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经补充和完善,已修订整理成书《Java编程的逻辑》,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于2018年1月上市热销,读者好评如潮!各大网店和书店有售,欢迎购买,京东自营链接http://item.jd.com/12299018.html


上节介绍了堆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本节我们来探讨堆在Java中的具体实现类 - PriorityQueue。

我们先从基本概念谈起,然后介绍其用法,接着分析实现代码,最后总结分析其特点。

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PriorityQueue是优先级队列,它首先实现了队列接口(Queue),与LinkedList类似,它的队列长度也没有限制,与一般队列的区别是,它有优先级的概念,每个元素都有优先级,队头的元素永远都是优先级最高的。

PriorityQueue内部是用堆实现的,内部元素不是完全有序的,不过,逐个出队会得到有序的输出。

虽然名字叫优先级队列,但也可以将PriorityQueue看做是一种比较通用的实现了堆的性质的数据结构,可以用PriorityQueue来解决适合用堆解决的问题,下一节我们会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基本用法

Queue接口

PriorityQueue实现了Queue接口,我们在LinkedList一节介绍过Queue,为便于阅读,这里重复下其定义:

public interface Queue<E> extends Collection<E> {
boolean add(E e);
boolean offer(E e);
E remove();
E poll();
E element();
E peek();
}

Queue扩展了Collection,主要操作有三个:

  • 在尾部添加元素 (add, offer)
  • 查看头部元素 (element, peek),返回头部元素,但不改变队列
  • 删除头部元素 (remove, poll),返回头部元素,并且从队列中删除

构造方法

PriorityQueue有多个构造方法,如下所示:

public PriorityQueue()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initialCapacity)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initialCapacity, 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public PriorityQueue(Collection<? extends E> c)
public PriorityQueue(PriorityQueue<? extends E> c)
public PriorityQueue(SortedSet<? extends E> c)

PriorityQueue是用堆实现的,堆物理上就是数组,与ArrayList类似,PriorityQueue同样使用动态数组,根据元素个数动态扩展,initialCapacity表示初始的数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传入。对于默认构造方法,initialCapacity使用默认值11。对于最后三个构造方法,它们接受一个已有的Collection,数组大小等于参数容器中的元素个数。

TreeMap/TreeSet类似,为了保持一定顺序,PriorityQueue要求,要么元素实现Comparable接口,要么传递一个比较器Comparator:

  • 对于前两个构造方法和接受Collection参数的构造方法,要求元素实现Comparable接口。
  • 第三个构造方法明确传递了Comparator。
  • 对于最后两个构造方法,参数容器有comparator()方法,PriorityQueue使用和它们一样的,如果返回的comparator为null,则也要求元素实现Comparable接口。

基本例子

我们来看个基本的例子:

Queue<Integer> pq = new PriorityQueue<>();
pq.offer(10);
pq.add(22);
pq.addAll(Arrays.asList(new Integer[]{
11, 12, 34, 2, 7, 4, 15, 12, 8, 6, 19, 13 }));
while(pq.peek()!=null){
System.out.print(pq.poll() + " ");
}

代码很简单,添加元素,然后逐个从头部删除,与普通队列不同,输出是从小到大有序的:

2 4 6 7 8 10 11 12 12 13 15 19 22 34 

如果希望是从大到小呢?传递一个逆序的Comparator,将第一行代码替换为:

Queue<Integer> pq = new PriorityQueue<>(11,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输出就会变为:

34 22 19 15 13 12 12 11 10 8 7 6 4 2 

任务队列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模拟一个任务队列,定义一个内部类Task表示任务,如下所示:

static class Task {
int priority;
String name; public Task(int priority, String name) {
this.priority = priority;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Priority() {
return priority;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Task有两个实例变量,priority表示优先级,值越大优先级越高,name表示任务名称。

Task没有实现Comparable,我们定义一个单独的静态成员taskComparator表示比较器,如下所示:

private static Comparator<Task> taskComparator = new Comparator<Task>()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ask o1, Task o2) {
if(o1.getPriority()>o2.getPriority()){
return -1;
}else if(o1.getPriority()<o2.getPriority()){
return 1;
}
return 0;
}
};

下面来看任务队列的示例代码:

Queue<Task> tasks = new PriorityQueue<Task>(11, taskComparator);
tasks.offer(new Task(20, "写日记"));
tasks.offer(new Task(10, "看电视"));
tasks.offer(new Task(100, "写代码")); Task task = tasks.poll();
while(task!=null){
System.out.print("处理任务: "+task.getName()
+",优先级:"+task.getPriority()+"\n");
task = tasks.poll();
}

