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Study (06)内存管理GC
对象在内存的存储,我们可以求助于Python的内置函数id()。它用于返回对象的身份(identity)。其实,这里所谓的身份,就是该对象的内存地址。
a = 1
print(id(a)) #11246696内存地址的十进制
print(hex(id(a))) #'0xab9c68'十六进制
在Python中,整数和短小的字符,Python都会缓存这些对象,也就是有个对象缓存池,以便重复使用和减少频繁申请和回收内存的开销。
当我们创建多个等于1的引用时,实际上是让所有这些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
a = 1
b = 1
print(id(a)) #11246696
print(id(b)) #11246696
可见a和b实际上是指向同一个对象的两个引用。
检验两个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我们可以用is关键字。is用于判断两个引用所指的对象是否相同。
复制代码
# True
a = 1
b = 1
print(a is b)
# False
a = 257
b = 257
print(a is b) #因为int缓存的范围是[-5,256)
# True
a = "good"
b = "good"
print(a is b)
# False
a = "very good morning"
b = "very good morning"
print(a is b)
# False
a = []
b = []
print(a is b)
可以看到,由于Python缓存了整数和短字符串,因此每个对象只存有一份。
比如,所有整数1的引用都指向同一对象。即使使用赋值语句,也只是创造了新的引用,而不是对象本身。长的字符串和其它对象可以有多个相同的对象,可以使用赋值语句创建出新的对象。
引用计数
在Python中,每个对象都有存有指向该对象的引用总数,即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
我们可以使用sys包中的getrefcount(),来查看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某个引用作为参数,传递给getrefcount()时,参数实际上创建了一个临时的引用。因此,getrefcount()所得到的结果,会比期望的多1。由于上述原因,两个getrefcount将返回2和3,而不是期望的1和2。
from sys import getrefcount
a = [1, 2, 3]
print(getrefcount(a))
b = a
print(getrefcount(b))
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时,Python不能进行其它的任务。频繁的垃圾回收将大大降低Python的工作效率。如果内存中的对象不多,就没有必要总启动垃圾回收。所以,Python只会在特定条件下,自动启动垃圾回收。当Python运行时,会记录其中分配对象(object allocation)和取消分配对象(object deallocation)的次数。当两者的差值高于某个阈值时,垃圾回收才会启动。
我们可以通过gc模块的get_threshold()方法,查看该阈值:
import gc
print(gc.get_threshold())
返回(700, 10, 10),后面的两个10是与分代回收相关的阈值,后面可以看到。700即是垃圾回收启动的阈值。可以通过gc中的set_threshold()方法重新设置。
我们也可以手动启动垃圾回收,即使用gc.collect()。
使用了
“引用计数”“复制清理”“分代复制”
和Java类似
Python Study (06)内存管理GC的更多相关文章
- Python变量与内存管理
Python变量与内存管理 –与C语言中的变量做对比,更好的理解Python的变量. 变量 变量在C语言中 全局变量:其存放在内存的静态变量区中. 局部变量:代码块中存放在内存的代码区当中,当被调 ...
- python变量的内存管理
python变量的内存管理 一.变量存在了哪里? 先让我们来看一段代码: height = 100 # 定义变量 # print(100) # print会自动帮你创建一个变量100,打印完之后,马上 ...
- Python 中的内存管理
Python 中一切皆对象,这些对象的内存都是在运行时动态地在堆中进行分配的,就连 Python 虚拟机使用的栈也是在堆上模拟的.既然一切皆对象,那么在 Python 程序运行过程中对象的创建和释放就 ...
- python如何进行内存管理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语言的内存管理是语言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决定语言性能的重要因素.无论是C语言的 ...
- python中的内存管理
不像大多数编译型语言,变量必须在使用之前声明名字和类型,在python中,变量在第一次被赋值时自动声明.在变量创建时,python解释器会根据语法和右侧的操作数来决定新对象的类型,在对象创建后,一个该 ...
- JVM内存管理------GC算法精解(五分钟教你终极算法---分代搜集算法)
引言 何为终极算法? 其实就是现在的JVM采用的算法,并非真正的终极.说不定若干年以后,还会有新的终极算法,而且几乎是一定会有,因为LZ相信高人们的能力. 那么分代搜集算法是怎么处理GC的呢? 对象分 ...
- JVM内存管理------GC算法精解(复制算法与标记/整理算法)
本次LZ和各位分享GC最后两种算法,复制算法以及标记/整理算法.上一章在讲解标记/清除算法时已经提到过,这两种算法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究竟这两种算法优化了之前标记/清除算法的哪些问题呢? 复制算 ...
- python学习Day9 内存管理
复习 :文件处理 1. 操作文件的三步骤:-- 打开文件:此时该文件在硬盘的空间被操作系统持有 | 文件对象被应用程序持用 -- 操作文件:读写操作 -- 释放文件:释放操作系统对文件在硬盘间的持有 ...
- JVM内存管理--GC算法详解
标记/清除算法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上一章提到的根搜索算法,它可以解决我们应该回收哪些对象的问题,但是它显然还不能承担垃圾搜集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程序(程序也就是指我们运行在JVM上的JAVA程序)运行期 ...
- 垃圾回收基本算法 内存管理 GC大统一理论
<垃圾收集>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57908/ 第1章 简介1.1 内存分配的历史1.1.1 静态分配1.1.2 栈分配1.1.3 ...
随机推荐
- HDU 1754 I Hate it (线段树最大值模板)
思路:与我发表的上一遍求和的思想一样 仅仅是如今变成求最大值而已 AC代码: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include< ...
- 一步一步跟我学习lucene(18)---lucene索引时join和查询时join使用演示样例
了解sql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在查询的时候能够採用join查询,即对有一定关联关系的对象进行联合查询来对多维的数据进行整理.这个联合查询的方式挺方便的.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托人找关系类似,我们想要完毕一件 ...
- vue+element-ui实现前端分页
按照他的文档来写分页 最主要的是 el-table里面展示的数据怎么处理 <el-table :data="AllCommodityList.slice((currentPage-1 ...
- [源码管理] ubuntu中svn简明用法:服务器搭建+客户端使用
本文是对网络上前人的优秀文章加以实践验证后所整理(修正或补充) 第一部分:svn服务器搭建(主要是四步走) 参考:http://www.son1c.cn/show/920.html 一,安装Subve ...
- How to solve a login problem of SQL Server?
Sometimes when we attempting to login the SQL Server 20xx Management Studio, when we type in the cor ...
- Linux od与hexdump命令
od命令:以指定格式输出文件内容常用格式:od -Ax -tx1 filename直接格式:od filename 等价 od -o filename语法:od [-abcdfsiloxv] [-An ...
- SurfaceView加载长图
1:SurfaceView加载长图,移到.可以充当背景 效果截图 2:View (淡入淡出动画没实现:记录下) package com.guoxw.surfaceviewimage; import a ...
- Redis入门笔记-redis内部数据结构(01)
redis是一个轻量级的Nodsql数据库,使用kev-value的形式存储数据,在redis的世界里,没有整数.浮点数等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数据以字符串形式展现,偶尔会出现Long类型数据的场景. 一 ...
- ACM_____不再爱你……
不再爱你…… 时间限制:1000 ms | 内存限制:65535 KB 难度:3 描述 现在有一个圆柱形水杯,里面装满了水,在它的底部有一个小洞,通过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1.由于重力 ...
- Linker scripts之SECTIONS
1 Purpose The linker script describes how the sections in the input files should be mapped into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