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描述

有时候用redis客户端(php或者java客户端)连接Redis服务器,报错:“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原因是客户端频繁的连接服务器,由于每次连接都在很短时间内结束,导致很多的TIME_WAIT。所以新的连接没办法绑定端口,即“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我们可以通过netstat -nat | grep 127.0.0.1:6380
查看连接127.0.0.1:6380的状态。你会发现很多TIME_WAIT。

很多人想到要用修改内核参数来解决:

执行命令修改如下2个内核参数
 

     sysctl -w net.ipv4.tcp_timestamps=1  开启对于TCP时间戳的支持,若该项设置为0,则下面一项设置不起作用

     sysctl -w net.ipv4.tcp_tw_recycle=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

其实不然,根本没有理解出现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首先我们了解Redis处理客户端连接的机制和TCP的TIME_WAIT.

2.  Redis处理客户端连接机制

(参考:http://redis.io/topics/clients)
1、建立连接(TCP连接):

Redis 通过监听一个 TCP 端口或者 Unix socket 的方式来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连接,当一个连接建立后,Redis 内部会进行以下一些操作:

  • 首先,客户端 socket 会被设置为非阻塞模式,因为 Redis 在网络事件处理上采用的是非阻塞多路复用模型。
  • 然后为这个socket 设置 TCP_NODELAY 属性,禁用 Nagle 算法
  • 然后创建一个 readable 的文件事件用于监听这个客户端 socket 的数据发送

当客户端连接被初始化后,Redis 会查看目前的连接数,然后对比配置好的 maxclients 值,如果目前连接数已经达到最大连接数 maxclients 了,那么说明这个连接不能再接收,Redis 会直接返回客户端一个连接错误,并马上关闭掉这个连接。

2、服务器处理顺序

如果有多个客户端连接上 Redis,并且都向 Redis 发送命令,那么 Redis 服务端会先处理哪个客户端的请求呢?答案其实并不确定,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客户端对应的 socket 对应的数字的大小,二是 kernal 报告各个客户端事件的先后顺序。

Redis 处理一个客户端传来数据的步骤如下:

  • 它对触发事件的 socket 调用一次 read(),只读一次(而不是把这个 socket 上的消息读完为止),是为了防止由于某个别客户端持续发送太多命令,导致其它客户端的请求长时间得不到处理的情况。
  • 当然,当这一次 read() 调用完成后,它里面无论包含多少个命令,都会被一次性顺序地执行。这样就保证了对各个客户端命令的公平对待。
  • 3、关于最大连接数 maxclients

在 Redis2.4 中,最大连接数是被直接硬编码在代码里面的,而在2.6版本中这个值变成可配置的。maxclients 的默认值是 10000,你也可以在 redis.conf 中对这个值进行修改。

当然,这个值只是 Redis 一厢情愿的值,Redis 还会照顾到系统本身对进程使用的文件描述符数量的限制。在启动时 Redis 会检查系统的 soft limit,以查看打开文件描述符的个数上限。如果系统设置的数字,小于咱们希望的最大连接数加32,那么这个 maxclients 的设置将不起作用,Redis 会按系统要求的来设置这个值。(加32是因为 Redis 内部会使用最多32个文件描述符,所以连接能使用的相当于所有能用的描述符号减32)。

当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发生时(maxclients 设置后不起作用的情况),Redis 的启动过程中将会有相应的日志记录。比如下面命令希望设置最大客户端数量为100000,所以 Redis 需要 100000+32 个文件描述符,而系统的最大文件描述符号设置为10144,所以 Redis 只能将 maxclients 设置为 10144 – 32 = 10112。

$ ./redis-server --maxclients 100000

[41422] 23 Jan 11:28:33.179 # Unable to set the max number of files limit to 100032 (Invalid argument), setting the max clients configuration to 10112.