代码很简单,就不解释了,输出任务按优先级排列:

处理任务: 写代码,优先级:100
处理任务: 写日记,优先级:20
处理任务: 看电视,优先级:10

实现原理

理解了PriorityQueue的用法和特点,我们来看其具体实现代码,从内部组成开始。

内部组成

内部有如下成员:

private transient Object[] queue;
private int size = 0;
private final 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private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0;

queue就是实际存储元素的数组。size表示当前元素个数。comparator为比较器,可以为null。modCount记录修改次数,在介绍第一个容器类ArrayList时已介绍过。

如何实现各种操作,且保持堆的性质呢?我们来看代码,从基本构造方法开始。

基本构造方法

几个基本构造方法的代码是:

public PriorityQueue() {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ull);
}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null);
}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initialCapacity,
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1)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this.queue = new Object[initialCapacity];
this.comparator = comparator;
}

代码很简单,就是初始化了queue和comparator。

下面介绍一些操作的代码,大部分的算法和图示,我们在上节已经介绍过了。

添加元素 (入队)

代码为: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if (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modCount++;
int i = size;
if (i >= queue.length)
grow(i + 1);
size = i + 1;
if (i == 0)
queue[0] = e;
else
siftUp(i, e);
return true;
}

offer方法的基本步骤为:

  1. 首先确保数组长度是够的,如果不够,调用grow方法动态扩展。
  2. 增加长度 (size=i+1)
  3. 如果是第一次添加,直接添加到第一个位置即可 (queue[0]=e)。
  4. 否则将其放入最后一个位置,但同时向上调整,直至满足堆的性质 (siftUp)

有两步复杂一些,一步是grow,另一步是siftUp,我们来细看下。

grow方法的代码为: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int oldCapacity = queue.length;
// Double size if small; else grow by 50%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64) ?
(oldCapacity + 2) :
(oldCapacity >> 1));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queue = Arrays.copyOf(queue, newCapacity);
}

如果原长度比较小,大概就是扩展为两倍,否则就是增加50%,使用Arrays.copyOf方法拷贝数组。

siftUp的基本思路我们在上节介绍过了,其实际代码为:

private void siftUp(int k, E x) {
if (comparator != null)
siftUpUsingComparator(k, x);
else
siftUpComparable(k, x);
}

根据是否有comparator分为了两种情况,代码类似,我们只看一种:

private void siftUpUsingComparator(int k, E x) {
while (k > 0) {
int parent = (k - 1) >>> 1;
Object e = queue[parent];
if (comparator.compare(x, (E) e) >= 0)
break;
queue[k] = e;
k = parent;
}
queue[k] = x;
}

参数k表示插入位置,x表示新元素。k初始等于数组大小,即在最后一个位置插入。代码的主要部分是:往上寻找x真正应该插入的位置,这个位置用k表示。

怎么找呢?新元素(x)不断与父节点(e)比较,如果新元素(x)大于等于父节点(e),则已满足堆的性质,退出循环,k就是新元素最终的位置,否则,将父节点往下移(queue[k]=e),继续向上寻找。这与上节介绍的算法和图示是对应的。

查看头部元素

代码为:

public E peek() {
if (size == 0)
return null;
return (E) queue[0];
}

就是返回第一个元素。

删除头部元素 (出队)

代码为:

public E poll() {
if (size == 0)
return null;
int s = --size;
modCount++;
E result = (E) queue[0];
E x = (E) queue[s];
queue[s] = null;
if (s != 0)
siftDown(0, x);
return result;
}

返回结果result为第一个元素,x指向最后一个元素,将最后位置设置为null (queue[s] = null),最后调用siftDown将原来的最后元素x插入头部并调整堆,siftDown的代码为:

private void siftDown(int k, E x) {
if (comparator != null)
siftDownUsingComparator(k, x);
else
siftDownComparable(k, x);
}

同样分为两种情况,代码类似,我们只看一种:

private void siftDownComparable(int k, E x) {
Comparable<? super E> key = (Comparable<? super E>)x;
int half = size >>> 1; // loop while a non-leaf
while (k < half) {
int child = (k << 1) + 1; // assume left child is least
Object c = queue[child];
int right = child + 1;
if (right < size &&
((Comparable<? super E>) c).compareTo((E) queue[right]) > 0)
c = queue[child = right];
if (key.compareTo((E) c) <= 0)
break;
queue[k] = c;
k = child;
}
queue[k] = key;
}

k表示最终的插入位置,初始为0,x表示原来的最后元素。代码的主要部分是:向下寻找x真正应该插入的位置,这个位置用k表示。

怎么找呢?新元素key不断与较小的孩子比较,如果小于等于较小的孩子,则已满足堆的性质,退出循环,k就是最终位置,否则将较小的孩子往上移,继续向下寻找。这与上节介绍的算法和图示也是对应的。

