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尝试用了一下Koa,并在此记录一下使用心得。

  注意:本文是以读者已经了解Generator和Promise为前提在写的,因为单单Generator和Promise都能够写一篇博文来讲解介绍了,所以就不在这里赘述。网上资料很多,可以自行查阅。

  Koa是Express原班人马打造的一个更小,基于nodejs平台的下一代web开发框架。Koa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其使用generator和promise,实现了一种更为有趣的中间件系统,Koa的中间件是一系列generator函数的对象,执行起来有点类似于栈的结构,依次执行。同时也类似于Python的django框架的中间件系统,以前苏千大神做分享的时候把这种模型称作为洋葱模型。如图:

  

  当一个请求过来的时候,会依次经过各个中间件进行处理,中间件跳转的信号是yield next,当到某个中间件后,该中间件处理完不执行yield next的时候,然后就会逆序执行前面那些中间件剩下的逻辑。直接上个官网的例子:

var koa = require('koa');
var app = koa(); // response-time中间件
app.use(function *(next){
var start = new Date;
yield next;
var ms = new Date - start;
this.set('X-Response-Time', ms + 'ms');
}); // logger中间件
app.use(function *(next){
var start = new Date;
yield next;
var ms = new Date - start;
console.log('%s %s - %s', this.method, this.url, ms);
}); // 响应中间件
app.use(function *(){
this.body = 'Hello World';
}); app.listen(3000);

  上面的执行顺序就是:请求 ==> response-time中间件 ==> logger中间件 ==> 响应中间件 ==> logger中间件 ==> response-time中间件 ==> 响应。

  更详细描述就是:请求进来,先进到response-time中间件,执行 var start = new Date; 然后遇到yield next,则暂停response-time中间件的执行,跳转进logger中间件,同理,最后进入响应中间件,响应中间件中没有yield next代码,则开始逆序执行,也就是再先是回到logger中间件,执行yield next之后的代码,执行完后再回到response-time中间件执行yield next之后的代码。

  至此,整个Koa的中间件执行完毕 ,整个中间件执行过程相当有意思。

  而Koa的中间件是运行在 co 函数下的,而tj大神的co函数能够把异步变同步,也就说,编写Koa的中间件的时候可以这样写,就拿上面那个demo最后的响应中间件来说可以改成这样:

app.use(function*(){
var text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fs.readFile('./index.html', 'utf-8', function(err, data){
resolve(data);
})
}); this.body = text;
});

  通过Promise可以把获取的文件数据data通过resolve函数,传到最外层的text中,而且,整个异步操作变成了同步操作。

  再比如使用mongodb做一个数据库查询功能,就可以写成这样,整个数据的查询原来是异步操作,也可以变成了同步,因为mongodb官方驱动的接口提供了返回Promise的功能,在co函数里只用yield的时候能够直接把异步变成同步,再也不用写那恶心的回调嵌套了。

var MongoClient = require("mongodb").MongoClient;
app.use(function *(){
var db = yield MongoClient.connect('mongodb://127.0.0.1:27017/myblog'); var collection = db.collection('document'); var result = yield collection.find({}).toArray(); db.close()
});

  tj的co函数就如同一个魔法,把所有异步都变成了同步,看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是co函数做的事其实并不复杂。

  整个co函数说白了,就是使用Promise递归调用generator的next方法,并且在后一次调用的时候把前一次返回的数据传入,直到调用完毕。而co函数同时把非Promise对象的function、generator、array等也组装成了Promise对象。所以可以在yield后面不仅仅可以接Promise,还可以接generator对象等。

  自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co函数,传入一个generator,获取generator的函数对象,然后定义一个next方法用于递归,在next方法里执行generator.next()并且传入data,执行完generator.next()会获取到{value:XX, done: true|false}的对象,如果done为true,说明generator已经迭代完毕,退出。

  否则,假设当前执行到yield new Promise(),也就是返回的result.value就是Promise对象的,直接执行Promise的then方法,并且在then方法的onFulfilled回调(也就是Promise中的异步执行完毕后,调用resolve的时候会触发该回调函数)中执行next方法进行递归,并且将onFulfilled中传入的数据传入next方法,也就可以在下一次generator.next()中把数据传进去。

// co简易实现
function co(generator){
var gen = generator(); var next = function(data){
var result = gen.next(data); if(result.done) return; if (result.value instanceof Promise) {
result.value.then(function (d) {
next(d);
}, function (err) {
next(err);
})
}else {
next();
}
}; next();
}

  写个demo测试一下:

// test
co(function*(){
var text1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setTimeout(function(){
resolve("I am text1");
}, 1000);
}); console.log(text1); var text2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setTimeout(function(){
resolve("I am text2");
}, 1000);
}); console.log(text2);
});

  运行结果:

   运行成功!

