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KL 散度

Kullback-Leibler (KL) 散度,是一种描述 一个概率分布 \(P\) 相对于另一个概率分布 \(Q\) 的非对称性差异的概念。

KL 散度是非负的;当且仅当两个分布相同时,它为零。

1.1 定义

对于离散概率分布,\(P\) 和 \(Q\) 的 KL 散度定义为:

\[\text{KL}(P \| Q) = \sum_{\mathbf{x}} P(\mathbf{x}) \log \frac{P(\mathbf{x})}{Q(\mathbf{x})}
\]

对于连续概率分布,定义为:

\[\text{KL}(P \| Q) = \int p(\mathbf{x}) \log \frac{p(\mathbf{x})}{q(\mathbf{x})} d\mathbf{x}
\]

其中,\(p(\mathbf{x})\) 是 \(P\) 的概率密度函数,\(q(\mathbf{x})\) 是 \(Q\) 的概率密度函数。

1.2 性质

  1. 非负性:KL 散度总是非负的,\(\text{KL}(P \| Q) \geq 0\)。
  2. 不对称性:KL 散度不是对称的,即 \(\text{KL}(P \| Q) \neq \text{KL}(Q \| P)\)。
  3. 零点:当 \(P\) 和 \(Q\) 完全相同时,\(\text{KL}(P \| Q) = 0\)。
  4. 不满足三角不等式:KL 散度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三角不等式。

1.3 变分推断中的 KL 散度

在变分推断中,KL 散度用于衡量一个变分分布 \(q(\mathbf{z}|\mathbf{x})\) 与真实后验分布 \(p(\mathbf{z}|\mathbf{x})\) 之间的差异,即: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 ~\|~ p(\mathbf{z}|\mathbf{x})\big)
\]

通过最小化这个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后验分布 \(p(\mathbf{z}|\mathbf{x})\) 的良好近似。

  • 先验:没有任何信息,先猜一波 latent 分布, \(p(\mathbf{z})\) ;
  • 后验:给定结果,猜猜我是基于什么 latent 做的, \(p(\mathbf{z}|\mathbf{x})\) 。

然而,直接最小化 KL 散度可能很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对真实后验分布 \(p(\mathbf{z}|\mathbf{x})\) 的直接计算。变分下界(如 ELBO)提供了一种通过下界来间接最小化 KL 散度的方法,使得优化过程更加可行。

02 变分下界(证据下界 Evidence Lower Bound, ELBO)

变分下界(Variational Lower Bound)是变分推断中的一个概念。在复杂概率模型中,ELBO 用于近似难以直接计算的量,如互信息或其他后验分布。

2.1 变分下界的含义

在变分推断中,我们通常有一个复杂的概率模型,它包含观测数据 \(\mathbf{x}\) 和一些隐变量 \(\mathbf{z}\)。我们希望找到隐变量的后验分布 \(p(\mathbf{z}|\mathbf{x})\),比如给定轨迹 \(\mathbf{x}\) 后,该轨迹对应的 task \(\mathbf{z}\) 的分布。

由于计算复杂性,这个分布往往难以直接计算。变分下界提供了一种近似后验分布的方法,通过优化一个简化的变分分布 \(q(\mathbf{z})\)。

变分下界基于 Kullback-Leibler (KL) 散度的概念,KL 散度衡量了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

在变分推断中,我们希望找到 \(q(\mathbf{z}|\mathbf{x})\),使得它与真实后验分布 \(p(\mathbf{z}|\mathbf{x})\) 尽可能接近:最小化它们之间的 KL 散度: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 ~\|~ p(\mathbf{z}|\mathbf{x})\big) =
\int_\mathbf{z} q(\mathbf{z}|\mathbf{x}) \log \frac{q(\mathbf{z}|\mathbf{x})}{p(\mathbf{z}|\mathbf{x})} d\mathbf{z}
\]

然而,直接最小化 KL 散度可能很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对 \(p(\mathbf{z}|\mathbf{x})\) 的直接计算。变分下界提供了间接最小化 KL 散度的方法,通过最大化 KL 散度的下界。

