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协议随笔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面向连接、保证高可靠性(数据无丢失、数据无失序、数据无错误、数据无重复到达)传输层协议。
TCP/IP结构对应OSI
TCP/IP OSI
应用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又称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TCP报文格式 :
1. 序号:seq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目的端发送的字节流,发起方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2. 确认序号:ack序号,占32位,只有ACK标志位为1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ack=seq+1。
3. 标志位:共6个,即URG、ACK、PSH、RST、SYN、FIN等,具体含义如下:
a. URG:紧急指针有效。
b. ACK:确认序号有效。
c. PSH:指示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而不用等待缓冲区装满
d. RST:重置连接(一般表示断开一个连接)。
e. SYN:发起一个新连接。
f. FIN:释放一个连接。
*注意: 不要将确认序号Ack与标志位中的ACK搞混了。
确认方ack=发起方seq+1,两端配对。
TCP三次握手 :
1. 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 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
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 第三次握手: 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
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 SYN攻击: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发送SYN-ACK之后,收到Client的ACK之前的TCP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
此时Server处于SYN_RCVD状态,当收到ACK后,Server转入ESTABLISHED状态。
SYN攻击就是Client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并向Server不断地发送SYN包,
Server回复确认包,并等待Client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
这些伪造的SYN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SYN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
SYN攻击是一种典型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检测SYN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
即当Server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IP地址是随机的,则可以断定遭到SYN攻击了,使用如下命令可以让之现行: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TCP四次挥手 :
1. 第一次挥手: 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 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
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3. 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 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
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 服务端在LISTEN状态下,收到建立连接请求的SYN报文后,把ACK和SYN放在一个报文里发送给客户端。
而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时,仅仅表示对方不再发送数据了但是还能接收数据,
己方也未必全部数据都发送给对方了,所以己方可以立即close,也可以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后,
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同意现在关闭连接,因此,己方ACK和FIN一般都会分开发送。
TCP协议随笔的更多相关文章
- TCP/IP协议随笔
今天翻博客的时候看到了TCP/IP协议相关的几篇文章,写的非常好,LZ打算把其中的重点整理一下,虽然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平时编码的时候可能用不到,但是起码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层编码,又有哪些协议 ...
- <再看TCP/IP第一卷>TCP/IP协议族中的最压轴戏----TCP协议及细节
题外话:刚刚过去的半个月实在是忙得我喘不过来气,虽然手里还压着几个项目得在期末考试之前做完,但是想想还是更新一下随笔,稍微换个心情.另外小吐槽一下那些在博客园里原封不动抄书当随笔的人,唉真是....算 ...
- TCP协议学习
一.TCP参考模型 VS OSI参考模型 二.TCP/IP分层模型的四个协议层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层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 ...
- 【转】TCP协议
TCP是什么?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 基于IP的传输层协议.TC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6.TCP是一 ...
- 闲来无事,写个基于TCP协议的Socket通讯Demo
.Net Socket通讯可以使用Socket类,也可以使用 TcpClient. TcpListener 和 UdpClient类.我这里使用的是Socket类,Tcp协议. 程序很简单,一个命令行 ...
- 简单测试nginx1.90做TCP协议负载均衡的功能
最近工作中需要做TCP层面的负载均衡,以前网站用的反向代理nginx只支持应用层的负载均衡,对于TCP协议是无能为力的,需要使用LVS(linux虚拟服务器). LVS的特点是高性能和极复杂的配置.对 ...
- TCP协议
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在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连接. TCP首部 TCP数据封装在IP数据报中 TCP包首部 下面简单说明部分字段的作用: 端口号:通讯双方由IP地址和端口号标识. ...
- 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暂时需要的信息有: ACK : TCP协议规定,只有ACK=1时有效,也规定连接建立后所有发送的报文的ACK必须为1 SYN(SYNchronization) : 在连接建立时用来同步序号.当SYN= ...
- TCP协议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http://www.cnblogs.com/rootq/articles/1377355.html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CP是主机对 ...
随机推荐
- sqoop 操作从hdfs 导入到mysql中语句
将hdfs下/dw/dms/usr_trgt下的文件导入到mysql中test数据库下usr_trgt表中 sqoop-export --connect jdbc:mysql://mysqlDB: ...
- SQLite 数据库
内容来源:高成珍.钟元生<Android编程经典案例解析> SQLite 数据库是Android 中内嵌的轻量级关系型数据库,本质上只是一个文件.SQLite 内部只支持NULL,INTE ...
- C# CodeFirst编程模型一
定义实体类型: 定义两个实体Menu和MenuCard,一个menu关联一个menucard,menucard包含对所有menu的引用. public class Menu { public int ...
- 《c#入门经典第五版》简介及pdf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收藏)
<C#入门经典(第5版)>全面讲解C# 2010和.net架构编程知识,为您编写卓越C# 2010程序奠定坚实基础.C#入门经典系列是屡获殊荣的C#名著和超级畅销书.最新版的<C#入 ...
- AOP杂谈
1.什么是AOP? Spring 2大特性: IOC (Inverse of Control)和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PS: AOP:面向切面编程 设计 ...
- 学习MVC之租房网站(三)-编写实体类并创建数据库
在上一篇<学习MVC之租房网站(二)-框架搭建及准备工作>中,搭建好了项目框架,并配置了EF.Log4Net和进程外Session.接下来会编写Eneity类并采用CodeFirst的方式 ...
- 使用NPOI写入Excel数据(ASP.NET)
第一次做这个写入数据的功能,研究了下npoi的类 IWorkbook wb = new HSSFWorkbook(); //创建表 ISheet sh = wb.CreateSheet("X ...
- 第三章 PL/SQL编程
3.1 PL/SQL基础知识 3.1.1 什么是PL/SQL? PL/SQL是结合Oracle过程语言和结构化查询语言的一种扩展语言 3.1.1.1 PL/SQL体系 ...
- CPP--借助神器VS理解内存存储
之前也有想了解这些,第一个不是学底层的不知道从何理解,第二个上网搜概念,大牛们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举得例子也比较复杂,对于非C方向的可能有点吃力,所以一直没理解. 今天偶然发现原来还要内存窗口之说,就慢 ...
- App启动页倒计时功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cnwutianhao/p/6753418.html 示例代码采用 RxJava + RxLifecycle + Data-Bin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