解释下其中的一些代码:

  • k<half,表示的是,编号为k的节点有孩子节点,没有孩子,就不需要继续找了。
  • child表示较小的孩子编号,初始为左孩子,如果有右孩子(编号right)且小于左孩子则child会变为right。
  • c表示较小的孩子节点。

查找元素

代码为: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indexOf(o) != -1;
}

indexOf的代码为:

private int indexOf(Object o) {
if (o != null)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if (o.equals(queue[i]))
return i;
}
return -1;
}

代码很简单,就是数组的查找

根据值删除元素

也可以根据值删除元素,代码为: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int i = indexOf(o);
if (i == -1)
return false;
else {
removeAt(i);
return true;
}
}

先查找元素的位置i,然后调用removeAt进行删除,removeAt的代码为:

private E removeAt(int i) {
assert i >= 0 && i < size;
modCount++;
int s = --size;
if (s == i) // removed last element
queue[i] = null;
else {
E moved = (E) queue[s];
queue[s] = null;
siftDown(i, moved);
if (queue[i] == moved) {
siftUp(i, moved);
if (queue[i] != moved)
return moved;
}
}
return null;
}

如果是删除最后一个位置,直接删即可,否则移动最后一个元素到位置i并进行堆调整,调整有两种情况,如果大于孩子节点,则向下调整,否则如果小于父节点则向上调整。

代码先向下调整(siftDown(i, moved)),如果没有调整过(queue[i] == moved),可能需向上调整,调用siftUp(i, moved)。

如果向上调整过,返回值为moved,其他情况返回null,这个主要用于正确实现PriorityQueue迭代器的删除方法,迭代器的细节我们就不介绍了。

构建初始堆

如果从一个既不是PriorityQueue也不是SortedSet的容器构造堆,代码为:

private void initFromCollection(Collection<? extends E> c) {
initElementsFromCollection(c);
heapify();
}

initElementsFromCollection的主要代码为:

private void initElementsFromCollection(Collection<? extends E> c) {
Object[] a = c.toArray();
if (a.getClass() != Object[].class)
a = Arrays.copyOf(a, a.length, Object[].class);
this.queue = a;
this.size = a.length;
}

主要是初始化queue和size。

heapify的代码为:

private void heapify() {
for (int i = (size >>> 1) - 1; i >= 0; i--)
siftDown(i, (E) queue[i]);
}

与之前算法一样,heapify也在上节介绍过了,就是从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开始,自底向上合并构建堆。

如果构造方法中的参数是PriorityQueue或SortedSet,则它们的toArray方法返回的数组就是有序的,就满足堆的性质,就不需要执行heapify了。

PriorityQueue特点分析

PriorityQueue实现了Queue接口,有优先级,内部是用堆实现的,这决定了它有如下特点:

  • 实现了优先级队列,最先出队的总是优先级最高的,即排序中的第一个。
  • 优先级可以有相同的,内部元素不是完全有序的,如果遍历输出,除了第一个,其他没有特定顺序。
  • 查看头部元素的效率很高,为O(1),入队、出队效率比较高,为O(log2(N)),构建堆heapify的效率为O(N)。
  • 根据值查找和删除元素的效率比较低,为O(N)。

小结

本节介绍了Java中堆的实现类PriorityQueue,它实现了队列接口Queue,但按优先级出队,我们介绍了其用法和实现代码。

除了用作基本的优先级队列,PriorityQueue还可以作为一种比较通用的数据结构,用于解决一些其他问题,让我们在下一节继续探讨。

---------------

未完待续,查看最新文章,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马说编程”(扫描下方二维码),从入门到高级,深入浅出,老马和你一起探索Java编程及计算机技术的本质。用心原创,保留所有版权。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46) - 剖析PriorityQueue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29) - 剖析String

    上节介绍了单个字符的封装类Character,本节介绍字符串类.字符串操作大概是计算机程序中最常见的操作了,Java中表示字符串的类是String,本节就来详细介绍String. 字符串的基本使用是比 ...

  2.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48) - 剖析ArrayDeque

    前面我们介绍了队列Queue的两个实现类LinkedList和PriorityQueue,LinkedList还实现了双端队列接口Deque,Java容器类中还有一个双端队列的实现类ArrayDequ ...

