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森林05 我尽力 (IP协议详解)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IPv4与IPv6头部的对比

我们已经在IP接力中介绍过,一个IP包分为头部(header)和数据(payload/data)两部分。头部是为了实现IP通信必须的附加信息,数据是IP通信所要传送的信息。

黄色区域 (同名区域)

我们看到,三个黄色区域跨越了IPv4和IPv6。Version(4位)用来表明IP协议版本,是IPv4还是IPv6(IPv4, Version=0100; IPv6, Version=0110)。Source Adrresss和Destination Address分别为发出地和目的地的IP地址

蓝色区域 (名字发生变动的区域)

Time to Live 存活时间(Hop Limit in IPv6)。Time to Live最初是表示一个IP包的最大存活时间:如果IP包在传输过程中超过Time to Live,那么IP包就作废。后来,IPv4的这个区域记录一个整数(比如30),表示在IP包接力过程中最多经过30个路由接力,如果超过30个路由接力,那么这个IP包就作废。IP包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路由器就给Time to Live减一。当一个路由器发现Time to Live为0时,就不再发送该IP包。IPv6中的Hop Limit区域记录的也是最大路由接力数,与IPv4的功能相同。Time to Live/Hop Limit避免了IP包在互联网中无限接力。

Type of Service 服务类型(Traffic Class in IPv6)。Type of Service最初是用来给IP包分优先级,比如语音通话需要实时性,所以它的IP包应该比Web服务的IP包有更高的优先级。然而,这个最初不错的想法没有被微软采纳。在Windows下生成的IP包都是相同的最高优先级,所以在当时造成Linux和Windows混合网络中,Linux的IP传输会慢于Windows (仅仅是因为Linux更加守规矩!)。后来,Type of Service被实际分为两部分:Differentiated Service Field (DS, 前6位)和Explicit Congestion Nofification (ECN, 后2位),前者依然用来区分服务类型,而后者用于表明IP包途径路由的交通状况。IPv6的Traffic Class也被如此分成两部分。通过IP包提供不同服务的想法,并针对服务进行不同的优化的想法已经产生很久了,但具体做法并没有形成公认的协议。比如ECN区域,它用来表示IP包经过路径的交通状况。如果接收者收到的ECN区域显示路径上的很拥挤,那么接收者应该作出调整。但在实际上,许多接收者都会忽视ECN所包含的信息。交通状况的控制往往由更高层的比如TCP协议实现。

Protocol 协议(Next Header in IPv6)。Protocol用来说明IP包Payload部分所遵循的协议,也就是IP包之上的协议是什么。它说明了IP包封装的是一个怎样的高层协议包(TCP? UDP?)。

Total Length, 以及IPv6中Payload Length的讨论要和IHL区域放在一起,我们即将讨论。

红色区域 (IPv6中删除的区域)

我们看一下IPv4和IPv6的长度信息。IPv4头部的长度。在头部的最后,是options。每个options有32位,是选填性质的区域。一个IPv4头部可以完全没有options区域。不考虑options的话,整个IPv4头部有20 bytes(上面每行为4 bytes)。但由于有options的存在,整个头部的总长度是变动的。我们用IHL(Internet Header Length)来记录头部的总长度,用Total Length记录整个IP包的长度。IPv6没有options,它的头部是固定的长度40 bytes,所以IPv6中并不需要IHL区域。Payload Length用来表示IPv6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整个IP包为40 bytes + Payload Length。

IPv4中还有一个Header Checksum区域。这个checksum用于校验IP包的头部信息。Checksum与之前在小喇叭中提到的CRC算法并不相同。IPv6则没有checksum区域。IPv6包的校验依赖高层的协议来完成,这样的好处是免去了执行checksum校验所需要的时间,减小了网络延迟 (latency)。

Identification, flags和fragment offset,这三个包都是为碎片化(fragmentation)服务的。碎片化是指一个路由器将接收到的IP包分拆成多个IP包传送,而接收这些“碎片”的路由器或者主机需要将“碎片”重新组合(reassembly)成一个IP包。不同的局域网所支持的最大传输单元(MTU, Maximum Transportation Unit)不同。如果一个IP包的大小超过了局域网支持的MTU,就需要在进入该局域网时碎片化传输(就好像方面面面饼太大了,必须掰碎才能放进碗里)。碎片化会给路由器和网络带来很大的负担。最好在IP包发出之前探测整个路径上的最小MTU,IP包的大小不超过该最小MTU,就可以避免碎片化。IPv6在设计上避免碎片化。每一个IPv6局域网的MTU都必须大于等于1280 bytes。IPv6的默认发送IP包大小为1280 bytes。

