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_作业题_神经网络思想实现Logistic回归
神经网络思想实现Logistic回归
0. 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描述:将学习如何建立逻辑回归分类器用来识别猫。
note:
- 这项作业将引导你逐步了解神经网络的思维方式,同时磨练你对深度学习的直觉。
- 除非指令中明确要求使用,否则请勿在代码中使用循环(for / while)。
建立学习算法的一般架构,包括:
- 初始化参数
- 计算损失函数及其梯度
- 使用优化算法(梯度下降)
这项作业按正确的顺序将以上所有三个功能集成到一个主模型上。
本项目需要导入两个文件夹(datasets和images)和一个lr_utils.py文件
需要的文件在下面链接上:
https://wwyy.lanzouu.com/iqvfV2w7t1xa
密码:bgj0
1. 导入包
① numpy 是Python科学计算的基本包。
② h5py是一个常用的包,可以处理存储为H5文件格式的数据集。
③ matplotlib是一个著名的Python图形库。
④ lr_utils是一个加载资料包里面的数据的简单功能的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h5py
import scipy
from PIL import Image
from scipy import ndimage
from lr_utils import load_dataset
# import scipy.misc
%matplotlib inline
2. 导入数据集
① 问题说明:你将获得一个包含以下内容的数据集("data.h5"):
- 标记为cat(y = 1)或非cat(y = 0)的m_train训练图像集
- 标记为cat或non-cat的m_test测试图像集
- 图像维度为(num_px,num_px,3),其中3表示3个通道(RGB)。因此,每个图像都是正方形(高度= num_px)和(宽度= num_px)。
首先通过运行以下代码来加载数据。
note:我们在图像数据集(训练和测试)的末尾添加了"_orig",以便对其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后,我们将得到train_set_x和test_set_x(标签train_set_y和test_set_y不需要任何预处理)。
train_set_x_orig, train_set_y, test_set_x_orig, test_set_y, classes = load_dataset()
② 解释一下上面的load_dataset() 返回的值的含义:
- train_set_x_orig :保存的是训练集里面的图像数据(本训练集有209张64x64的图像)。
- train_set_y_orig :保存的是训练集的图像对应的分类值(【0 | 1】,0表示不是猫,1表示是猫)。
- test_set_x_orig :保存的是测试集里面的图像数据(本测试集有50张64x64的图像)。
- test_set_y_orig : 保存的是测试集的图像对应的分类值(【0 | 1】,0表示不是猫,1表示是猫)。
- classes : 保存的是以bytes类型保存的两个字符串数据,数据为:[b’non-cat’ b’cat’]。
3. 查看图片数据
① train_set_x_orig和test_set_x_orig的每一行都是代表图像的数组。 你可以通过运行以下代码来可视化示例。 还可以随意更改index值并重新运行以查看其他图像。
用到的np函数
np.squeeze的目的是压缩维度
用法:np.squeeze(a, axis=None):
参数:
- a:输入数组。
- axis:可选参数,指定要移除的维度。
- 如果为 None,则移除所有大小为 1 的维度;
- 如果指定某个维度,只有当该维度的大小为 1 时才会被移除。
- 返回值:
- 返回一个移除了指定大小为 1 的维度的新数组。
# Example of a picture
# 打印出当前的训练标签值
# 使用np.squeeze的目的是压缩维度,【未压缩】train_set_y[:,index]的值为[1] , 【压缩后】np.squeeze(train_set_y[:,index])的值为1
# print("【使用np.squeeze:" + str(np.squeeze(train_set_y[:,index])) + ",不使用np.squeeze: " + str(train_set_y[:,index]) + "】")
# 只有压缩后的值才能进行解码操作
index = 200 #改变索引值,可以查看相关的数据,最大索引为208
plt.imshow(train_set_x_orig[index]) #显示当前索引的图片
print ("y = " + str(train_set_y[:, index]) + ", it's a '" + classes[np.squeeze(train_set_y[:, index])].decode("utf-8") + "' picture.")
y = [1], it's a 'cat' picture.