  3.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30) - 剖析StringBuilder

    上节介绍了String,提到如果字符串修改操作比较频繁,应该采用StringBuilder和StringBuffer类,这两个类的方法基本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实现代码也几乎一样,唯一的不同就在于,St ...

  4.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31) - 剖析Arrays

    数组是存储多个同类型元素的基本数据结构,数组中的元素在内存连续存放,可以通过数组下标直接定位任意元素,相比我们在后续章节介绍的其他容器,效率非常高. 数组操作是计算机程序中的常见基本操作,Java中有 ...

  5.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51) - 剖析EnumSet

    上节介绍了EnumMap,本节介绍同样针对枚举类型的Set接口的实现类EnumSet.与EnumMap类似,之所以会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枚举类型的实现类,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非常高效的实现Set接口. 之前介 ...

  6.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53) - 剖析Collections - 算法

    之前几节介绍了各种具体容器类和抽象容器类,上节我们提到,Java中有一个类Collections,提供了很多针对容器接口的通用功能,这些功能都是以静态方法的方式提供的. 都有哪些功能呢?大概可以分为两 ...

  7.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38) - 剖析ArrayList

    从本节开始,我们探讨Java中的容器类,所谓容器,顾名思义就是容纳其他数据的,计算机课程中有一门课叫数据结构,可以粗略对应于Java中的容器类,我们不会介绍所有数据结构的内容,但会介绍Java中的主要 ...

  8. 计算机程序的思维逻辑 (40) - 剖析HashMap

    前面两节介绍了ArrayList和LinkedList,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查找元素的效率都比较低,都需要逐个进行比较,本节介绍HashMap,它的查找效率则要高的多,HashMap是什么?怎么用? ...

  9. Java编程的逻辑 (46) - 剖析PriorityQueue

    本系列文章经补充和完善,已修订整理成书<Java编程的逻辑>,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于2018年1月上市热销,读者好评如潮!各大网店和书店有售,欢迎购买,京东自营链接:http:/ ...

随机推荐

  1. Java多线程基础学习(一)

    1. 创建线程    1.1 通过构造函数: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或: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t ...

  2. iOS代码规范(OC和Swift)

    下面说下iOS的代码规范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还不错,可以直接用到项目中,有不同意见 可以在下面讨论下. 相信很多人工作中最烦的就是代码不规范,命名不规范,曾经见过一个VC里有3个按钮被命名为button ...

  3. ABP文档 - Mvc 控制器

    文档目录 本节内容: 简介 AbpController基类 本地化 其它 过滤 异常处理和结果包装 审计日志 验证 授权 工作单元 反伪造 模型绑定器 简介 ABP通过nuget包Abp.Web.Mv ...

  4. HTML 事件(四) 模拟事件操作

    本篇主要介绍HTML DOM中事件的模拟操作. 其他事件文章 1. HTML 事件(一) 事件的介绍 2. HTML 事件(二) 事件的注册与注销 3. HTML 事件(三) 事件流与事件委托 4.  ...

  5. lua执行字节码的过程介绍

    前面一篇文章中介绍了lua给下面代码生成最终的字节码的整个过程,这次我们来看看lua vm执行这些字节码的过程. foo = "bar" local a, b = "a& ...

  6. 关于Layer弹出框初探

    layer至今仍作为layui的代表作,她的受众广泛并非偶然,而是这五年多的坚持,不断完善和维护.不断建设和提升社区服务,使得猿们纷纷自发传播,乃至于成为今天的Layui最强劲的源动力.目前,laye ...

  7. C#+HtmlAgilityPack+XPath带你采集数据(以采集天气数据为例子)

    第一次接触HtmlAgilityPack是在5年前,一些意外,让我从技术部门临时调到销售部门,负责建立一些流程和寻找潜在客户,最后在阿里巴巴找到了很多客户信息,非常全面,刚开始是手动复制到Excel, ...

  8. ASP.NET Core框架揭秘(持续更新中…)

    之前写了一系列关于.NET Core/ASP.NET Core的文章,但是大都是针对RC版本.到了正式的RTM,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会将之前发布的文章针对正式版本的.NET Core 1.0进 ...

  9. 基于window7+caffe实现图像艺术风格转换style-transfer

    这个是在去年微博里面非常流行的,在git_hub上的代码是https://github.com/fzliu/style-transfer 比如这是梵高的画 这是你自己的照片 然后你想生成这样 怎么实现 ...

  10. beans.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