  既然了解了co函数的原理,再来说说koa的中间件是怎么实现的。整个实现原理就是把所有generator放到一个数组里保存,然后对所有generator进行相应的链式调用。

  起初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了一次,大概原理如下:

  用个数组,在每次执行use方法的时候把generator传入gens数组保存,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先定义一个generator的执行索引index、跳转标记ne(也就是yield next里的next)、还有一个是用于保存generator函数对象的数组gs,。然后获取当前中间件generator,并且获取到该generator的函数对象,将函数对象放入gs数组中保存,再执行generator.next()。

  接着根据返回的value,做不同处理,如果是Promise,则跟上面的co函数一样,在其onFulfilled的回调中执行下一次generator.next(),如果是ne,也就是当前执行到了yield next,说明要跳转到下一个中间件,此时对index++,然后从gens数组里获取下一个中间件重复上一个中间件的操作。

  当执行到的中间件里没有yield next时,并且当该generator已经执行完毕,也就是返回的done为true的时候,再逆序执行,从此前用于保存generator的函数对象gs数组获取到上一个generator函数对象,然后执行该generator的next方法。直到全部执行完毕。

   整个过程就像,先是入栈,然后出栈的操作。

//简易实现koa的中间件效果

var gens = [];

function use(generetor){
gens.push(generetor);
} function trigger(){
var index = 0;
var ne = {};
var gs = [],
g; next(); function next(){
//获取当前中间件,传入next标记,即当yield next时处理下一个中间件
var gen = gens[index](ne); //保存实例化的中间件
gs.push(gen); co(gen)
} function co(gen, data){
if(!gen) return; var result = gen.next(data); // 当当前的generator中间件执行完毕,将执行索引减一,获取上一级的中间件并且执行
if(result.done){
index--; if(g = gs[index]){
co(g);
} return;
} // 如果执行到Promise,则当Promise执行完毕再进行递归
if(result.value instanceof Promise){
result.value.then(function(data){
co(gen, data);
})
}else if(result.value === ne){
// 当遇到yield next时,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index++; next();
}else {
co(gen);
}
}
}

  然后再写个demo测试一下:

// test

use(function*(next){
var d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setTimeout(function(){
resolve("step1")
}, 1000)
}); console.log(d); yield next; console.log("step2");
}); use(function*(next){
console.log("step3"); yield next; var d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setTimeout(function(){
resolve("step4")
}, 1000)
}); console.log(d);
}); use(function*(){
var d = yield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setTimeout(function(){
resolve("step5")
}, 1000)
}); console.log(d); console.log("step6");
}); trigger();

  运行结果:

     运行成功!

  上面的只是我自己的觉得的实现原理,但是其实koa自己的实现更精简,在看了koa的源码后,也大概实现了一下,其实就是把上面的那个co函数进行适当改造一下,然后用个while循环,把所有generator链式绑定起来,再放到co函数里进行yield即可。下面贴出源码:

var gens = [];

function use(generetor){
gens.push(generetor);
} // 实现co函数
function co(flow, isGenerator){
var gen; if (isGenerator) {
gen = flow;
} else {
gen = flow();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var next = function(data){
var result = gen.next(data);
var value = result.value; // 如果调用完毕,调用resolve
if(result.done){
resolve(value);
return;
} // 如果为yield后面接的为generator,传入co进行递归,并且将promise返回
if (typeof value.next === "function" && typeof value.throw === "function") {
value = co(value, true);
} if(value.then){
// 当promise执行完毕,调用next处理下一个yield
value.then(function(data){
next(data);
})
}
}; next();
}); } function trigger(){
var prev = null;
var m = gens.length;
co(function*(){
while(m--){
// 形成链式generator
prev = gens[m].call(null, prev);
} // 执行最外层generator方法
yield prev;
})
}

  执行结果也是无问题,运行demo和运行结果跟上一个一样,就不贴出来了。

  

  上面写的三个代码放在了github:

  https://github.com/whxaxes/node-test/blob/master/other/myco.js

  https://github.com/whxaxes/node-test/blob/master/other/mykoa.js

  https://github.com/whxaxes/node-test/blob/master/other/mykoa_2.js

  以及能帮助理解的文章: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generator-and-asynchronous-programming/

  

Koa框架实践与中间件原理剖析的更多相关文章

  1. express框架安装及中间件原理

    本文主要介绍express中间件的原理,来应对面试. 1.安装express及初始化: npm install express-generator -g   =>   express expre ...