4. 查看向量尺寸
① 深度学习中的许多报错都来自于矩阵/向量尺寸不匹配。 如果你可以保持矩阵/向量的尺寸不变,那么将消除大多错误。
练习: 查找以下各项的值:
- m_train(训练集示例数量)
- m_test(测试集示例数量)
- num_px(=训练图像的高度=训练图像的宽度)
注意:"train_set_x_orig" 是一个维度为(m_train,num_px,num_py,3)的numpy数组。
- 例如,你可以通过编写“ train_set_x_orig.shape [0]”来访问“ m_train”(图片数量)。
- 可以通过编写“ train_set_x_orig.shape [1]”来访问“ num_px”(图片宽度)。
- 可以通过编写“ train_set_x_orig.shape [2]”来访问“ num_py”(图片高度)。
numpy中的shape用法
shape 是 NumPy 数组的一个属性,用于返回数组的维度信息。它返回一个元组,表示数组在每个维度上的大小。
例如:
- 如果数组是一维的,shape 返回一个包含单个元素的元组
- 如 (n,),表示数组有 n 个元素。
- 如果数组是二维的,shape 返回一个包含两个元素的元组
- 如 (rows, cols),表示数组有 rows 行和 cols 列。
- 如果数组是多维的,shape 返回一个包含多个元素的元组
- 如 (dim1, dim2, ..., dimN),表示数组在每个维度上的大小。
m_train = train_set_x_orig.shape[0] # 训练集里图片的数量。
m_test = test_set_x_orig.shape[0] # 测试集里图片的数量。
num_px = train_set_x_orig.shape[1] # 训练集里图片的宽度
num_py = train_set_x_orig.shape[2] # 训练集里图片的宽度
# #看一看 加载的东西的具体情况
print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m_train = " + str(m_train))
print ("Number of testing examples: m_test = " + str(m_test))
print ("Height of each image: num_px = " + str(num_px))
print ("Each image is of size: (" + str(num_px) + ", " + str(num_py) + ", 3)")
print ("train_set_x shape: " + str(train_set_x_orig.shape))
# test_set_y_orig 为局部变量,返回赋给 train_set_y 了
print ("train_set_y shape: " + str(train_set_y.shape))
print ("test_set_x shape: " + str(test_set_x_orig.shape))
print ("test_set_y shape: " + str(test_set_y.shape))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m_train = 209
Number of testing examples: m_test = 50
Height of each image: num_px = 64
Each image is of size: (64, 64, 3)
train_set_x shape: (209, 64, 64, 3)
train_set_y shape: (1, 209)
test_set_x shape: (50, 64, 64, 3)
test_set_y shape: (1, 50)
5. 重塑维度
① 为了方便起见,你现在应该以维度(num_px * num_px * 3, 1)的numpy数组重塑维度(num_px,num_px,3)的图像。
② 此后,我们的训练(和测试)数据集是一个numpy数组,其中每列代表一个展平的图像。 应该有m_train(和m_test)列。
练习: 重塑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以便将大小(num_px,num_px,3)的图像展平为单个形状的向量(num_px * num_px * 3, 1)。
③ 当你想将维度为(a,b,c,d)的矩阵X展平为形状为(b * c * d, a)的矩阵X_flatten时的一个技巧是:X_flatten = X.reshape(X.shape [0],-1).T # 其中X.T是X的转置矩阵
numpy中的reshape
X.reshape(X.shape[0], -1).T:
reshape 是 NumPy 中的一个方法,用于将数组重塑为新的形状,但不会改变数组中的数据。
- X.shape[0] 指定了重塑后数组的第一个维度大小。
- -1 是一个特殊的参数,表示让 NumPy 自动计算该维度的大小,以确保数组的总元素数量保持不变。
- .T 是 NumPy 中的转置操作,用于将数组的行和列互换。
- 对于二维数组,X.T 会将数组的行和列互换。
# X_flatten = X.reshape(X.shape [0],-1).T #X.T是X的转置
# 将训练集的维度降低并转置。
train_set_x_flatten = train_set_x_orig.reshape(train_set_x_orig.shape[0], -1).T
# 将测试集的维度降低并转置。
test_set_x_flatten = test_set_x_orig.reshape(test_set_x_orig.shape[0], -1).T
① 这一段意思是指把数组变为209行的矩阵(因为训练集里有209张图片),但是我懒得算列有多少,于是我就用-1告诉程序你帮我算,最后程序算出来时12288列。
② 我再最后用一个T表示转置,这就变成了12288行,209列。
③ 测试集亦如此。
# 看看降维之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print ("训练集降维最后的维度: " + str(train_set_x_flatten.shape))
print ("训练集_标签的维数: " + str(train_set_y.shape))
print ("测试集降维之后的维度: " + str(test_set_x_flatten.shape))
print ("测试集_标签的维数: " + str(test_set_y.shape))
训练集降维最后的维度: (12288, 209)
训练集_标签的维数: (1, 209)
测试集降维之后的维度: (12288, 50)
测试集_标签的维数: (1, 50)
6.标准化数据集
