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二叉树遍历的画法

对于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一般学生都知道,但对于二叉树的遍历,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这里提供一次性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二叉树的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

由于二叉树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因此,对二叉树的遍历要比遍历线性表复杂得多。在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中,当访问到某个结点时,再往下访问可能有两个分支,那么先访问哪一个分支呢?

对于二叉树来说,需要访问根结点、左子树上的所有结点、右子树上的所有结点,在这三者中,究竟先访问哪一个?也就是说,遍历二叉树的方法实际上是要确定访问各结点的顺序,以便不重不漏地访问到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

在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中,一般先遍历左子树,然后再遍历右子树。在先左后右的原则下,根据访问根结点的次序,二叉树的遍历可以分为三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这三种说法实际是指对根结点的访问顺序决定的,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遍历的方法。

1.前序遍历(DLR)

所谓前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因此,前序遍历二叉树的过程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下面是二叉树前序遍历的简单描述:

若二叉树为空,则结束返回。

否则:

(1)访问根结点;

(2)前序遍历左子树;

(3)前序遍历右子树。

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采用前序遍历的方法。如图所示:

二叉树进行前序遍历,则遍历的结果为F,C,A,D,B,E,G,H,P(称为该二叉树的前序序列)。

2.中序遍历(LDR)

所谓中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因此,中序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也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下面是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简单描述:

若二叉树为空,则结束返回。

否则:

(1)中序遍历左子树;

(2)访问根结点;

(3)中序遍历左子树。

二叉树进行中序遍历,则遍历结果为A,C,B,D,F,E,H,G,P(称为该二叉树的中序序列)。
    在此也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采用中序遍历的方法。如图所示:

3.后序遍历(LRD)    .

所谓后序遍历是指在访问根结点、遍历左子树与遍历右子树这三者中,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因此,后序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也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下面是二叉树后序遍历的简单描述:

若二叉树为空,则结束返回。否则:

(1)后序遍历左子树;

(2)后序遍历右子树;

(3)访问根结点。

在此也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采用后序遍历的方法。如图所示:

二叉树进行后序遍历,则遍历结果为A,B,D,C,H,P,G,E, F。

配套练习

练习一:

某图遍历顺序如下:

先序遍历:

ABDGCEF

中序遍历:

DGBAECF

请写出该图后续遍历

-------------------------------------------我是分割线 -------------------------------------------

答案:

后序遍历:

GDBEFCA

个人方法:先写出中序投影,再根据中序投影及前序画图,最后写后序,

投影如下图:(非本例题,仅供参考)

从左往右即为中序

还有一个很好的前序解释图:

二叉树遍历入门 Lebal:research的更多相关文章

  1. C++ 二叉树遍历实现

    原文:http://blog.csdn.net/nuaazdh/article/details/7032226 //二叉树遍历 //作者:nuaazdh //时间:2011年12月1日 #includ ...

  2. python实现二叉树遍历算法

    说起二叉树的遍历,大学里讲的是递归算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也是递归算法.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程序员.也应该学学非递归算法实现二叉树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算法需要用到辅助栈,算法着实巧妙,令人脑洞大开. ...

  3. 【二叉树遍历模版】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层次遍历&&Root->Right->Left遍历

    [二叉树遍历模版]前序遍历     1.递归实现 test.cpp: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

  4. hdu 4605 线段树与二叉树遍历

    思路: 首先将所有的查询有一个vector保存起来.我们从1号点开始dfs这颗二叉树,用线段树记录到当前节点时,走左节点的有多少比要查询该节点的X值小的,有多少大的, 同样要记录走右节点的有多少比X小 ...

  5. poj2255 (二叉树遍历)

    poj2255 二叉树遍历 Time Limit:3000MS     Memory Limit:0KB     64bit IO Format:%lld & %llu   Descripti ...

  6. D - 二叉树遍历(推荐)

    二叉树遍历问题 Description   Tree Recovery Little Valentine liked playing with binary trees very much. Her ...

  7. 二叉树遍历 C#

    二叉树遍历 C# 什么是二叉树 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 (1)完全二叉树——若设二叉树的高度为h,除第 h 层外,其它各层 (1-h-1) 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个数,第h层有叶子结点,并 ...

  8. 二叉树——遍历篇(递归/非递归,C++)

    二叉树--遍历篇 二叉树很多算法题都与其遍历相关,笔者经过大量学习.思考,整理总结写下二叉树的遍历篇,涵盖递归和非递归实现. 1.二叉树数据结构及访问函数 #include <stdio.h&g ...

  9. 二叉树遍历(flist)(二叉树,已知中序层序,求先序)

    问题 C: 二叉树遍历(flist) 时间限制: 1 Sec  内存限制: 128 MB提交: 76  解决: 53[提交][状态][讨论版][命题人:quanxing][Edit] [TestDat ...

随机推荐

  1. hibernate3中session.get()与session.load()两个方法的区别?

    1.发送sql的时机不同:load采用延迟加载技术,只有当真正去使用所查处的对象时,才会发送sql:get采用的是立即检索技术,当执行到get方法是就会立即发送sql. 2.返回的对象不同:load返 ...

  2. 【转载】【selenium+Python WebDriver】之元素定位

    总结: 感谢: “煜妃”<Selenuim+Python之元素定位总结及实例说明> “Huilaojia123”<selenium WebDriver定位元素学习总结> “上海 ...

  3. (翻译) Container Components

    react.js javascript   这篇文章翻译自Medium的一篇文章:Container Components 选择这篇文章翻译的原因是,在刚接触React的时候,这篇文章很好的指引我了解 ...

  4. 用python实现入门级NLP

    今天看到一篇博文,是讲通过python爬一个页面,并统计页面词频的脚本,感觉蛮有意思的 Python NLP入门教程:http://python.jobbole.com/88874/ 本文简要介绍Py ...

  5. BeeFramework 系列二 UISignal篇下

    本文转载至 http://www.apkbus.com/android-126129-1-1.html     qihoo2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156 帖子 1826 积分 Android ...

  6. 公网yum 源地址

    1. centos5.*  公网yum 源地址 [root@web ~]# cd /etc/yum.repos.d/[root@web yum.repos.d]# wget -O /etc/yum.r ...

  7. EasyNVR RTSP转RTMP-HLS流媒体服务器前端构建之:内部搜索功能的实现

    上一篇介绍了处理接口获取的数据,本篇将介绍如何在接收到的数据中搜索出自己符合条件的数据: 为了页面的美观,我们往往会以分页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的展示.但是,当需要展示出来的数据太多的时候,我们很难迅速的找 ...

  8. vue element-ui 自动获取光标

    <el-input ref="customerInput"></el-input> this.$refs.mark.$el.querySelector('i ...

  9. C#中GroupBox控件的使用(转)

    GroupBox(框架)控件是C#中用来组织其他控件形成一个控件组,它的使用方法为[工具箱]->[所有Windows窗体](或者是[容器]列表中)->[GroupBox],拖拽到窗体界面中 ...

  10. consistence availability partition tolerance quit

    理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