我们考察两个后验概率分布的 KL 散度,得到:

\[\text{KL}(q(\mathbf{z}|\mathbf{x})~\|~p(\mathbf{z}|\mathbf{x})) =
\log p(\mathbf{x}) +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p(\mathbf{z})\big) -
\mathbb{E}_{\mathbf{z}\sim q(\mathbf{z}|\mathbf{x})}
\big[\log p(\mathbf{x}|\mathbf{z})\big]
\]
  • 该式的证明:按定义写一遍,然后只对概率分布 p 用贝叶斯公式变换一下, \(p(\mathbf{x},\mathbf{z})=p(\mathbf{z})p(\mathbf{x}|\mathbf{z})=p(\mathbf{x})p(\mathbf{z}|\mathbf{x})\) ,即可发现该式正确)

  • 贴一个证明:

  • \[\begin{aligned}
    &D_{\mathrm{KL}}(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f{x})) \\
    &=\int q_\phi(\mathbf{z}|\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f{x})}d\mathbf{z} \\
    &=\int q_\phi(\mathbf{z}|\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f{x})}d\mathbf{z}& ;\mathrm{Because~}p(z|x)=p(z,x)/p(x) \\
    &=\int q_\phi(\mathbf{z}|\mathbf{x})\big(\log p_\theta(\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f{x})}\big)d\mathbf{z} \\
    &=\log p_\theta(\mathbf{x})+\int q_\phi(\mathbf{z}|\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f{x})}d\mathbf{z}& ;\mathrm{Because~}\int q(z|x)dz=1 \\
    &=\log p_\theta(\mathbf{x})+\int q_\phi(\mathbf{z}|\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x}|\mathbf{z})p_\theta(\mathbf{z})}d\mathbf{z}& ;\mathrm{Because~}p(z,x)=p(x|z)p(z) \\
    &=\log p_\theta(\mathbf{x})+\mathbb{E}_{\mathbf{z}\sim q_\phi(\mathbf{z}|\mathbf{x})}[\log\frac{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log p_\theta(\mathbf{x}|\mathbf{z})] \\
    &=\log p_\theta(\mathbf{x})+D_{\mathrm{KL}}(q_\phi(\mathbf{z}|\mathbf{x})\|p_\theta(\mathbf{z}))-\mathbb{E}_{\mathbf{z}\sim q_\phi(\mathbf{z}|\mathbf{x})}\log p_\theta(\mathbf{x}|\mathbf{z})
    \end{aligned}
    \]

现在,重新排列等式的左右两侧,得到

\[\log p(\mathbf{x}) -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p(\mathbf{z}|\mathbf{x})\big) =
\mathbb{E}_{\mathbf{z}\sim q(\mathbf{z}|\mathbf{x})}
\big[\log p(\mathbf{x}|\mathbf{z})\big] -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p(\mathbf{z})\big)
\]

为了最小化 KL 散度,我们希望最大化 上式的 RHS 】:

  • 第一项,最大化 \(\mathbb{E}_{\mathbf{z}\sim q(\mathbf{z}|\mathbf{x})}[\log p(\mathbf{x}|\mathbf{z})]\) ,相当于最大化 \(p(\mathbf{x}|\mathbf{z})\) 的 log likelihood,希望学到变分分布 \(q(\mathbf{z}|\mathbf{x})\) ,使得在 \(\mathbf{z}\) 下生成的 \(\mathbf{x}\) ,更符合我们观测到的 \(\mathbf{x}\) 数据;
  • 第二项,最小化 \(\text{KL}(q(\mathbf{z|x})~\|~p(\mathbf{z}))\) ,意味着我们希望变分分布 \(q\) 尽可能接近先验分布 \(p(\mathbf{z})\),从而确保 变分分布不会偏离 我们对隐藏变量的先验知识。