① 为了表示彩色图像,必须为每个像素指定红色,绿色和蓝色通道(RGB),因此像素值实际上是从0到255范围内的三个数字的向量。
② 机器学习中一个常见的预处理步骤是对数据集进行居中和标准化,这意味着可以减去每个示例中整个numpy数组的平均值,然后将每个示例除以整个numpy数组的标准偏差。
③ 但对于图片数据集,它更简单,更方便,几乎可以将数据集的每一行除以255(像素通道的最大值),因为在RGB中不存在比255大的数据,所以我们可以放心的除以255,让标准化的数据位于[0,1]之间。
④ 现在标准化我们的数据集:
train_set_x = train_set_x_flatten/255
test_set_x = test_set_x_flatten/255
7. 预处理数据集
① 预处理数据集的常见步骤是:
- 找出数据的尺寸和维度(m_train,m_test,num_px等)
- 重塑数据集,以使每个示例都是大小为(num_px * num_px * 3,1)的向量
- “标准化”数据
8. 建立神经网络
8.1 建立神经网络数学模型
① 现在总算是把我们加载的数据弄完了,我们现在开始构建神经网络。
② 对于 \(x^{(i)}\)
\(z^{(i)} = w^T x^{(i)} + b \tag{1}\)
\(\hat{y}^{(i)} = a^{(i)} = sigmoid(z^{(i)})\tag{2}\)
\(\mathcal{L}(a^{(i)}, y^{(i)}) = - y^{(i)} \log(a^{(i)}) - (1-y^{(i)} ) \log(1-a^{(i)})\tag{3}\)
③ 然后通过对所有训练样例求和来计算成本:
\(J = \frac{1}{m} \sum_{i=1}^m \mathcal{L}(a^{(i)}, y^{(i)})\tag{4}\)
8.2 建立神经网络主要步骤
① 建立神经网络的主要步骤是:
- 定义模型结构(例如输入特征的数量)
- 初始化模型的参数
- 循环:
- 3.1 计算当前损失(正向传播)
- 3.2 计算当前梯度(反向传播)
- 3.3 更新参数(梯度下降)
8.3 建立神经网络各个部分
8.3.1 建立sigmoid()函数
① 计算\(sigmoid( w^T x + b) = \frac{1}{1 + e^{-(w^T x + b)}}\)去预测,需要使用np.exp()。
numpy中的exp函数
np.exp(x):得到 \(e^{x}\)的值
def sigmoid(z):
"""
参数:
z - 任何大小的标量或numpy数组。
返回:
s - sigmoid(z)
"""
s = 1 / (1 + np.exp(-z))
return s
② 测试一下sigmoid(),检查一下是否符合我们所需要的条件。
# 测试一下 sigmoid 函数
print("====================测试sigmoid====================")
print ("sigmoid(0) = " + str(sigmoid(0)))
print ("sigmoid(9.2) = " + str(sigmoid(9.2)))
print ("sigmoid([0, 2]) = " + str(sigmoid(np.array([0,2]))))
====================测试sigmoid====================
sigmoid(0) = 0.5
sigmoid(9.2) = 0.9998989708060922
sigmoid([0, 2]) = [0.5 0.88079708]
8.3.2 建立initialize()函数
练习:在下面的单元格中实现参数初始化。
- 你必须将w初始化为零的向量。
- 如果你不知道要使用什么numpy函数,请在Numpy库的文档中查找np.zeros()。
numpy中的zeros函数和assert函数
1.np.zeros :是 NumPy 库中用于创建全零数组的函数。它非常常用,尤其是在初始化数组或矩阵时。以下是 np.zeros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用法:
numpy.zeros(shape, dtype=float, order='C')
参数:
- shape:数组的形状,可以是一个整数(表示一维数组的长度)或一个元组(表示多维数组的形状)。
- dtype:可选参数,指定数组的数据类型,默认为 float。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 int, float, complex 等。
- order:可选参数,指定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顺序。
- 'C' 表示 C 风格的行优先顺序(默认值)
- 'F' 表示 Fortran 风格的列优先顺序。
- 返回值:返回一个指定形状和数据类型的全零数组。
2.assert 语句:是 Python 中的一个内置语句,用于调试目的。
它的基本语法是:
assert condition, message
- condition 是一个布尔表达式,如果为 True,程序继续执行;如果为 False,程序抛出 AssertionError。
- message 是可选的,用于在断言失败时提供额外的错误信息。
3.isinstance(object, classinfo):是 Python 中的一个内置函数,用于检查对象是否是某个类或元组中类的实例。
它的语法是:
isinstance(object, classinfo)
- object 是要检查的对象。
- classinfo 是一个类或类的元组。
- 如果 object 是 classinfo 中任何一个类的实例,isinstance 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def initialize_with_zeros(dim):
"""
此函数为w创建一个维度为(dim,1)的0向量,并将b初始化为0。
参数:
dim - 我们想要的w矢量的大小(或者这种情况下的参数数量)
返回:
w - 维度为(dim,1)的初始化向量。
b - 初始化的标量(对应于偏差)
"""
w = np.zeros((dim, 1)) # 初始化一个形状为 (dim,1) 的权重矩阵
b = 0
#使用断言来确保我要的数据是正确的
# w 的维度是 (dim,1)
assert(w.shape == (dim, 1)) #检查变量 w 的形状是否符合预期
# b 的类型是 float 或者是 int
assert(isinstance(b, float) or isinstance(b, int))
return w, b
dim = 2
w, b = initialize_with_zeros(dim)
print ("w = " + str(w))
print ("b = " + str(b))
w = [[0.]
