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linx 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统详细教程 一:前言 最近手上压了一块米联客的Miz7035,一块xilinx zynq-7000系列的开发板,想着正好学习一下linux在ARM9上的移植,网上基本都是ZC702.zed的教程,这对于买了非标准板的人来说就不太友好,很多文件都不知道是怎么生成的.本着学习加分享的心态,把这两天移植linux的过程写下来,尽可能详细.驱动和系统移植不是我的专长,很多地方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二:前期准备 …
PCIE_DMA实例五:基于XILINX XDMA的PCIE高速采集卡 一:前言 这一年关于PCIE高速采集卡的业务量激增,究其原因,发现百度"xilinx pcie dma",出来的都是本人的博客.前期的博文主要以教程为主,教大家如何理解PCIE协议以及如何正确使用PCIE相关的IP核,因为涉及到商业道德,本人不能将公司自研的IP核以及相关工程应用放到网上.但为了满足大家对PCIE高速采集卡这块的业务需求,博主特地利用业余时间,使用XDMA这个xilinx官方IP,配合xilinx提…
iCore2是一款包含ARM / FPGA两大利器的双核心板.ARM方面,采用意法半导体高性能的32位Cortex-M3内核STM32F103VE微处理器,主频达72MHz,并包含丰富外设接口.FPGA方面,采用最新的CycloneTM四代FPGA EP4CE10F17C8N.iCore2分别将ARM.FPGA作为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通过并行总线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并行事件处理,使其优势互补.协同工作,更能发挥嵌入式系统中两种不同核心器件的优势. 它既高度集成.又不臃肿,是电子工程师不可多得…
Xilinx 7 series FPGA multiboot技术的使用 当升级程序有错误的时候,系统会启动golden bitstream 注意:需要在源工程与升级工程中添加如下约束语句 生成组合mcs文件:…
在之前的“Xilinx 7系列FPGA部分重配置[1]”中已经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分别在工程模式(Project Mode)和非工程模式(Non-Project Mode)下.使用7系列的Xilinx FPGA芯片创建部分重配置(Partial Reconfiguration,PR)项目.并生成相应的bit配置文件的流程. 前述流程是一个较为基本的PR项目操作流程.在UG947和UG909文档的示范例中都有说明,自己也按照前述的流程.参考UG文档.在Xilinx Arty评估板上(xc7a35tic…
发现Xilinx Virtex 5 FPGA中,单个DSP乘法器只支持17位无符号乘法.如果令18位乘数相乘,结果会与正确的乘积不同.…
基于PCIe的多路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 1        概述 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多路视频信号,并存储到视频采集队列中,借助高效的硬实时视频帧出入队列管理和PCIe C2H DMA引擎,将采集到的视频帧实时传递到上位机采集缓冲区. 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使用高效的PCIe H2C DMA引擎读取上位机显示缓冲区的视频帧,存储到视频显示队列中,并且可以借助外部输入的硬件显示定时脉冲实时访问视频显示队列,按照显示定时脉冲输出视频帧. 对于多路视频采集与显示子系统,在上位机可以使用标准的L…
基于Camera Link和PCIe DMA的多通道视频采集和显示系统 在主机端PCIe驱动的控制和调度下,视频采集与显示系统可以同时完成对多个Camera Link接口视频采集以及Camera Link接口视频回放驱动工作,既可采用行缓存机制(无需帧缓存,无需DDR),也可采用帧缓存机制(使用DDR),使用PCIe接口和主机进行数据的传输,设备端内嵌多通道DMA引擎完成多个DA数据的H2C(Host to Card)和AD数据的C2H(Card to Host)传输,支持MSI中断机制,完全释…
对最近在设计的视频采集和显示缓冲机制做一个记录,以便以后使用. 视频采集和显示缓冲机制,其实是参考了Linux下v4L2的驱动机制,其采用输入多缓冲frame,输出多缓冲的切换机制.简单的就是ping-pong双缓冲. 本人分别设计了in和out的两个buffer queue.每个queue分为8个子buffer,如下所示. 其中,分别用类似于指针的frame和free两个偏移量,来维护整个队列的运行. xxx_offset = (xxx_offset + 1)& 7://每当发生一次采集图像完…
在linux下正常的程序,移植到ARM上,中文不能显示.网上好多介绍,一头雾水.查看其中话题是关于中文显示的(http://www.qtcn.org/bbs/simple/?t55852.html).经过实践能行.过程如下: 看ARM上的环境: TSLIB_TSDEVICE=/dev/input/touchscreen0 USER=root OLDPWD=/home/root HOME=/home/root PS1=\u@\h:\w\$ QT_QPA_PLATFORM_PLUGIN_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