绿色区域 (IPv6新增区域)

Flow Label是IPv6中新增的区域。它被用来提醒路由器来重复使用之前的接力路径。这样IP包可以自动保持出发时的顺序。这对于流媒体之类的应用有帮助。Flow label的进一步使用还在开发中。

“我尽力”

IP协议在产生时是一个松散的网络,这个网络由各个大学的局域网相互连接成的,由一群碰头垢面的Geek维护。所以,IP协议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不可靠(unreliable)的:诸如路由器坏掉、实验室失火、某个PhD踢掉电缆之类的事情随时会发生。

这样的凶险环境下,IP协议提供的传送只能是“我尽力” (best effort)式的。所谓的“我尽力”,其潜台词是,如果事情出错不要怪我,我只是答应了尽力,可没保证什么。所以,如果IP包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比如checksum对不上,比如交通太繁忙,比如超过Time to Live),根据IP协议,你的IP包会直接被丢掉。Game Over, 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努力来修正错误。Best effort让IP协议保持很简单的形态。更多的质量控制交给高层协议处理,IP协议只负责有效率的传输。

(多么不负责任的邮递系统)

“效率优先”也体现在IP包的顺序(order)上。即使出发地和目的地保持不变,IP协议也不保证IP包到达的先后顺序。我们已经知道,IP接力是根据routing table决定接力路线的。如果在连续的IP包发送过程中,routing table更新(比如有一条新建的捷径出现),那么后发出的IP包选择走不一样的接力路线。如果新的路径传输速度更快,那么后发出的IP包有可能先到。这就好像是多车道的公路上,每辆车都在不停变换车道,最终所有的车道都塞满汽车。这样可以让公路利用率达到最大。

“插队”

IPv6中的Flow Label可以建议路由器将一些IP包保持一样的接力路径。但这只是“建议”,路由器可能会忽略该建议。

Header Checksum算法

Header Checksum区域有16位。它是这样获得的,从header取得除checksum之外的0/1序列,比如:

9194 8073 0000 4000 4011 C0A8 0001 C0A8 00C7 (十六进制hex, 这是一个为演示运算过程而设计的header)

按照十六位(也就是4位hex)分割整个序列。将分割后的各个4位hex累积相加。如果有超过16位的进位出现,则将进位加到后16位结果的最后一位:

Binary                Hex

  1001000110010100      9194

+ 1000000001110011      8073

  ----------------

1 0001001000000111     11207

+                1

  ----------------

  0001001000001000      1208

上面的计算叫做one's complement sum。求得所有十六位数的和,

one's complement sum(4500, 0073, 0000, 4000, 4011, C0A8, 0001, C0A8, 00C7) = 1433

然后,将1433的每一位取反(0->1, 1->0), 就得到checksum:EBCC

这样,我们的header就是:

9194 8073 0000 4000 4011 EBCC C0A8 0001 C0A8 00C7

IP包的接收方在接收到IP包之后,可以求上面各个16位数的one's complement sum,应该得到FFFF。如果不是FFFF,那么header是不正确的,整个IP包会被丢弃。

(再次提醒,示例所用的IP header不是真实的header,它只是起演示算法的作用)

总结

每个网络协议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原因。比如IP协议是为了将各个分散的实验室网络连接起来。由于当时的网络很小,所以IPv4(IPv4产生与70年代)的地址总量为40亿。尽管当时被认为是很大的数字,但数字浪潮很快带来了地址耗尽危机。IPv6的主要目的是增加IPv4的地址容量,但同时根据IPv4的经验和新时代的技术进步进行改进,比如避免碎片化,比如取消checksum (由于高层协议TCP的广泛使用)。网络协议技术上并不复杂,更多的考量是政策性的。

IP协议是"Best Effort"式的,IP传输是不可靠的。但这样的设计成就了IP协议的效率。

(转)协议森林05 我尽力 (IP协议详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转)协议森林08 不放弃 (TCP协议与流通信)

    协议森林08 不放弃 (TCP协议与流通信)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TCP(Transportation ...