[0.]]
b = 0
8.3.3 建立propagate()函数
① 初始化参数的函数已经构建好了,现在就可以执行“前向”和“后向”传播来学习参数。
② 我们现在要实现函数propagate()来计算损失函数及其梯度。
③ 正向传播:
- 获得X
- 计算\(A = \sigma(w^T X + b) = (a^{(0)}, a^{(1)}, ..., a^{(m-1)}, a^{(m)})\)
- 计算损失函数:\(J = -\frac{1}{m}\sum_{i=1}^{m}y^{(i)}\log(a^{(i)})+(1-y^{(i)})\log(1-a^{(i)})\)
④ 计算梯度,你将要使用到以下两个公式:
- \(\frac{\partial J}{\partial w} = \frac{1}{m}X(A-Y)^T\tag{5}\)
- \(\frac{\partial J}{\partial b} = \frac{1}{m} \sum_{i=1}^m (a^{(i)}-y^{(i)})\tag{6}\)
numpy中的dot函数、log函数、sum函数
1.np.dot 是 NumPy 库中用于计算两个数组的点积(或矩阵乘法)的函数。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线性代数、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中。
以下是 np.dot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numpy.dot(a, b, out=None)
参数:
- a:第一个输入数组。
- b:第二个输入数组。
- out: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存储位置。如果省略,则返回一个新的数组。
返回值:
- 返回两个输入数组的点积结果。返回值的形状取决于输入数组的形状。
点积的定义
- 对于一维数组,np.dot 计算的是两个数组的内积(标量积)。
- 对于二维数组,np.dot 计算的是两个矩阵的乘积。
- 对于多维数组,np.dot 计算的是最后一个维度的内积。
2.np.log: 是 NumPy 库中用于计算自然对数的函数。它计算的是以 e 为底的对数(即自然对数)。
以下是 np.log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numpy.log(x, out=None, where=True, dtype=None)
参数:
- x:输入数组或标量。np.log 会计算 x 中每个元素的自然对数。
- out: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存储位置。如果省略,则返回一个新的数组。
- where:可选参数,布尔数组,指定哪些位置需要计算。默认值为 True,表示计算所有位置。
- dtype: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数据类型。
返回值:
- 返回一个数组或标量,包含输入数组中每个元素的自然对数。
3.np.sum: 是 NumPy 库中用于计算数组元素总和的函数。它非常强大且灵活,可以对整个数组、指定轴或特定区域进行求和操作。
以下是 np.sum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numpy.sum(a, axis=None, dtype=None, out=None, keepdims=<no value>, initial=<no value>, where=<no value>)
参数:
- a:输入数组。
- axis:可选参数,指定沿着哪个轴进行求和。如果不指定(axis=None),则对整个数组进行求和。
- dtype: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据类型。如果省略,NumPy 会根据输入数组的类型自动选择。
- out: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存储位置。如果省略,则返回一个新的数组。
- keepdims:可选参数,布尔值。如果设置为 True,则保持输出数组的维度与输入数组一致(但求和的轴会被压缩为大小为 1 的维度)。
- initial:可选参数,指定求和的初始值。默认值为 0。
- where:可选参数,布尔数组,指定哪些位置的元素参与求和。默认值为 True,表示所有元素都参与求和。
返回值:
- 返回一个数组或标量,包含输入数组中指定区域的元素总和。
def propagate(w, b, X, Y):
"""
实现前向和后向传播的传播函数,计算成本函数及其梯度。
参数:
w - 权重,大小不等的数组(num_px * num_px * 3,1)
b - 偏差,一个标量
X - 矩阵类型为(num_px * num_px * 3,训练数量)
Y - 真正的“标签”矢量(如果非猫则为0,如果是猫则为1),矩阵维度为(1,训练数据数量)
返回:
cost- 逻辑回归的负对数似然成本
dw - 相对于w的损失梯度,因此与w相同的形状
db - 相对于b的损失梯度,因此与b的形状相同
"""
m = X.shape[1]
# 正向传播
# 计算激活函数
A = sigmoid(np.dot(w.T, X) + b)
# 计算成本
cost = -1 / m * np.sum(Y * np.log(A) + (1 - Y) * np.log(1 - A)) # 计算 cost
# 反向传播
dw = 1 / m * np.dot(X, (A - Y).T)
db = 1 / m * np.sum(A - Y)
#使用断言确保我的数据是正确的
assert(dw.shape == w.shape)
assert(db.dtype == float)
cost = np.squeeze(cost)
assert(cost.shape == ())
# 创建一个字典,把 dw 和 db 保存起来。
grads = {"dw": dw,
"db": db}
return grads, cost
# 测试一下 propagate 函数
print("====================测试propagate====================")
w, b, X, Y = np.array([[1],[2]]), 2, np.array([[1,2],[3,4]]), np.array([[1,0]])