所以说当你想设置 maxclients 值时,最好顺便修改一下你的系统设置,当然,养成看日志的好习惯也能发现这个问题。

具体的设置方法就看你个人的需求了,你可以只修改此次会话的限制,也可以直接通过sysctl 修改系统的默认设置。如:

ulimit -Sn 100000 # This will only work if hard limit is big enough.

sysctl -w fs.file-max=100000

4、输出缓冲区大小限制

对于 Redis 的输出(也就是命令的返回值)来说,其大小经常是不可控的,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能够产生体积庞大的返回数据。另外也有可能因为执行命令太多,产生的返回数据的速率超过了往客户端发送的速率,这时也会产生消息堆积,从而造成输出缓冲区越来越大,占用过多内存,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所以 Redis 设置了一些保护机制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些机制作用于不同种类的客户端,有不同的输出缓冲区大小限制,限制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大小限制,当某一个客户端的缓冲区超过某一大小时,直接关闭掉这个客户端连接
  • 另一种是当某一个客户端的缓冲区持续一段时间占用空间过大时,也直接关闭掉客户端连接

对于不同客户端的策略如下:

  • 对普通客户端来说,限制为0,也就是不限制,因为普通客户端通常采用阻塞式的消息应答模式,如:发送请求,等待返回,再发请求,再等待返回。这种模式通常不会导致输出缓冲区的堆积膨胀。
  • 对于 Pub/Sub 客户端来说,大小限制是32m,当输出缓冲区超过32m时,会关闭连接。持续性限制是,当客户端缓冲区大小持续60秒超过8m,也会导致连接关闭。
  • 而对于 Slave 客户端来说,大小限制是256m,持续性限制是当客户端缓冲区大小持续60秒超过64m时,关闭连接。

上面三种规则都是可配置的。可以通过 CONFIG SET 命令或者修改 redis.conf 文件来配置。

5、输入缓冲区大小限制

Redis 对输入缓冲区大小的限制比较暴力,当客户端传输的请求大小超过1G时,服务端会直接关闭连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客户端或服务端 bug 导致的输入缓冲区过大的问题。

6、Client超时

对当前的 Redis 版本来说,服务端默认是不会关闭长期空闲的客户端的。但是你可以修改默认配置来设置你希望的超时时间。比如客户端超过多长时间无交互,就直接关闭。同理,这也可以通过 CONFIG SET 命令或者修改 redis.conf 文件来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时间的设置,只对普通客户端起作用,对 Pub/Sub 客户端来说,长期空闲状态是正常的。

另外,实际的超时时间可能不会像设定的那样精确,这是因为 Redis 并不会采用计时器或者轮训遍历的方法来检测客户端超时,而是通过一种渐近式的方式来完成,每次检查一部分。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可能你设置的超时时间是10s,但是真实执行的时间是超时12s后客户端才被关闭。

式。

3.  TCP的TIME_WAIT状态

主动关闭的Socket端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并且持续2MSL时间长度,MSL就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分节生命期),在windows下默认240秒,MSL是一个IP数据包能在互联网上生存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将在网络中消失。MSL在RFC
1122上建议是2分钟,而源自berkeley的TCP实现传统上使用30秒,因而,TIME_WAIT状态一般维持在1-4分钟。

TIME_WAIT状态存在的理由:

1)可靠地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终止:(即在TIME_WAIT下等待2MSL,只是为了尽最大努力保证四次握手正常关闭)。

      TCP协议规定,对于已经建立的连接,网络双方要进行四次握手才能成功断开连接,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个步骤,将会使连接处于假死状态,连接本身占用的资源不会被释放。

在进行关闭连接四路握手协议时,最后的ACK是由主动关闭端发出的,如果这个最终的ACK丢失,服务器将重发最终的FIN,因此客户端必须维护状态信息允许它重发最终的ACK。如果不维持这个状态信息,那么客户端将响应RST分节,因而,要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正常终止,必须处理终止序列四个分节中任何一个分节的丢失情况,主动关闭的客户端必须维持状态信息进入TIME_WAIT状态。

我们看客户端主动关闭服务器被动关闭四次握手的流程:

1、 客户端发送FIN报文段,进入FIN_WAIT_1状态。

2、 服务器端收到FIN报文段,发送ACK表示确认,进入CLOSE_WAIT状态。

3、 客户端收到FIN的确认报文段,进入FIN_WAIT_2状态。

4、 服务器端发送FIN报文端,进入LAST_ACK状态。

5、 客户端收到FIN报文端,发送FIN的ACK,同时进入TIME_WAIT状态,启动TIME_WAIT定时器,超时时间设为2MSL。

6、 服务器端收到FIN的ACK,进入CLOSED状态。

7、 客户端在2MSL时间内没收到对端的任何响应,TIME_WAIT超时,进入CLOSED状态。

如果不考虑报文延迟、丢失,确认延迟、丢失等情况,TIME_WAIT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网络在不理想的情况下通常会有报文的丢失延迟发生,让我们看下面的一个特例:

客户端进入发送收到四次握手关闭的最后一个ACK后,进入TIME_WAIT同时发送ACK,如果其不停留2MSL时间,而是马上关闭连接,销毁连接上的资源,当发送如下情况时,将不能正常的完成四次握手关闭:

客户端发送的ACK在网路上丢失,这样服务器端收不到最后的ACK,重传定时器超时,将重传FIN到客户端,由于客户端关于该连接的所有资源都释放,收到重传的FIN后,它没有关于这个FIN的任何信息,所以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RST报文端,服务器端收到RST后,认为搞连接出现了异常(而非正常关闭)。

所以,在TIME_WAIT状态下等待2MSL时间端,是为了能够正确处理第一个ACK(最长生存时间为MSL)丢失的情况下,能够收到对端重传的FIN(最长生存时间为MSL),然后重传ACK。

是否只要主动关闭方在TIME_WAIT状态下停留2MSL,四次握手关闭就一定正常完成呢?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考虑如下的情况,

TIME_WAIT状态下发送的ACK丢失,LAST_ACK时刻设定的重传定时器超时,发送重传的FIN,很不幸,这个FIN也丢失,主动关闭方在TIME_WAIT状态等待2MSL没收到任何报文段,进入CLOSED状态,当此时被动关闭方并没有收到最后的ACK。所以即使要主动关闭方在TIME_WAIT状态下停留2MSL,也不一定表示四次握手关闭就一定正常完成。

2)确保老的报文段在网络中消失,不会影响新建立的连接 

考虑如下的情况,主动关闭方在TIME_WAIT状态下发送的ACK由于网络延迟的原因没有按时到底(但并没有超过MSL的时间),导致被动关闭方重传FIN,在FIN重传后,延迟的ACK到达,被动关闭方进入CLOSED状态,如果主动关闭方在TIME_WAIT状态下发送ACK后马上进入CLOSED状态(也就是没有等待)2MSL时间,则上述的连接已不存在:

现在考虑下面的情况,假设客户端(192.186.0.1:23) 到服务器192.168.1.1:6380)的TCP连接, 由于连接已关闭,我们可以马上建立一个相同的IP地址和端口之间的TCP连接,并且这个连接也是客户端(192.186.0.1:23) 到服务器192.168.1.1:6380),那么当上一个连接的重传FIN到达主动关闭方时,被新的连接所接受,这将导致新的连接被复位,很显然,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

新的连接要建立,必须是在主动关闭方和被动关闭方都进入到CLOSED状态之后才有可能。所以,最有可能导致旧的报文段影响新的连接的情况是:

在TIME_WAIT状态之前,主动关闭方发送的报文端在网络中延迟,但是TIME_WAIT设定为2MSL时,这些报文端必然会在网络中消失(最大生存时间为MSL)。被动关闭方最有可能影响新连接的报文段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情况,对方ACK延迟到达,在此之前重传的FIN,这个报文端发送之后,TIME_WAIT的定时器超时时间肯定大于MSL,在1MSL时间内,这个FIN要么在网络中因为生成时间到达而消失,要么到达主动关闭方被这确的处理,不会影响新建立的连接。

