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Means聚类算法原理中,我们对K-Means的原理做了总结,本文我们就来讨论用scikit-learn来学习K-Means聚类。重点讲述如何选择合适的k值。

1. K-Means类概述

    在scikit-learn中,包括两个K-Means的算法,一个是传统的K-Means算法,对应的类是KMeans。另一个是基于采样的Mini Batch K-Means算法,对应的类是MiniBatchKMeans。一般来说,使用K-Means的算法调参是比较简单的。

    用KMeans类的话,一般要注意的仅仅就是k值的选择,即参数n_clusters;如果是用MiniBatchKMeans的话,也仅仅多了需要注意调参的参数batch_size,即我们的Mini Batch的大小。

    当然KMeans类和MiniBatchKMeans类可以选择的参数还有不少,但是大多不需要怎么去调参。下面我们就看看KMeans类和MiniBatchKMeans类的一些主要参数。

2. KMeans类主要参数

    KMeans类的主要参数有:

    1) n_clusters: 即我们的k值,一般需要多试一些值以获得较好的聚类效果。k值好坏的评估标准在下面会讲。

    2)max_iter: 最大的迭代次数,一般如果是凸数据集的话可以不管这个值,如果数据集不是凸的,可能很难收敛,此时可以指定最大的迭代次数让算法可以及时退出循环。

    3)n_init:用不同的初始化质心运行算法的次数。由于K-Means是结果受初始值影响的局部最优的迭代算法,因此需要多跑几次以选择一个较好的聚类效果,默认是10,一般不需要改。如果你的k值较大,则可以适当增大这个值。

    4)init: 即初始值选择的方式,可以为完全随机选择'random',优化过的'k-means++'或者自己指定初始化的k个质心。一般建议使用默认的'k-means++'。

    5)algorithm:有“auto”, “full” or “elkan”三种选择。"full"就是我们传统的K-Means算法, “elkan”是我们原理篇讲的elkan K-Means算法。默认的"auto"则会根据数据值是否是稀疏的,来决定如何选择"full"和“elkan”。一般数据是稠密的,那么就是 “elkan”,否则就是"full"。一般来说建议直接用默认的"auto"

3. MiniBatchKMeans类主要参数

    MiniBatchKMeans类的主要参数比KMeans类稍多,主要有:

    1) n_clusters: 即我们的k值,和KMeans类的n_clusters意义一样。

    2)max_iter:最大的迭代次数, 和KMeans类的max_iter意义一样。

    3)n_init:用不同的初始化质心运行算法的次数。这里和KMeans类意义稍有不同,KMeans类里的n_init是用同样的训练集数据来跑不同的初始化质心从而运行算法。而MiniBatchKMeans类的n_init则是每次用不一样的采样数据集来跑不同的初始化质心运行算法。

    4)batch_size:即用来跑Mini Batch KMeans算法的采样集的大小,默认是100.如果发现数据集的类别较多或者噪音点较多,需要增加这个值以达到较好的聚类效果。

    5)init: 即初始值选择的方式,和KMeans类的init意义一样。

    6)init_size: 用来做质心初始值候选的样本个数,默认是batch_size的3倍,一般用默认值就可以了。

    7)reassignment_ratio: 某个类别质心被重新赋值的最大次数比例,这个和max_iter一样是为了控制算法运行时间的。这个比例是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乘以样本总数就得到了每个类别质心可以重新赋值的次数。如果取值较高的话算法收敛时间可能会增加,尤其是那些暂时拥有样本数较少的质心。默认是0.01。如果数据量不是超大的话,比如1w以下,建议使用默认值。如果数据量超过1w,类别又比较多,可能需要适当减少这个比例值。具体要根据训练集来决定。

    8)max_no_improvement:即连续多少个Mini Batch没有改善聚类效果的话,就停止算法, 和reassignment_ratio, max_iter一样是为了控制算法运行时间的。默认是10.一般用默认值就足够了。

4. K值的评估标准

    不像监督学习的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我们的无监督聚类没有样本输出,也就没有比较直接的聚类评估方法。但是我们可以从簇内的稠密程度和簇间的离散程度来评估聚类的效果。常见的方法有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和Calinski-Harabasz Index。个人比较喜欢Calinski-Harabasz Index,这个计算简单直接,得到的Calinski-Harabasz分数值$s$越大则聚类效果越好。

    Calinski-Harabasz分数值$s$的数学计算公式是:$$s(k) = \frac{tr(B_k)}{tr(W_k)} \frac{m-k}{k-1}$$

    其中m为训练集样本数,k为类别数。$B_k$为类别之间的协方差矩阵,$W_k$为类别内部数据的协方差矩阵。$tr$为矩阵的迹。

    也就是说,类别内部数据的协方差越小越好,类别之间的协方差越大越好,这样的Calinski-Harabasz分数会高。在scikit-learn中, Calinski-Harabasz Index对应的方法是metrics.calinski_harabaz_score.