在变分贝叶斯方法中,这种最大化的形式称为 ELBO。ELBO 名字里的 “lower bound” 是因为,RHS 中的第二项 KL 散度始终是非负的,因此 RHS 是 \(\mathbb{E}_{\mathbf{z}\sim q(\mathbf{z}|\mathbf{x})}[\log p(\mathbf{x}|\mathbf{z})]\) 的下界。

2.2 省流

如果我们想最小化 KL 散度: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 ~\|~ p(\mathbf{z}|\mathbf{x})\big) =
\int_\mathbf{z} q(\mathbf{z}|\mathbf{x}) \log \frac{q(\mathbf{z}|\mathbf{x})}{p(\mathbf{z}|\mathbf{x})} d\mathbf{z}
\]

那么可以把优化目标写成,最大化:

\[J = \mathbb{E}_{\mathbf{z}\sim q(\mathbf{z}|\mathbf{x})}
\big[\log p(\mathbf{x}|\mathbf{z})\big] -
\text{KL}\big(q(\mathbf{z}|\mathbf{x})~\|~p(\mathbf{z})\big)
\]

即,设计 [-上式] 为损失函数。

其中,第一项:最大化样本点 x 的 log likelihood,第二项:最小化 z 分布与先验 p(z) 的 KL 散度。

03 ELBO 的应用:skill discovery、VAE

3.1 skill discovery 的 loss function

Skill discovery 是一种无 reward function 的 online RL 任务,它通过无监督的方法,学习一组覆盖状态空间的、具有明显差异的技能(skill)。

Policy 的形式: \(\pi(a|s,z)\) ,其中 z 代表一个 skill,策略基于这个 latent skill 来生成轨迹。

我们希望的策略,符合下面两个要求:

  • Predictable:各个 skill 下的 policy,不要都训成一样的;每个 skill 下的行为,可以被明显区分。
  • Diverse:所有 skill 下 policy 访问的状态,要尽可能覆盖整个状态空间。

为此,我们希望最大化 skill z 和 state s 的互信息 \(I(s;z)\) :

\[I(s;z)=\int_s\int_z p(s,z)\log\frac{p(s,z)}{p(s)p(z)}
\\
=H(z)-H(z|s)=H(s)-H(s;z)
\\
=H(s)+H(z)-H(s,z)
\]

其中 H 是熵,定义为 \(H(x) = -\int_x p(x)\log p(x)dx\) 。

我们介绍一下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

  • 性质:

    • 对称性, \(I(s;z)=I(z;s)\) ;
    • 非负性, \(I(s;z)\ge 0\),等于 0 当且仅当 s z 独立。
  • 上面公式 10 的几个等号,把熵的公式带进去 就能得到。
  • 当两个分布完全相同 完全不独立时,貌似 \(I(s;z)\) 取到最大值,最大值为 \(H(s)=H(z)\)。

怎么最大化互信息呢?

我们从最大化 \(I(s;z)=H(z)-H(z|s)\) 或 \(I(s;z)=H(s)-H(s;z)\) 的形式入手。具体的,

  • Reverse MI:

    • 最大化 \(I(s;z)=H(z)-H(z|s)\),被称为 Reverse MI(相关文章:Diversity is all you need)。
    • 其中,第一项最大化 \(H(z)\),鼓励学到多样的 skill;
    • 第二项最小化 \(H(z | s)\),希望看到 state 就推断出 skill。
    • 多说一句,Diversity is all you need 的主要贡献之一,貌似是这里还会最大化 \(H[a|s,z]\) ,最大化给定 skill 后的策略的熵,旨在鼓励 diversity。
  • Forward MI:
    • 最大化 \(I(s;z)=H(s)-H(s|z)\),被称为 Forward MI,一般用于 model-based RL(相关文章:Dynamics-Aware Unsupervised Discovery of Skills)。
    • 其中,第一项最大化 \(H(s)\),鼓励学到多样的 state;
    • 第二项最小化 \(H(s | z)\),鼓励通过 state 和 z 推断出 state',这貌似是 model-based RL 学 env model 的一个魔改。