新的SCTP协议通过在消息头部添加验证标志避免了TIME_WAIT状态。

3)有关内核级别的keepalive和time_wait的优化调整

有关内核级别的keepalive和time_wait的优化调整

vi /etc/sysctl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180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8096



修改完记的使用sysctl -p 让它生效

以上参数的注解

/proc/sys/net/ipv4/tcp_tw_reuse

该文件表示是否允许重新应用处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用于新的TCP连接。



/proc/sys/net/ipv4/tcp_tw_recycle

recyse是加速TIME-WAIT sockets回收



对tcp_tw_reuse和tcp_tw_recycle的修改,可能会出现.warning, got duplicate tcp line warning, got BOGUS tcp line.上面这二个参数指的是存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TCP连接,这会发生在一个连接被迅速的断开并且重新连接的情况,而且使用的端口和地址相同。但基本 上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无论如何,使能上述设置会增加重现机会。这个提示不会有人和危害,而且也不会降低系统性能,目前正在进行工作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表示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



/proc/sys/net/ipv4/tcp_fin_timeout 最佳值和BSD一样为30

fin_wait1状态是在发起端主动要求关闭tcp连接,并且主动发送fin以后,等待接收端回复ack时候的状态。对于本端断开的socket连接,TCP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对方可能会断开连接或一直不结束连接或不可预料的进程死亡。



/proc/sys/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该文件指定了,在接口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

4)time_wait的优化处理

Linux系统中TCP是面向连接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都需要检测连接是否还可用.如果不可用,可分为:
a. 连接的对端正常关闭.
b. 连接的对端非正常关闭,这包括对端设备掉电,程序崩溃,网络被中断等.这种情况是不能也无法通知对端的,所以连接会一直存在,浪费国家的资源.
TCP协议栈有个keepalive的属性,可以主动探测socket是否可用,不过这个属性的默认值很大.
全局设置可更改/etc/sysctl.conf,加上: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20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3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60


在程序中设置如下:
int keepAlive = 1; // 开启keepalive属性

int keepIdle = 60; // 如该连接在60秒内没有任何数据往来,则进行探测

int keepInterval = 5; // 探测时发包的时间间隔为5 秒

int keepCount = 3; // 探测尝试的次数.如果第1次探测包就收到响应了,则后2次的不再发.

setsockopt(rs, SOL_SOCKET, SO_KEEPALIVE, (void *)&keepAlive, sizeof(keepAlive));

setsockopt(rs, SOL_TCP, TCP_KEEPIDLE, (void*)&keepIdle, sizeof(keepIdle));

setsockopt(rs, SOL_TCP, TCP_KEEPINTVL, (void *)&keepInterval, sizeof(keepInterval));

setsockopt(rs, SOL_TCP, TCP_KEEPCNT, (void *)&keepCount, sizeof(keepCount));

4.  解决问题

我们了解Redis处理客户端连接的机制和TCP的TIME_WAIT.我们可以重现上述问题,我们快速建立2000个连接,

<?php
$num = 2000;
for($i=0; $i<$num; $i++) {
$redis = new Redis();
$redis->connect('127.0.0.1',6379);
//sleep(1);
}
sleep(10);

然后查看状态:netstat -nat | grep 127.0.0.1:6379你会发现很多TIME_WAIT。

如果$num加大到40000或者,报错: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因此如果客户端(php)连接redis出现这个问题,说明你程序出现bug了。你某个循环里面实例化Redis了(即每次都new Redis),造成每一次循环都建立一个连接。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修改内核参数,而是把连接redis封装成单实例,确保在同一进程内,连接redis是唯一实例。

class Class_Redis {

	private $_redis;
private static $_instance = null; private function __construct() {
$this->_redis = new Redis();
$this->_redis->connect('127.0.0.1',6379); } public static function getInstance() {
if(self::$_instance === null) {
self::$_instance = new self();
}
return self::$_instance; } public function getRedis() {
return $this->_redis;
} }

TIME_WAIT引起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报错的更多相关文章

  1. Dubbo广播模式下报错: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解决办法

    原因: 尝试使用Dubbo的multicast模式,发现一运行就报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的错误,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是系统中开启了IPV6协议(比如window7) ...