grads, cost = propagate(w, b, X, Y)
print('w的维度:',w)
print ("dw = " + str(grads["dw"]))
print ("db = " + str(grads["db"]))
print ("cost = " + str(cost))
====================测试propagate====================
w的维度: [[1]
[2]]
dw = [[0.99993216]
[1.99980262]]
db = 0.49993523062470574
cost = 6.000064773192205
8.3.4 建立optimize()函数
① 现在,我要使用渐变下降更新参数。
② 目标是通过最小化成本函数\(J\)来学习\(w\)和\(b\)。
③ 对于参数\(\theta\),更新规则是$ \theta = \theta - \alpha \text{ } d\theta\(,其中\)\alpha$是学习率。
def optimize(w, b, X, Y, num_iterations, learning_rate, print_cost = False):
"""
此函数通过运行梯度下降算法来优化w和b
参数:
w - 权重,大小不等的数组(num_px * num_px * 3,1)
b - 偏差,一个标量
X - 维度为(num_px * num_px * 3,训练数据的数量)的数组。
Y - 真正的“标签”矢量(如果非猫则为0,如果是猫则为1),矩阵维度为(1,训练数据的数量)
num_iterations - 优化循环的迭代次数
learning_rate - 梯度下降更新规则的学习率
print_cost - 每100步打印一次损失值
返回:
params - 包含权重w和偏差b的字典
grads - 包含权重和偏差相对于成本函数的梯度的字典
成本 - 优化期间计算的所有成本列表,将用于绘制学习曲线。
提示:
我们需要写下两个步骤并遍历它们:
1)计算当前参数的成本和梯度,使用propagate()。
2)使用w和b的梯度下降法则更新参数。
"""
costs = []
for i in range(num_iterations):
grads, cost = propagate(w, b, X, Y) #使用上面的propagate()函数
dw = grads["dw"]
db = grads["db"]
w = w - learning_rate * dw
b = b - learning_rate * db
# 记录成本
if i % 100 == 0:
costs.append(cost)
# 每 100 次训练 打印成本
if print_cost and i % 100 == 0:
print ("Cost after iteration %i: %f" %(i, cost))
params = {"w": w,
"b": b}
grads = {"dw": dw,
"db": db}
return params, grads, costs
#测试一下 optimize 函数
print("====================测试optimize====================")
params, grads, costs = optimize(w, b, X, Y, num_iterations= 100, learning_rate = 0.009, print_cost = False)
print ("w = " + str(params["w"]))
print ("b = " + str(params["b"]))
print ("dw = " + str(grads["dw"]))
print ("db = " + str(grads["db"]))
print(costs)
====================测试optimize====================
w = [[0.1124579 ]
[0.23106775]]
b = 1.5593049248448891
dw = [[0.90158428]
[1.76250842]]
db = 0.4304620716786828
[np.float64(6.000064773192205)]
8.3.5 建立predict()函数
① optimize函数会输出已学习的w和b的值,我们可以使用w和b来预测数据集X的标签。
② 现在我们要实现预测函数predict()。计算预测有两个步骤:
- 计算\(\hat{Y} = A = \sigma(w^T X + b)\)
- 将a的项转换为0(如果激活<= 0.5)或1(如果激活> 0.5),并将预测结果存储在向量“ Y_prediction”中。
def predict(w, b, X):
"""
使用学习逻辑回归参数 logistic(w,b) 预测标签是0还是1,
参数:
w - 权重,大小不等的数组(num_px * num_px * 3,1)
b - 偏差,一个标量
X - 维度为(num_px * num_px * 3,训练数据的数量)的数据
返回:
Y_prediction - 包含X中所有图片的所有预测【0 | 1】的一个numpy数组(向量)
"""
# 图片的数量
m = X.shape[1]
Y_prediction = np.zeros((1,m))
w = w.reshape(X.shape[0], 1)
# 预测猫在图片中出现的概率
A = sigmoid(np.dot(w.T, X) + b)
for i in range(A.shape[1]):
# 将概率 a[0,i] 转换为实际预测 p[0,i]
if A[0, i] <= 0.5:
Y_prediction[0, i] = 0
else:
Y_prediction[0, i] = 1
# 使用断言
assert(Y_prediction.shape == (1,m))
return Y_prediction
# 测试一下 predict 函数
print("====================测试predict====================")
w, b, X, Y = np.array([[1], [2]]), 2, np.array([[1,2], [3,4]]), np.array([[1, 0]])
print("predictions = " + str(predict(w, b, X)))
====================测试predict====================
predictions = [[1. 1.]]