对于 reverse MI(Diversity is all you need),现在我们要最小化 \(H(z | s)\) 了。

  • 因此,对于后验分布 \(p(z|{x})\) ,我们需要搞一个参数化的近似分布 \(q_\phi({z}|{x})\) 。
  • (然后就使用 ELBO 嘛?DIAYN 好像原文不是这样写的,没细看,我也不太清楚了

3.2 VAE 的 loss function

Autoencoder:核心思想是使用一个沙漏型网络,尽可能无损地 把大的数据(如图片)压缩到一个更小的 embedding 里,其损失函数是 MSE[原图片, 基于 embedding 复原的图片]。

VAE:是一种生成模型,它可以基于一些 latent 来生成数据,比如给一些自然语言的描述 来生成图片,或给一张图片 生成相似的图片。(diffusion 也是著名的生成模型)

VAE 跟 autoencoder 的思想不尽相同;对于一个输入图片 \(\mathbf{x}\),它不想把图片映射到一个固定的 embedding 向量 \(\mathbf{z}\),而是将其映射到一个分布 \(p(\mathbf{z}|\mathbf{x})\) 中。

VAE 的组成部分:

  • 条件概率 \(p_\theta(\mathbf{x}|\mathbf{z})\) 定义了一个生成模型,类似于 autoencoder 的解码器,即从 latent \(\mathbf{z}\) 还原到原图片 \(\mathbf{x}\) 的过程。
  • 近似函数 \(q_\phi(\mathbf{z}|\mathbf{x})\) 是概率编码器,输入是图片 \(\mathbf{x}\),输出是这张图片对应的 latent \(\mathbf{z}\) 的分布。

VAE 的损失函数:

  • 对于编码器部分 \(q_\phi(\mathbf{z}|\mathbf{x})\) ,貌似采用了 ELBO 形式,即,最小化 KL 散度 \(\text{KL}(q_\phi(\mathbf{z}|\mathbf{x})~\|~p(\mathbf{z}|\mathbf{x}))\) → 最大化 \(\mathbb{E}_{\mathbf{z}\sim q_\phi(\mathbf{z}|\mathbf{x})}
    \big[\log p(\mathbf{x}|\mathbf{z})\big] -
    \text{KL}\big(q_\phi(\mathbf{z}|\mathbf{x})~\|~p(\mathbf{z})\big)\) 。
  • 对于解码器部分 \(p_\theta(\mathbf{x}|\mathbf{z})\) ,貌似还是 autoencoder 的样本重构损失(?)具体技术细节我也不太清楚…

参考资料 / 博客:

关于 KL 散度和变分推断的 ELBO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

    (学习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花费1.1小时) 摘要 在我们感兴趣的大多数概率模型中, 计算后验边际或准确计算归一化常数都是很困难的. 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是一个近似计算这 ...

  2. PRML读书会第十章 Approximate Inference(近似推断,变分推断,KL散度,平均场, Mean Field )

    主讲人 戴玮 (新浪微博: @戴玮_CASIA) Wilbur_中博(1954123) 20:02:04 我们在前面看到,概率推断的核心任务就是计算某分布下的某个函数的期望.或者计算边缘概率分布.条件 ...

  3. ELBO 与 KL散度

    浅谈KL散度 一.第一种理解 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又称为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简称KLD),信息散度(information dive ...

  4. 文本主题模型之LDA(三) LDA求解之变分推断EM算法

    文本主题模型之LDA(一) LDA基础 文本主题模型之LDA(二) LDA求解之Gibbs采样算法 文本主题模型之LDA(三) LDA求解之变分推断EM算法 本文是LDA主题模型的第三篇,读这一篇之前 ...

  5. 变分推断到变分自编码器(VAE)

    EM算法 EM算法是含隐变量图模型的常用参数估计方法,通过迭代的方法来最大化边际似然. 带隐变量的贝叶斯网络 给定N 个训练样本D={x(n)},其对数似然函数为: 通过最大化整个训练集的对数边际似然 ...

