或抽象类声明实现的方法。
  • 命令执行对象:实现命令对象的方法,并将一个接收者和动作进行绑定,调用接收者相应的操作。
  • 命令请求对象:用于执行这个请求,可以动态的对命令进行控制。

这里我们依旧用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进行说明。

在某个学校中,学生需要听从老师的命令,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打扫教室卫生,去完成未做完的作业等等命令,但是学生的时间有限,只能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完成某一件事情,此时刚好有两个老师对学生 xuwujing 说出了命令,李老师先让 xuwujing 在放学后打扫教室,王老师让 xuwujing 在回家前把未做完的作业做完并交给他,但是学校的门禁的时间有限,于是 xuwujing 就只 打扫了教室,然后开溜了。。。

那么根据这个示例,我们可以使用命令模式来完成。

首先,先定义一个学生类,并指定该学生可以做的事情。

代码如下:


class Student{
void cleanClassRoom(String 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开始打扫教室...");
}
void doHomeWork(String 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开始做作业...");
}
}

然后定义一个 命令抽象类,并设置执行的方法。


abstract class Command{
protected Student student;
public Command(Student student){
this.student = student;
}
abstract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继而再定义两个命令执行对象,分别设置所需执行的命令。


class LiTeacher extends Command{
public LiTeacher(Student student) {
super(student);
}
@Override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student.cleanClassRoom(name);
}
} class WangTeacher extends Command{
public WangTeacher(Student student) {
super(student);
}
@Override
void execute(String name) {
student.doHomeWork(name);
}
}

最后再来定义一个命令请求对象,用于执行该请求,并对命令进行控制,比如新增命令、撤销命令和执行命令等等。

那么代码如下:


class Invoker {
private List<Command> commands = new ArrayList<Command>();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if(commands.size()>0) {
System.out.println("不执行 WangTeacher 的命令!");
}else {
commands.add(command);
}
} public void executeCommand(String name) {
commands.forEach(command->{
command.execute(name);
});
} public void undoCommand(Command command) {
commands.remove(command);
System.out.println("撤销该命令!");
}
}

最后再来进行代码的测试。

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name = "xuwujing";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Command command1 = new LiTeacher(student);
Command command2 = new WangTeacher(student);
Invoker invoker =new Invoker();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1);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2);
invoker.executeCommand(name);
}

输出结果:

不执行 WangTeacher 的命令!
xuwujing 开始打扫教室...

命令模式优点:

耦合度低,请求者和执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扩展性好,Command的子类可以非常容易地扩展。

命令模式缺点:

如果命令过多的话,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

使用场景:

如果在有类似命令需要指定的,就可以用命令模式,比如记录日志、撤销操作命令等。

其它

音乐推荐

分享一首很轻快的轻音乐!

项目的代码

java-study是本人在学习Java过程中记录的一些代码,也包括之前博文中使用的代码。如果感觉不错,希望顺手给个start,当然如果有不足,也希望提出。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xuwujing/java-study

原创不易,如果感觉不错,希望给个推荐!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

版权声明:

作者:虚无境

博客园出处:http://www.cnblogs.com/xuwujing

CSDN出处:http://blog.csdn.net/qazwsxpcm 

个人博客出处:http://www.panchengming.com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八 ----- 责任链模式和命令模式的更多相关文章

  1.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十三 ---- 观察者模式和空对象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行为型模式的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和状态模式(Memento Pattern).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最后两个模式,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 ...

  2. Java设计模式之八 ----- 责任链模式和命令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结构型模式的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两个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 ...

  3. Java进阶篇 设计模式之十四 ----- 总结篇

    前言 本篇是讲述之前学习设计模式的一个总结篇,其目的是为了对这些设计模式的进行一个提炼总结,能够通过查看看此篇就可以理解一些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 设计模式简介 什么是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反复使用 ...

  4.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九----- 解释器模式和迭代器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行为型模式的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两个模式, 解 ...

  5.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十 ---- 访问者模式和中介者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行为型模式的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和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两个模式,访问者模式(Visito ...

  6.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十一 ---- 策略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行为型模式的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和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本篇则来学习下行为型模式的两个模式,策略模式(Strategy Pa ...

  7.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七 ----- 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结构型模式的组合模式和过滤器模式.本篇则来学习下结构型模式最后的两个模式, 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享元模式 简介 享元模式主要用于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性能 ...

  8.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二 ----- 工厂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单例模式,介绍了单例模式创建的几种方法以及最优的方法.本篇则介绍设计模式中的工厂模式,主要分为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是属于创建型模 ...

  9. Java进阶篇设计模式之三 ----- 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前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工厂模式,介绍了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模式.本篇则介绍设计模式中属于创建型模式的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建造者模式 简介 建造者模式是属于创建型模式.建造者模式使用 ...

随机推荐

  1. 用Maven实现一个protobuf的Java例子

    注:试验环境在Mac Idea环境下 1. 介绍Protocol Buffers Protocal Buffers(简称protobuf)是谷歌的一项技术,用于结构化的数据序列化.反序列化,常用于RP ...

  2. Nginx负载均衡和反向代理

    1:反向代理 代理就是中介,那有反向代理就有正向代理,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嘞? 正向代理隐藏真实客户端,服务端不知道实际发起请求的客户端.,proxy和client同属一个LAN,对server透明: 反 ...

  3. 为什么「margin:auto」可以让块级元素水平居中?

    知乎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44198 关于BFC的解释:W3CFans http://www.w3cfuns.com/thread-5595727-1 ...

  4. django自定义用户表

    django中已经给我生成默认的User表,其中的字段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 但有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字段,我们就可以自定义.来替换django自带的User表. #models.py from ...

  5. Tomcat PermGen space的解决方案

    Tomcat报告 Caused by: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异常 内存溢出PermGen space的全称是Permanent Gener ...

  6. 网络-tcp

    1.TCP:面向连接可靠的传输协议,全拼: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2.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全拼:User Datagram protocol 不是面向连接的 ...

  7. 源码分析Session的台前幕后(Asp .Net MVC5)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从源代码的角度重点分析Session的创建.缓存.销毁.管理. 通常我们说的Session指的是在控制器中使用的Session字段,该字段的类型是HttpSessionState.可 ...

  8. Python_网络攻击之端口

    #绝大多数成功的网络攻击都是以端口扫描开始的,在网络安全和黑客领域,端口扫描是经常用到的技术,可以探测指定主机上是否 #开放了指定端口,进一步判断主机是否运行了某些重要的网络服务,最终判断是否存在潜在 ...

  9. 更新版PowerBI发布了-- Power BI Report Server Update – March 2018

    新版的PowerBI server 和 Desktop 终于发布了.  详细增加功能见以下链接: 下载最新版PowerBI Report Server: https://powerbi.microso ...

  10. 实现pc端信纸留言板

    效果如图: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形式,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实现,有种莫名的兴奋感.怎么控制什么时候换行,怎么控制中间的线条,这些视乎都是CSS无法实现的,我陷入了死局.寻找JS的做法,JS的挺复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