9. 功能合并模型中
9.1 搭建模型
① 就目前而言,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完了,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函数统统整合到一个model()函数中,届时只需要调用一个model()就基本上完成所有的事了。
② 将所有构件(在上一部分中实现的功能)以正确的顺序放在一起,从而得到整体的模型结构。
numpy中的mean函数和abs函数
1.np.mean: 是 NumPy 库中用于计算数组元素平均值的函数。它非常强大且灵活,可以对整个数组、指定轴或特定区域进行平均值计算。
以下是 np.mean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numpy.mean(a, axis=None, dtype=None, out=None, keepdims=<no value>)
参数:
- a:输入数组。
- axis:可选参数,指定沿着哪个轴进行平均值计算。如果不指定(axis=None),则对整个数组进行平均值计算。
- dtype: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据类型。如果省略,NumPy 会根据输入数组的类型自动选择。
- out: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存储位置。如果省略,则返回一个新的数组。
- keepdims:可选参数,布尔值。如果设置为 True,则保持输出数组的维度与输入数组一致(但求和的轴会被压缩为大小为 1 的维度)。
返回值:
- 返回一个数组或标量,包含输入数组中指定区域的元素平均值。
2.np.abs: 是 NumPy 库中用于计算数组元素绝对值的函数。它非常简单且高效,可以对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逐个计算其绝对值。
以下是 np.abs 的详细用法和一些示例。
numpy.abs(x, out=None, where=True, dtype=None)
参数:
- x:输入数组或标量。np.abs 会计算 x 中每个元素的绝对值。
- out: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存储位置。如果省略,则返回一个新的数组。
- where:可选参数,布尔数组,指定哪些位置的元素需要计算绝对值。默认值为 True,表示计算所有位置。
- dtype:可选参数,指定输出数组的数据类型。如果省略,NumPy 会根据输入数组的类型自动选择。
返回值:
- 返回一个数组或标量,包含输入数组中每个元素的绝对值。
def model(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num_iterations = 2000, learning_rate = 0.5, print_cost = False):
"""
通过调用之前实现的函数来构建逻辑回归模型
参数:
X_train - numpy的数组,维度为(num_px * num_px * 3,m_train)的训练集
Y_train - numpy的数组,维度为(1,m_train)(矢量)的训练标签集
X_test - numpy的数组,维度为(num_px * num_px * 3,m_test)的测试集
Y_test - numpy的数组,维度为(1,m_test)的(向量)的测试标签集
num_iterations - 表示用于优化参数的迭代次数的超参数
learning_rate - 表示optimize()更新规则中使用的学习速率的超参数
print_cost - 设置为true以每100次迭代打印成本
返回:
d - 包含有关模型信息的字典。
"""
# 初始化全零参数
w, b = initialize_with_zeros(X_train.shape[0])
# 梯度下降
parameters, grads, costs = optimize(w, b, X_train, Y_train, num_iterations, learning_rate, print_cost)
# 从“parameters”字典中检索参数w和b
w = parameters["w"]
b = parameters["b"]
# 预测测试/训练集的例子
Y_prediction_test = predict(w, b, X_test)
Y_prediction_train = predict(w, b, X_train)
# 打印训练后的准确性
print("train accuracy: {} %".format(100 - np.mean(np.abs(Y_prediction_train - Y_train)) * 100))
print("test accuracy: {} %".format(100 - np.mean(np.abs(Y_prediction_test - Y_test)) * 100))
d = {"costs": costs,
"Y_prediction_test": Y_prediction_test,
"Y_prediction_train" : Y_prediction_train,
"w" : w,
"b" : b,
"learning_rate" : learning_rate,
"num_iterations": num_iterations}
return d
9.2 训练模型
① 把整个model构建好之后我们这就算是正式的实际测试了,我们这就来实际跑一下。
print("====================测试model====================")
# 这里加载的是真实的数据
d = model(train_set_x, train_set_y, test_set_x, test_set_y, num_iterations = 2000, learning_rate = 0.005, print_cost = True)
====================测试model====================
Cost after iteration 0: 0.693147
Cost after iteration 100: 0.584508
Cost after iteration 200: 0.466949
Cost after iteration 300: 0.376007
Cost after iteration 400: 0.331463
Cost after iteration 500: 0.303273
Cost after iteration 600: 0.279880
Cost after iteration 700: 0.260042
Cost after iteration 800: 0.242941
Cost after iteration 900: 0.228004
Cost after iteration 1000: 0.214820
Cost after iteration 1100: 0.203078
Cost after iteration 1200: 0.192544
Cost after iteration 1300: 0.183033
Cost after iteration 1400: 0.174399
Cost after iteration 1500: 0.166521
Cost after iteration 1600: 0.159305
Cost after iteration 1700: 0.152667
Cost after iteration 1800: 0.146542
Cost after iteration 1900: 0.140872
train accuracy: 99.04306220095694 %
test accuracy: 70.0 %
② 训练准确性接近100%。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
③ 测试误差为70%。考虑到我们使用的数据集很小,并且逻辑回归是线性分类器,对于这个简单的模型来说,这实际上还不错。下周你将建立一个更好的分类器!