5. K-Means应用实例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讲解用KMeans类和MiniBatchKMeans类来聚类。我们观察在不同的k值下Calinski-Harabasz分数。

    完整的代码参见我的github: https://github.com/ljpzzz/machinelearning/blob/master/classic-machine-learning/kmeans_cluster.ipynb

    首先我们随机创建一些二维数据作为训练集,选择二维特征数据,主要是方便可视化。代码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 X为样本特征,Y为样本簇类别, 共1000个样本,每个样本2个特征,共4个簇,簇中心在[-1,-1], [0,0],[1,1], [2,2], 簇方差分别为[0.4, 0.2, 0.2]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000, n_features=2, centers=[[-1,-1], [0,0], [1,1], [2,2]], cluster_std=[0.4, 0.2, 0.2, 0.2],
random_state =9)
plt.scatter(X[:, 0], X[:, 1], marker='o')
plt.show()

    从输出图可以我们看看我们创建的数据如下:

   现在我们来用K-Means聚类方法来做聚类,首先选择k=2,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y_pred = KMeans(n_clusters=2, random_state=9).fit_predict(X)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show()

    k=2聚类的效果图输出如下: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用Calinski-Harabasz Index评估的聚类分数: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metrics.calinski_harabaz_score(X, y_pred)

    输出如下:

3116.1706763322227

    现在k=3来看看聚类效果,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y_pred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9).fit_predict(X)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show()  

    k=3的聚类的效果图输出如下: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用Calinski-Harabaz Index评估的k=3时候聚类分数:

metrics.calinski_harabaz_score(X, y_pred)  

    输出如下:

2931.625030199556

    可见此时k=3的聚类分数比k=2还差。

    现在我们看看k=4时候的聚类效果: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y_pred = KMeans(n_clusters=4, random_state=9).fit_predict(X)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show()

    k=4的聚类的效果图输出如下: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用Calinski-Harabasz Index评估的k=4时候聚类分数:

metrics.calinski_harabaz_score(X, y_pred)  

    输出如下:

5924.050613480169

    可见k=4的聚类分数比k=2和k=3都要高,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的随机数据集也就是4个簇。当特征维度大于2,我们无法直接可视化聚类效果来肉眼观察时,用Calinski-Harabaz Index评估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看用MiniBatchKMeans的效果,我们将batch size设置为200. 由于我们的4个簇都是凸的,所以其实batch size的值只要不是非常的小,对聚类的效果影响不大。

for index, k in enumerate((2,3,4,5)):
plt.subplot(2,2,index+1)
y_pred = MiniBatchKMeans(n_clusters=k, batch_size = 200, random_state=9).fit_predict(X)
score= metrics.calinski_harabaz_score(X, y_pred)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plt.text(.99, .01, ('k=%d, score: %.2f' % (k,score)),
transform=plt.gca().transAxes, size=1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plt.show()

   对于k=2,3,4,5对应的输出图为:

    可见使用MiniBatchKMeans的聚类效果也不错,当然由于使用Mini Batch的原因,同样是k=4最优,KMeans类的Calinski-Harabasz Index分数为5924.05,而MiniBatchKMeans的分数稍微低一些,为5921.45。这个差异损耗并不大。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沟通交流: liujianping-ok@163.com)

用scikit-learn学习K-Means聚类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机器学习-scikit learn学习笔记

    scikit-learn官网:http://scikit-learn.org/stable/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习问题会包含一组学习样本数据,计算机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尝试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学习 ...

  2. Scikit Learn: 在python中机器学习

    转自:http://my.oschina.net/u/175377/blog/84420#OSC_h2_23 Scikit Learn: 在python中机器学习 Warning 警告:有些没能理解的 ...

  3. (原创)(四)机器学习笔记之Scikit Learn的Logistic回归初探

    目录 5.3 使用LogisticRegressionCV进行正则化的 Logistic Regression 参数调优 一.Scikit Learn中有关logistics回归函数的介绍 1. 交叉 ...