  2. 从头实现一个koa框架

    koajs是最流行的nodejs后端框架之一,有很多网站都使用koa进行开发,同时社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基于koa封装的企业级框架.然而,在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作为核心引擎的koa代码库本身,却非常的精 ...

  3. koa框架异步返回值的操作(co,koa-compose)

    最近在做demo的时候使用了koa框架,自己做了一个静态服务器,首先判断访问文件是否存在,在回调函数中设置了this.body,run之后,各种404,花了N长的时间把koa-compose和co模块 ...

  4. koa中间件系统原理及koa+orm2实践。

    koa是由 Express 原班人马打造的新的web框架.套用其官方的说法:Koa 应用是一个包含一系列中间件 generator 函数的对象. 这些中间件函数基于 request 请求以一个类似于栈 ...

  5. ASP.NET Core 运行原理剖析2:Startup 和 Middleware(中间件)

    ASP.NET Core 运行原理剖析2:Startup 和 Middleware(中间件) Startup Class 1.Startup Constructor(构造函数) 2.Configure ...

  6. 深入浅出深度学习:原理剖析与python实践_黄安埠(著) pdf

    深入浅出深度学习:原理剖析与python实践 目录: 第1 部分 概要 1 1 绪论 2 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3 1.1.1 人工智能——机器推理 4 1.1.2 机器学习—— ...

  7. 推荐《深入浅出深度学习原理剖析与python实践》PDF+代码

    <深入浅出深度学习原理剖析与Python实践>介绍了深度学习相关的原理与应用,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历史,以及Theano的使用:第二部分详细讲解了与深度学习 ...

  8. ASP.NET Core 运行原理剖析1:初始化WebApp模版并运行

    ASP.NET Core 运行原理剖析1:初始化WebApp模版并运行 核心框架 ASP.NET Core APP 创建与运行 总结 之前两篇文章简析.NET Core 以及与 .NET Framew ...

  9. MapReduce/Hbase进阶提升(原理剖析、实战演练)

    什么是MapReduce? MapReduce是一种编程模型,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概念"Map(映射)"和"Reduce(归约)",和他们 ...

随机推荐

  1. Java并发之CountDownLatch 多功能同步工具类

    package com.thread.test.thread;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 * CountD ...

  2. Storm系列(二):使用Csharp创建你的第一个Storm拓扑(wordcount)

    WordCount在大数据领域就像学习一门语言时的hello world,得益于Storm的开源以及Storm.Net.Adapter,现在我们也可以像Java或Python一样,使用Csharp创建 ...

  3. yii2开发后记

    h2:first-child, body>h1:first-child, body>h1:first-child+h2, body>h3:first-child, body>h ...

  4. Java设计模式 - 观察者模式

    定义 观察者模式属于对象行为型模式. 在对象之间定义一对多的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依赖它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优点 1.  主题和观察者之间抽象耦合.无论什么对象主要实现了特定的 ...

  5. Python时间处理之time模块

    1.time模块简介 time模块提供各种操作时间的函数  说明:一般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式:       第一种是时间戳的方式(相对于1970.1.1 00:00:00以秒计算的偏移量),时间戳是惟一 ...

  6. perl操作sybase

    设置环境变量 export PERL5LIB=:/redhat/perl/lib64/perl5 安装DBI tar -xzvf DBI-1.631.tar.gz cd DBI-1.631 perl ...

  7. 【转】在Android布局中使用include和merge标签

    内容转自:http://fengweipeng1208.blog.163.com/blog/static/21277318020138229754135/ 在我们开发android布局时,经常会有很多 ...

  8. [译] OpenStack Liberty 版本中的53个新变化

    一个新的秋季,一个新的OpenStack 版本.OpenStack 的第12个版本,Liberty,在10月15日如期交付,而且目前发行版本已经备好了.那么我们期望能从过去六个月时间的开发中获得些什么 ...

  9. css3 border-radius

    前缀对应浏览器 前缀 浏览器 -webkit chrome和safari -moz firefox -ms IE -o opera border-radius: <style type=&quo ...

  10. 《超级IP》:伪理论,没能比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更高明,只敢勉强去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敢去预测未来。2星。

    超级IP是作者造出来的一个词.作者尝试把“超级IP”作为一种理论来解释2015年以来的各种网红现象.读完全书后,我的感觉是这个理论不怎么样: 1:作者完全不提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我的问题是:现有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