④ 我们更改一下学习率和迭代次数,有可能会发现训练集的准确性可能会提高,但是测试集准确性会下降,这是由于过拟合造成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担心,我们以后会使用更好的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9.3 预测模型
① 使用下面的代码(并更改index变量),你可以查看测试集图片上的预测。
index = 49
plt.imshow(test_set_x[:,index].reshape((num_px, num_px, 3)))
print ("y = " + str(test_set_y[0,index]) + ", you predicted that it is a \"" + classes[int(d["Y_prediction_test"][0,index])].decode("utf-8") + "\" picture.")
y = 0, you predicted that it is a "non-cat" picture.
9.4 绘制损失
①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程序算是完成了,但是,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一点东西,比如画点图什么的。
② 跑一波出来的效果图是这样的,可以看到损失下降,它显示参数正在被学习。
costs = np.squeeze(d['costs'])
plt.plot(costs)
plt.ylabel('cost')
plt.xlabel('iterations (per hundreds)')
plt.title("Learning rate =" + str(d["learning_rate"]))
plt.show()
9.5 迭代次数的选择
① 尝试增加上面单元格中的迭代次数,然后重新运行这些单元格。你可能会看到训练集准确性提高了,但是测试集准确性却降低了。这称为过度拟合。
② 我们以后会使用更好的算法来解决过拟合问题的。
9.6 学习率的选择
① 让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并研究学习率的可能选择。
② 为了让渐变下降起作用,我们必须明智地选择学习速率。
③ 学习率 \(\alpha\) 决定了我们更新参数的速度。
- 如果学习率过高,我们可能会“超过”最优值。
- 如果它太小,我们将需要太多迭代才能收敛到最佳值。
④ 这就是为什么使用良好调整的学习率至关重要的原因。
⑤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们模型的学习曲线和几种学习速率的选择。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于我们初始化的learning_rates变量包含的三个值,并看一下会发生什么。
⑥ 解释:
- 不同的学习率会带来不同的损失,因此会有不同的预测结果。
- 如果学习率太大(0.01),则成本可能会上下波动。 它甚至可能会发散(尽管在此示例中,使用0.01最终仍会以较高的损失值获得收益)。
- 较低的损失并不意味着模型效果很好。当训练精度比测试精度高很多时,就会发生过拟合情况。
- 在深度学习中,我们通常建议你:
- 选择好能最小化损失函数的学习率。
- 如果模型过度拟合,请使用其他方法来减少过度拟合。 (我们将在后面的教程中讨论。)
learning_rates = [0.01, 0.001, 0.0001]
models = {}
for i in learning_rates:
print ("learning rate is: " + str(i))
models[str(i)] = model(train_set_x, train_set_y, test_set_x, test_set_y, num_iterations = 1500, learning_rate = i, print_cost = False)
print ('\n' + "-------------------------------------------------------" + '\n')
for i in learning_rates:
plt.plot(np.squeeze(models[str(i)]["costs"]), label= str(models[str(i)]["learning_rate"]))
plt.ylabel('cost')
plt.xlabel('iterations')
legend = plt.legend(loc='upper center', shadow=True)
frame = legend.get_frame()
frame.set_facecolor('0.90')
plt.show()
learning rate is: 0.01
train accuracy: 99.52153110047847 %
test accuracy: 68.0 %
-------------------------------------------------------
learning rate is: 0.001
train accuracy: 88.99521531100478 %
test accuracy: 64.0 %
-------------------------------------------------------
learning rate is: 0.0001
train accuracy: 68.42105263157895 %
test accuracy: 36.0 %
-------------------------------------------------------
第2周_作业题_神经网络思想实现Logistic回归的更多相关文章
- 2017-2018-2 20172310『Java程序设计』课程 结对编程练习_四则运算_第二周
2017-2018-2 20172310『Java程序设计』课程 结对编程练习_四则运算_第二周 博客要求 组内同学需各自发表博客 博客中需包含以下内容: 相关过程截图 关键代码解释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 ...
