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器-从零开始学深度学习 未来将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是各行各业使用人工智能在云上处理大数据的时代,深度学习将是新时代的一大利器,在此我将从零开始记录深度学习的学习历程. 我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各种神经网络设计原理. 掌握各种深度学习算法的python编程实现. 运用深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让我们开始踏上深度度学习的征程. 一.感知器原型 想要了解“神经网络”,我们需要了解一种叫做“感知器”的⼈⼯神经元.感知器在 20 世纪五.六⼗年代由科学家 Frank Rosenbla…
一.导言 本教程适合对人工智能有一定的了解的同学,特别是对实际使⽤深度学习感兴趣的⼤学⽣.⼯程师和研究⼈员.但本教程并不要求你有任何深度学习或者机器学习的背景知识,我们将从头开始解释每⼀个概念.虽然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的阐述涉及了数学和编程,但你只需了解基础的数学和编程,例如基础的线性代数.微分和概率,以及基础的 Python 编程本教程将全⾯介绍深度学习从模型构造到模型训练的⽅⽅⾯⾯,以及它们在计算机视觉和⾃然语⾔处理中的应⽤.我们不仅将阐述算法原理,还将基于 Apache MXNet 来演⽰它…
在这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花书-动手学深度学习pytorch版,原书用的深度学习框架是MXNet,这个框架经过Gluon重新再封装,使用风格非常接近pytorch,但是由于pytorch越来越火,个人又比较执着,想学pytorch,好,有个大神来了,把<动手学深度学习>整本书用pytorch代码重现了,其GitHub网址为:https://github.com/ShusenTang/Dive-into-DL-PyTorch   原书GitHub网址为:https://github.com/d2l-…
用Python实现随机森林算法,深度学习 拥有高方差使得决策树(secision tress)在处理特定训练数据集时其结果显得相对脆弱.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ng 的缩写)算法从训练数据的样本中建立复合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树的方差,但树与树之间有高度关联(并不是理想的树的状态). 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algorithm)是对 bagging 算法的扩展.除了仍然根据从训练数据样本建立复合模型之外,随机森林对用做构建树(tree)的数据特征做…
随着AlphaGo与李世石大战的落幕,人工智能成为话题焦点.AlphaGo背后的工作原理"深度学习"也跳入大众的视野.什么是深度学习,什么是神经网络,为何一段程序在精密的围棋大赛中可以大获全胜?人工智终将会取代人类智慧吗?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是一本介绍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基本原理及相关实例的书籍,它不是教科书,作者已尽量把公式减少到最少,以适应绝大部分人的阅读基础和知识储备.<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涵盖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历史.基础原理.深度学习中的自编码器.深…
问题描述 打开d2l-zh目录,使用jupyter notebook打开文件运行,import mxnet 出现无法导入mxnet模块的问题, 但是命令行运行是可以导入mxnet模块的. 原因: 激活环境是能够运行代码的前提. 解决方法: 在d2l-zh目录运行conda activate gluon命令,然后再打开jupyter notebook,则可以正常导入mxnet模块. 参考 1. d2l-zh-doc; 2. [动手学深度学习]中Jupyter notebook中 import mx…
1.简明Python教程 2.Python计算机视觉编程 3.机器学习实践 4.吴恩达机器学习 5.李飞飞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最近在看机器学习相关的书籍,顺便把每天阅读的部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共同学习探讨一起进步!作为机器学习的第一篇博客,我准备从感知器开始,之后会慢慢更新其他内容. 在实现感知器算法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神经元(neuron)的工作原理,神经元有很多树突和一个轴突,树突(Dendrites)可以从其他神经元接收信息并将其带到细胞体(Cell nucleus),轴突(Axon)可以从细胞体发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树突传递过来的信息在细胞体中进行计算处理后,如果结果超过某个阈值,轴突会传递信号到其他的神经元…
方法 从零开始实现 定义模型参数 网络 评估函数 优化方法 定义损失函数 数据提取与训练评估 pytorch简洁实现 小结 针对深度学习中的过拟合问题,通常使用丢弃法(dropout),丢弃法有很多的变体,本文提高的丢弃法特指倒置丢弃法(inverted dorpout). 方法 在会议多层感知机的图3.3描述了一个单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其中输入个数为4,隐藏单元个数为5,且隐藏单元\(h_{i}(1,2,3,4,5)\)的计算表达式为 \(h_{i} = \varphi(x_{1}w_{1i}…
在神经网络入门回顾(感知器.多层感知器)中整理了关于感知器和多层感知器的理论,这里实现关于与门.与非门.或门.异或门的代码,以便对感知器有更好的感觉. 此外,我们使用 pytest 框架进行测试. pip install pytest 与门.与非门.或门 通过一层感知器就可以实现与门.与非门.或门. 先写测试代码 test_perception.py: from perception import and_operate, nand_operate, or_operate def test_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