  6. 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

    变分 对于普通的函数f(x),我们可以认为f是一个关于x的一个实数算子,其作用是将实数x映射到实数f(x).那么类比这种模式,假设存在函数算子F,它是关于f(x)的函数算子,可以将f(x)映射成实数F ...

  7. Kullback-Leibler(KL)散度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种比较两个概率分布的方法,称为Kullback-Leibler散度(通常简称为KL散度).通常在概率和统计中,我们会用更简单的近似分布来代替观察到的数据或复杂的分布.KL散度 ...

  8. KL散度相关理解以及视频推荐

    以下内容基于对[中字]信息熵,交叉熵,KL散度介绍||机器学习的信息论基础这个视频的理解,请务必先看几遍这个视频. 假设一个事件可能有多种结果,每一种结果都有其发生的概率,概率总和为1,也即一个数据分 ...

  9. 从香农熵到手推KL散度

    信息论与信息熵是 AI 或机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它的关键思想来描述概率分布或者量化概率分布之间的相似性.在本文中,我们从最基本的自信息和信息熵到交叉熵讨论了信息论的基础,再由最大似 ...

  10. (转)KL散度的理解

    KL散度(KL divergence) 全称: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用途:比较两个概率分布的接近程度.在统计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用一个简单的,近似的概率分布 f * ...

随机推荐

  1. XAMPP安装与部署使用

    #注:本文章资料借鉴自于Sunny王维,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36595013/article/details/80373597 [一]XAMPP介绍 XAMPP. ...

  2. Lua 学习笔记(自用)

    Lua 学习笔记 1 语言基础 运行方式类似Python,可以直接在交互行运行,也可以通过解释器运行某个脚本.也可以在交互行运行某个lua脚本 dofile("hello.lua" ...

  3. SpringBoot3.1.5对应新版本SpringCloud开发(2)-Eureka的负载均衡

    Eureka的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原理 负载均衡流程 老版本流程介绍 当order-servic发起的请求进入Ribbon后会被LoadBalancerInterceptor负载均衡拦截器拦截,拦截器获 ...

  4. 【停用词】NLP中的停用词怎么获取?我整理了6种方法

    目录 一.停用词介绍 二.停用词应用场景 2.1 提取高频词 2.2 词云图 三.停用词获取方法 3.1 自定义停用词 3.2 用wordcloud调取停用词 3.3 用nltk调取停用词 3.3.1 ...

  5. ruby http请求组件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rest-client/rest-client gemfile里添加 gem 'rest-client', '~> 2.0' 执行 bun ...

  6. Maven - cmd命令行窗口创建maven项目

    一.构建命令 mvn archetype:generate 当出现以上的命令提示,直接回车下一步即可: 二.输入maven项目的groupId.artifactId.version 三.maven项目 ...

  7. leaflet常用插件汇总介绍

    1.Leaflet Ant Path(线条流动效果) 在交通项目.管网应用的项目中,常常需要标注出道路的走向.河流的流向或者管线的流向等等,Leaflet Ant Path能够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g ...

  8. 在项目中使用UEditor碰到的几个问题

    1.文本编辑器的下拉框无法使用.即选择字号字体的下拉选择框无法使用. 通过调试,发现不是编辑器的下拉框没有出来,而是下拉框显示在弹出框的底部,猜测是否和z-index属性有关.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文 ...

  9. .NET C#导出解决方案的NuGet依赖关系

    前言 公司项目需要写DS设计文档,文档需要标识出来你的解决方案文件下的所有项目都使用了NuGet哪些第三方依赖,我们都知道sln下面的所有.csproj文件中的节点下会标识出对应的依赖,但一个一个对比 ...

  10. 怎么在线给pdf加盖电子公章

    1前言:由于电子印章在工作中的普及,其方便易用性,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目前我们在公文流转过程中,到最后常常需要在pdf文档进行电子盖章. 2方法:此文,主要是使用一个方便易用的在线pdf印章工具,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