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文章,是总结一下WCF技术,以及基于这个技术发展出来的几个典型应用场景,并且我将尝试对这些不同的WCF实现的原理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关于WCF这个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可以参考一下有关的文档 微软开发者中心 http://msdn.microsoft.com/en-us/netframework/aa663324 我的博客中先前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 http://zzk.cnblogs.com/s?w=blog%3achenxizhang+wcf&p=1 言归正传,我将先概括一…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三十:一个很有用的WCF调用编程技巧[上篇] 在进行基于会话信道的WCF服务调用中,由于受到并发信道数量的限制,我们需要及时的关闭信道:当遇到某些异常,我们需要强行中止(Abort)信道,相关的原理,可以参考我的文章<服务代理不能得到及时关闭会有什么后果?>.在真正的企业级开发中,正如我们一般不会让开发人员手工控制数据库连接的开启和关闭一样,我们一般也不会让开发人员手工去创建.开启.中止和关闭信道,这些工作是框架应该完成的操作.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介绍如果通过一些编程技巧,…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二十四: ServiceDebugBehavior服务行为是如何实现异常的传播的? 服务端只有抛出FaultException异常才能被正常地序列化成Fault消息,并实现向客户端传播.对于一般的异常(比如执行Divide操作抛出的DivideByZeroException),在默认的情况下,异常信息无法实现向客户端传递.但是,倘若为某个服务应用了ServiceDebugBehavior这么一个服务行为,并开启了IncludeExceptionDetailInFaults开…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二十一:WCF基本异常处理模式[下篇] 从FaultContractAttribute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该特性可以在同一个目标对象上面多次应用(AllowMultiple = true).这也很好理解:对于同一个服务操作,可能具有不同的异常场景,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抛出不同的异常. 1: [AttributeUsage(AttributeTargets.Method, AllowMultiple = true, Inherited = false)] 2: public…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二十一:WCF基本异常处理模式[中篇] 通过WCF基本的异常处理模式[上篇], 我们知道了:在默认的情况下,服务端在执行某个服务操作时抛出的异常(在这里指非FaultException异常),其相关的错误信息仅仅限于服务端可见,并不会被WCF传递到客户端:如果将开启了IncludeExceptionDetailInFaults的ServiceDebug服务行为通过声明(通过在服务类型上应用ServiceBehaviorAttrite特性)或者配置的方式应用到相应的服务上,异…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二十一: WCF基本的异常处理模式[上篇] 由于WCF采用.NET托管语言(C#和NET)作为其主要的编程语言,注定以了基于WCF的编程方式不可能很复杂.同时,WCF设计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基于非业务逻辑的通信实现,为编程人员提供一套简单易用的应用编程接口(API).WCF编程模式的简单性同样体现在异常处理上面,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WCF基于异常处理的编程模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当异常从服务端抛出 对于一个典型的WCF服务调用,我个人倾向于将潜在抛出的异常费为两种类型…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十五:数据契约代理(DataContractSurrogate)在序列化中的作用 [爱心链接:拯救一个25岁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孩[内有苏州电视台经济频道<天天山海经>为此录制的节目视频(苏州话)]]如果一个类型,不一定是数据契约,和给定的数据契约具有很大的差异,而我们要将该类型的对象序列化成基于数据契约对应的XML.反之,对于一段给定的基于数据契约的XML,要通过反序列化生成该类型的对象,我们该如何实现这样的场景? 比如下面定义了两个类型Contact和Customer,…
原文:WCF技术剖析之十一:异步操作在WCF中的应用(上篇) 按照操作执行所需的资源类型,我们可以将操作分为CPU绑定型(CPU Bound)操作和I/O绑定型(I/O Bound)操作.对于前者,操作的执行主要利用CPU进行密集的计算,而对于后者,大部分的操作处理时间花在I/O操作处理,比如访问数据库.文件系统.网络资源等.对于I/O绑定型操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线程的机制,让多个操作在自己的线程并发执行,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和响应能力.服务调用就是典型的I/O绑定型操作,所以多线程在服务调用中具…
原文:<WCF技术剖析>博文系列汇总[持续更新中] 近半年以来,一直忙于我的第一本WCF专著<WCF技术剖析(卷1)>的写作,一直无暇管理自己的Blog.在<WCF技术剖析(卷1)>写作期间,对WCF又有了新的感悟,为此以书名开始本人的第三个WCF系列.本系列的目的在于对<WCF技术剖析>的补充,会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展开讲述,同时会囊括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忍痛割弃的内容. [第1篇] 通过一个ASP.NET程序模拟WCF基础架构 本系列的第一篇,我将会对WC…
为了降低本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耦合度,本系统将BLL层采用WCF技术发布为Web Service,以供UI层调用.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为什么UI层不直接调用BLL层,而是要经过UI->Service.Wrapper->Service.Host->Service->BLL这样绕一大圈的方式来调用BLL层呢? 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直接调用会导致系统耦合度太高,任何后台的改动都会导致前台需要重新编译.发布,而这样做了之后,只要Contract不改变,则前台不用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