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MOV PC加8】的更多相关文章

缘由 今天在分析ARM伪指令ADR,书上说ADR通常会被一条ADD或SUB指令替代实现相同功能.我反汇编了一下确实如此会基于PC相对偏移的地址量读取到寄存器中,可是计算却发现对不上 如上图所示,ADR R2,BOB被指令SUB R2,PC,#0x0C替换. 计算 可是由图可知PC值应该为8,执行完这条语句后指向下一条指令的地址12.可是8-12=-4,得不到结果4.如果要得到4的结果,则PC值应该为16,比理论值大8. 为什么读取PC值时,比预想的大8 查阅手册http://infocenter…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ee244868149/article/details/49488575                                                                      …
语法格式: mov {条件} 1目的寄存器,2源操作数 作用: MOV指令可完成从另一个寄存器.被移位的寄存器或立即数赋值到目的寄存器.其中S选项为指令的操作结果是否操作CPSR中的条件标志位,当没有S选项时指令不更新CPSR中 eg: MOV   R0,R1 ;把 R0 = R1; MOV  PC,R14 ;把PC = R14; MOV   R0,R1,LSL#3 ;把R0=R1<<3;…
3级流水线如上图所示(PC为程序计数器),流水线使用3个阶段,因此指令分3个阶段执行. ⑴ 取指从存储器装载一条指令 ⑵ 译码识别将要被执行的指令 ⑶ 执行处理指令并将结果写会寄存器 以前学过的51单片机,因为比较简单,所以它的处理器只能完成一条指令的读取和执行后,才会执行下一条指令.这样,PC始终指向的正在"执行"的指令.而对于ARM7来说因为是3级流水线,所以把指令的处理分为了上面所述的3个阶段.所以处理时实际是这样的:ARM正在执行第1条指令的同时对第2条指令进行译码,并将第3条…
http://blog.csdn.net/sddzycnqjn/article/details/7691534 R15(PC)总是指向“正在取指”的指令,而不是指向“正在执行”的指令或正在“译码”的指令.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性约定将“正在执行的指令作为参考点”,称之为当前第一条指令,因此PC总是指向第三条指令.当ARM状态时,每条指令为4字节长,所以PC始终指向该指令地址加8字节的地址,即:PC值=当前程序执行位置+8:…
感觉一个人玩lol也没意思了,玩会手机,看到这个下拉刷新功能就写了这个demo! 这个demo写的比较随意,咱不能当做插件使用,基本思想是没问题的,要用就自己封装吧! 直接上代码分析下吧! 布局: <ul class="show-area" style="min-height:100px;"></ul> <button class='page-btn-nick' >加载更多</button> 就2行,只为实现功能,足矣…
1. init #!/bin/busybox ash#load modules mao 2013-02-16 14:12:48 echo "************************mao***********************************"insmod /lib/modules/ftmac100.koifconfig eth0 192.168.253.99 ifconfiginsmod /lib/modules/fcap0.koinsmod /lib/modu…
参考: https://biscuitos.github.io/blog/ARM-BOOT/ zImage 重定位之后实践 zImage 重定位之后,ARM 将 pc 指针指向了重定位 zImage restart 处继续执行,执行 代码如下: restart: adr r0, LC0 ldmia r0, {r1, r2, r3, r6, r10, r11, r12} ldr sp, [r0, #] /* * We might be running at a different address.…
Linux内核的启动分为压缩内核和非压缩内核两种,这里我们以压缩内核为例.压缩内核运行时,将运行一段解压缩程序,得到真正的内核镜像,然后跳转到内核镜像运行.此时,Linux进入非压缩内核入口,在非压缩内核入口中,完成各种初始化操作后跳转到C语言入口处运行.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1.解压缩内核镜像 解压缩程序通常在arch/arm/boot/compressed/目录中 ├── atags_to_fdt.c ├── big-endian.S ├── decompress.c ├── head.S ├…
深入理解ARM的这三个寄存器,对编程以及操作系统的移植都有很大的裨益. 1.堆栈指针r13(SP):每一种异常模式都有其自己独立的r13,它通常指向异常模式所专用的堆栈,也就是说五种异常模式.非异常模式(用户模式和系统模式),都有各自独立的堆栈,用不同的堆栈指针来索引.这样当ARM进入异常模式的时候,程序就可以把一般通用寄存器压入堆栈,返回时再出栈,保证了各种模式下程序的状态的完整性. 2.连接寄存器r14(LR):每种模式下r14都有自身版组,它有两个特殊功能. (1)保存子程序返回地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