- Deep Learning.ai学习笔记_第二门课_改善深层神经网络:超参数调试、正则化以及优化
目录 第一周(深度学习的实践层面) 第二周(优化算法) 第三周(超参数调试.Batch正则化和程序框架) 目标: 如何有效运作神经网络,内容涉及超参数调优,如何构建数据,以及如何确保优化算法快速运行, ...
- 宏定义中的##操作符和... and _ _VA_ARGS_ _
1.Preprocessor Glue: The ## Operator 预处理连接符:##操作符 Like the # operator, the ## operator can be used i ...
- python datetime模块strptime/strptime format常见格式命令_施罗德_新浪博客
python datetime模块strptime/strptime format常见格式命令_施罗德_新浪博客 python datetime模块strptime/strptime form ...
- js分析 天_眼_查 字体文件
0. 参考 js分析 猫_眼_电_影 字体文件 @font-face 1. 分析 1.1 定位目标元素 1.2 查看网页源代码 1.3 requests 请求提取得到大量错误信息 对比猫_眼_电_影抓 ...
-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_其三_多机分布式
本节中的代码大量使用『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_其一_逻辑梳理中介绍的概念,是成熟的多机分布式训练样例 一.基本概念 Cluster.Job.task概念:三者可以简单的看成是层次关系,tas ...
- 字符串化#、拼接字符##和可变参数宏(...和_ _VA_ARGS_ _)
宏定义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是一个连接符号,用于把参数连在一起 #是“字符串化”的意思.出现在宏定义中的#是把跟在后面的参数转换成一个字符串#define paster( n ) printf( &q ...
- c语言中的# ## 可变参数宏 ...和_ _VA_ARGS_ _
1.#假如希望在字符串中包含宏参数,ANSI C允许这样作,在类函数宏的替换部分,#符号用作一个预处理运算符,它可以把语言符号转化程字符串.例如,如果x是一个宏参量,那么#x可以把参数名转化成相应的字 ...
- Oracle学习总结_day03_day04_条件查询_排序_函数_子查询
本文为博主辛苦总结,希望自己以后返回来看的时候理解更深刻,也希望可以起到帮助初学者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 出自 : luogg的博客园 谢谢配合! day03_条件查询_排序_函数 清空回收站: PUR ...
- C Primer Plus_第6章_循环_编程练习
1.题略 #include int main(void) { int i; char ch[26]; for (i = 97; i <= (97+25); i++) { ch[i-97] = i ...
随机推荐
- 14 个 Linux 下 CPU 监控工具
01. top top是最常用的查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的工具,包括CPU.内存等等资源. 这里主要关注CPU资源. 1.1 /proc/loadavg load average取自/proc/loada ...
- 一文搞懂MCP协议与Function Call的区别
一.前言 大家好,我是六哥! 今天咱们聊聊编程里两个听起来有点复杂的概念--MCP协议和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其实用大白话来讲,它们就是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就 ...
- 大型通用电子制造执行系统(MES)
简介: 系统参考西门子MOM智能制造Opcenter工业软件制造执行系统Camstar电子套件人机料法环数据建模业务对象和车间生产执行事务逻辑,采用面向对象分层设计与C#编程开发:包含电子制造企业 ...
- javascript 判断浏览器
navigator.userAgent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navigator.userAgent只读属性来获取浏览器的一些信息,算是原生方法吧. jquery -jquery1.9 版本可以通过$.br ...
- Web前端入门第 25 问:CSS 中 11 种颜色写法
曾经,CSS 颜色的写法很专一,就只有十六进制写法(#ff0000)和关键字写法(red). 现在,它变了,变得花样多了,各种招式眼花缭乱. 以红色(red)为例: 1. 颜色关键字 直接使用预定义的 ...
- Codeforces Round 971 (Div. 4)
C. The Legend of Freya the Frog 因为是从x开始跳,贪心的取肯定是直接用max(a,b)/d向上取整然后再乘2,但是要注意,如果再x到达之前,y已经是到达了,也就是某次以 ...
- 如何开发 MCP 服务?保姆级教程!
最近这段时间有个 AI 相关的概念特别火,叫 MCP,全称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这是由 Anthropic 推出的一项开放标准,目标是为大型语言模型和 AI ...
- Greenplum数据库索引解析
以下是对greenplum数据库使用总结. 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_test_tb_state_az ON test_tb(name_en) WHERE name_en = 'AZ'; ...
- ocr识别遇到的小问题-图片的EXIF 元数据
背景 之前在公司通过paddleocr写了个接口,传入图片的base64编码返回识别出的文字信息.但是图片为横向时,文字行会乱序,所以准备新加一个功能通过paddleclas推理图片文字的倾斜角度 ...
- 使用Python可视化磁场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我们可以利用 Python 这一强大的工具,将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今天,我们将以"磁场可视化"为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