  2. Tomcat启动报错:StandardServer.await: create[8005] 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Tomcat启动报错:StandardServer.await: create[8005] 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 ...

  3. Eclipse中Tomcat Server启动后马上又自动停止报错Address已经使用8005端口 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Bind failed)

    Eclipse中Tomcat Server启动后马上又自动停止报错 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Bind failed) ,打开Tomcat Server的配置页面 ...

  4. Tomcat启动报错: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JVM_Bind

    Tomcat启动报错: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JVM_Bind Tomcat Cannot assign re ...

  5. ElasticSearch 6.4.3 启动报错: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bind]

    今天在本地搭建一个测试用的最新版ElasticSearch6.4.3 的环境时,遇到一个报: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bind]的错误. 错误日志内容如下: ...

  6. python socket编程腾讯云下报错[Errno 99]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的解决方式

    先写服务端server.py: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HOST = '172.17.xx.xx' #服务器的私网IP #HOST = 'localhost' PORT = ...

  7. Tomcat启动报错:严重: StandardServer.await: create[8005] 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Server await        SEVERE: StandardServer.await: create[8005]:    ...

  8. tomcat启动端口号报错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异常信息 时间:2017-02-09 15:09:59,829 - 级别:[ERROR] - 消息: [other] Failed to start end point associated with ...

  9. 服务器启动socket服务报错 java.net.BindException: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

    错误信息:  2017-06-13 11:18:00,865 [GateServer.java:82][ERROR]:启动服务出错了java.net.BindException: Cannot ass ...

随机推荐

  1. spf13-vim – The Ultimate Distribution for Vim Editor

    spf13-vim is a cross platform and highly customizable assortment of vim plugins and various resource ...

  2. Table of Contents - CXF

    Getting Started A simple JAX-WS service Writing a service with Spring Tools WSDL to Java RESTful Ser ...

  3. Android Studio使用OpenCV后,使APP不安装OpenCV Manager即可运行

    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tail/p/4618790.html 采用静态初始化的方法,可以戳下边的链接查看官方的文档介绍 http://docs.opencv.org/do ...

  4. android菜鸟学习笔记7----android布局(二)

    3.FrameLayout:帧布局 如同Flash或者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在上面的图层遮盖下面的图层,没被遮到的地方仍然显示出来. 右击res/layout,然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new, ...

  5. Part 14 ng hide and ng show in AngularJS

    ng-hide and ng-show directives are used to control the visibility of the HTML elements. Let us under ...

  6. Part 82 to 85 Talking about Generic queue, stack collection class

    Part 82   Generic queue collection class Part 83   Generic stack collection class Part 84   Real tim ...

  7. Exchange 2013 基本部署独立与非独立

    Exchange 2013 基本部署独立与非独立 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From yang 先决条件 Active Directory需要准备的,安装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 ...

  8. Mvc项目右键没有控制器选项

    今天遇到了一个比较少见的问题,我用vs2010打开一个从Svn上拉下来的mvc2项目,在Controller文件夹上右键却发现没有新建控制器的选项,在View文件夹上右键也没有新建视图的选项. 我的第 ...

  9.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心得笔记-----第三篇章

    第十章 1.    DOM1级定义了一个Node接口,以Node类型实现(除IE以外),为了确保跨浏览器兼容,最好用nodeType属性与数字数值进行比较(someNode. nodeType==1) ...

  10. EF6数据迁移

    当Moldes发生改变时 会提示数据上下文的模型已在数据库创建后发生改变,则需要重建数据库并数据迁移 在NuGet程序包管理控制台输入enable-migrations启用数据迁移 之后会提示&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