  4. 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和(TensorFlow)实现

    顾名思义,k均值聚类是一种对数据进行聚类的技术,即将数据分割成指定数量的几个类,揭示数据的内在性质及规律. 我们知道,在机器学习中,有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监督学习,也 ...

  5. 【转】算法杂货铺——k均值聚类(K-means)

    k均值聚类(K-means) 4.1.摘要 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分类算法.分类作为一种监督学习方法,要求必须事先明确知道各个类别的信息,并且断言所有待分类项都有一个类别与之对应.但是很多时 ...

  6. 5-Spark高级数据分析-第五章 基于K均值聚类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

    据我们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同样存在‘不知的不知’——有些事,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上一章 ...

  7. 转载: scikit-learn学习之K-means聚类算法与 Mini Batch K-Means算法

    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呕心沥血打造,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gamer_gyt <—— 目录(?)[+] ================== ...

  8. 机器学习理论与实战(十)K均值聚类和二分K均值聚类

    接下来就要说下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所谓无监督机器学习前面也说过,就是没有标签的情况,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关联性分析等.主要包括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和关联分析,这两大类 ...

  9. (原创)(三)机器学习笔记之Scikit Learn的线性回归模型初探

    一.Scikit Learn中使用estimator三部曲 1. 构造estimator 2. 训练模型:fit 3.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predict 二.模型评价 模型训练好后,度量模型拟合效果的 ...

  10.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践之(五)k均值聚类(k-means)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践这个系列主要是参考<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因为自己想学习Python,然后也想对一些机器学习算法加深下了解,所以就想通过Python来实现几个比较常用的机器学 ...

随机推荐

  1. 虚拟dom与diff算法 分析

    好文集合: 深入浅出React(四):虚拟DOM Diff算法解析 全面理解虚拟DOM,实现虚拟DOM

  2. [版本控制之道] Git 常用的命令总结(欢迎收藏备用)

    坚持每天学习,坚持每天复习,技术永远学不完,自己永远要前进 总结日常开发生产中常用的Git版本控制命令 ------------------------------main-------------- ...

  3. css元素水平居中和垂直居中的方式

    关于居中的问题,一直处于疑惑不解的状态,知道的几种方法好像也不是每一次都会起到作用,所以更加迷惑.主要是不清楚该 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解决方法,所以,整理了一些方法,梳理一下思路,做一个总结. 1. ...

  4. ASP.NET Core 中文文档 第四章 MVC(4.4)依赖注入和控制器

    原文: Dependency Injection and Controllers 作者: Steve Smith 翻译: 刘浩杨 校对: 孟帅洋(书缘) ASP.NET Core MVC 控制器应通过 ...

  5. fir.im Weekly - 关于 iOS10 适配、开发、推送的一切

    "小程序"来了,微信变成名副其实的 Web OS,新一轮的Web App 与Native App争论四起.程序员对新技术永远保持灵敏的嗅觉和旺盛的好奇心,@李锦发整理了微信小程序资 ...

  6. PHP设计模式(五)建造者模式(Builder For PHP)

    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造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的设计模式. 设计场景: 有一个用户的UserInfo类,创建这个类,需要创建用户的姓名,年龄,爱好等信息,才能获得用 ...

  7. 【SAP业务模式】之ICS(二):基础数据

    讲完业务,计划在前台做一下ICS的基本操作,不过在操作之前,得先建立好基本的基础数据. 1.首先创建接单公司LEON,对应工厂是ADA: 2.创建生产公司MXPL,对应工厂是PL01: 3.创建接单公 ...

  8. 高仿it之家新闻客户端源码

    仿it之家新闻客户端界面,数据为本地假数据.仅实现了新闻模块的功能. 源码下载:http://code.662p.com/list/11_1.html 详细说明:http://android.662p ...

  9.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 下载、注册、安装过程、功能列表、问题解决

    PS:请看看回复.可能会有文章里没有提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你有帮助哦~ 先上一张最终的截图吧: VS2015正式版出了,虽然没有Ultimate旗舰版,不过也是好激动的说.哈哈.可能有的小伙伴,由于工作 ...

  10. 分享一个php的启动关闭脚本(原)

    自己简单写的一个php服务的启动脚本和大家分享 思路(实现的原理): 1:function模块+case语句多分支判断 2:通过添加# chkconfig: 2345 43 89注释实现开机自启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