  2. IP地址和子网划分学习笔记之《IP地址详解》

    2018-05-03 18:47:37   在学习IP地址和子网划分前,必须对进制计数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于我们掌握IP地址和子网的划分非常有帮助,可参看如下目录详文. ...

  3. 计算机网络基础之IP地址详解

    计算机网络基础之IP地址详解 作者:尹正杰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谢绝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IP地址概述 1>.什么是IP地址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来标识网络设备,而不采 ...

  4. 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笔记05:TCP/IP协议下的网关

    大家都知道,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必然要经过一扇门.同样,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顾名思义,网关(Gateway)就是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 ...

  5. 协议森林08 不放弃 (TCP协议与流通信)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TCP(Transportat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与IP ...

  6. 【协议】2、TCP/IP协议三次握手与四次握手流程解析

    一.TCP报文格式  TCP/IP协议的详细信息参看<TCP/IP协议详解>三卷本.下面是TCP报文格式图:图1 TCP报文格式  上图中有几个字段需要重点介绍下:  (1)序号:Seq序 ...

  7.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和协议(3)_TCP/IP协议

    3. TCP/IP协议 3.1 TCP/IP协议分层 3.2 TCP/IP通信过程 (1)应用层:浏览器和Web服务器是两个对等的实现,它们之间使用http协议进行通信. (2)传输层:网页传输之前, ...

  8. TCP/IP 协议图--网络层中的 IP 协议

    IP(IPv4.IPv6)相当于 OSI 参考模型中的第3层——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这种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叫“点对点通信”. 网络的下一层——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 ...

  9. MQTT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构建于TCP/IP协议上,是物联网IoT的订阅协议,借助消息推送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远程控制

    最近一直做物联网方面的开发,以下内容关于使用MQTT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记录以及需要掌握的机制原理,主要讲解理论. 背景 MQTT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MQTT构建于TCP/IP协议上,面向M2 ...

随机推荐

  1. [LC] 287. Find the Duplicate Number

    Given an array nums containing n + 1 integers where each integer is between 1 and n (inclusive), pro ...

  2. SpringMVC源码剖析1——执行流程

    SpringMVC源码剖析1——执行流程 00.SpringMVC执行流程file:///C:/Users/WANGGA~1/AppData/Local/Temp/enhtmlclip/Image.p ...

  3. Linux和git使用

    一.Linux ​ cd . .. - ~ ls -a h l 通配符 mkdir bouch nano vim cat clear cp -r ./db/ ./lib/ mv -r rm -r wh ...

  4. 吴裕雄--天生自然 R语言开发学习:方差分析(续一)

    #-------------------------------------------------------------------# # R in Action (2nd ed): Chapte ...

  5. TCP\IP协议簇-分层模型

    OSI 模型   数据单元 层 功能 主机层 Data(数据) 7. 应用层 网络进程到应用程序. 6. 表示层 数据表示形式,加密和解密,把机器相关的数据转换成独立于机器的数据. 5. 会话层 主机 ...

  6. MyBatis连接MySQL8配置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 ...

  7. Promise 的含义

    Promise 的含义 Promise 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解决方案——回调函数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强大.它由社区最早提出和实现,ES6 将其写进了语言标准,统一了用法,原生提供了Pro ...

  8. Dykin's blog

    回归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预测建模技术.主要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将会从数学角度与代码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的回归.当你想预测连续型的非独立变量,或者对一系列独立变量或输入项有所反应时,就会使 ...

  9. DIY电压基准测万用表

    | 分类 日志  | 手里有三个常用的手持表,UT61E四位半,优利德明星产品:福禄克F117C,换挡快,单手操作还带LoZ:UT210E小钳表能够通过修改EEPROM更改电表配置,已经刷了6000字 ...

  10. 5G时代,会有什么奇葩事儿?

    ​ 在3GPP RAN第187次会议关于5G短码方案的讨论中,中国华为推荐的PolarCode方案获得认可,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的最终解决方案.坦白讲,笔者在读这个新闻的时候,手里备着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