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暂时鸽了,有点理解不能,点进来的小伙伴可以撤了)

  刚开始准备在HashMap中直接把红黑树也过了的,结果发现这个类不是一般的麻烦,所以单独开一篇。

  由于红黑树之前完全没接触过,所以这篇博客相当于探索(其实之前的博客都是边看源码边写的,全是探索)。

  

  红黑树没见过,树我还是知道的,所以先上一张帅图:

  

  红黑树在这个基本树的基础上还多了red,暂时不知道啥意思,慢慢探索。

  先来一个类总览: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 ...
}

  这个红黑树继承了一个另外一个类中的静态内部类: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Node<K,V> {}

  这个类也继承了一个静态内部类,竟然是HashMap中的Node,真是无语的循环!

  这些东西虽然绕来绕去,但是总的特性就是两个字:链表!!!!!!!!!

变量

  废话不多说,首先来看一个这个类的内部变量:

    // 父节点
TreeNode<K,V> parent;
// 左右子节点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 ???
TreeNode<K,V> prev;
// 红黑树的精髓 => red!
boolean red;

  这些节点的意思都比较直接,按理讲在正常的树中只有父、左、右三个,这里的prev和red暂时不清楚干嘛用的。

  

构造函数

  接下来是构造函数

    Tree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 next);
}

  super!然后我跑去看了下LinkedHashMap.Entry的构造函数,还是super!!!!

  绕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Node的构造函数,如下: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没啥好讲的。

  

  需要注意的是,静态内部类都是作为工具来使用的,所以不从常规的添加节点、查询来讲解,直接从链表转红黑树的方法入手,看到什么方法讲什么方法,Let's go!

    // tab为HashMap的数组
final void treeify(Node<K,V>[] tab) {
TreeNode<K,V> root = null;
// 这里的this是需要树转换数组索引处的第一个链表元素
for (TreeNode<K,V> x = this, next; x != null; x = next) {
// 依次往上获取节点
next = (TreeNode<K,V>)x.next;
x.left = x.right = null;
// 第一个元素被设置为树的根节点
if (root == null) {
x.parent = null;
x.red = false;
root = x;
}
else {
K k = x.key;
int h = x.hash;
Class<?> kc = null;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int dir, ph;
K pk = p.key;
// 根据hash值的大小区分左右
if ((ph = p.hash) > h)
dir = -1;
else if (ph < h)
dir = 1;
// 当出现hash碰撞 暂时不管这个
else if ((kc == null &&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0)
dir = tieBreakOrder(k, pk);
// 这里的xp变成了root
TreeNode<K,V> xp = p;
// 这个表达式不加括号看起来真是恶心
// 根据dir判断root.left或者root.right是否为null
if ((p = (dir <= 0) ? p.left : p.right) == null) {
// 设置下一个元素的parent为root
x.parent = xp;
// 设置root的left或right
if (dir <= 0)
xp.left = x;
else
xp.right = x;
root = balanceInsertion(root, x);
break;
}
}
}
}
moveRootToFront(tab, root);
}

  在前面的转换中,其实参数tab并没有用上,所以暂时只需要关注链表本身。

  在balanceInsertion方法之前,只完成了两件事:

1、将链表的第一个元素设置为根节点

2、将第二个元素的hash与根节点做比较,然后设置根节点的left或right为该元素

  画个帅图:

  接下来看balanceInsertion方法做了什么,该方法接受两个参数:根节点、根节点的left(right)节点。

  这个方法真长,让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static <K, V> TreeNode<K, V> balanceInsertion(TreeNode<K, V> root,TreeNode<K, V> x) {
// 红属性
x.red = true;
// xp => x的父节点
// xpp => xp的父节点
// xppl => xpp.left
// xppr => xpp.right
for (TreeNode<K, V> xp, xpp, xppl, xppr;;) {
// 当x为根节点时
// 这时xp已经被赋值 xp => root
if ((xp = x.parent) == null) {
x.red = false;
return x;
}
// 根节点red为false 所以直接返回root
else if (!xp.red || (xpp = xp.parent) == null)
return root; // more code...
}
}

  很遗憾,返回的特别快,这里的x为根节点的子节点,而根节点的父节点为null,所以这里直接返回root,返回后break,进入下一个循环。

  总的来说,这个函数在第一次什么都没有做。

  下一次循环时,x为链表中第三个元素,这里就存在一种新情况:dir的值。

  首先当dir的值与上次不同时,我们假设在第二次判断中,x的hash值小于根节点root,于是dir为-1,这样就有:

    xp.left = x;

  而第三次,x的hash值比根节点大,而root.right此时仍为null,所以有

    xp.right = x;

  这样,根节点的两个儿子就集齐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dir的值与上次相同,此时p.left即root.left不为null,所以会进入下一轮内循环。此时的p不再是root,而是root.left,即第二个链表元素。

  同样,第二个链表元素作为父节点与当前节点的hash作比较,然后设置对应的left/right。

  此时,balanceInsertion函数就会进入下一个判断分支:

    static <K, V> TreeNode<K, V> balanceInsertion(TreeNode<K, V> root,TreeNode<K, V> x) {
// 红属性
x.red = true;
for (TreeNode<K, V> xp, xpp, xppl, xppr;;) {
if ((xp = x.parent) == null) {/**/}
else if (!xp.red || (xpp = xp.parent) == null){/**/ }
// 此时xpp为root 父元素正好等于root.left
if (xp == (xppl = xpp.left)) {
// 此时xpp.right还没有值
if ((xppr = xpp.right) != null && xppr.red) {
// ...
} else {
if (x == xp.right) {
// ...
}
if (xp != null) {
// ...
}
}
} else {
// ...
}
}
}

  这里的分支特别多。。。先看看当前的情况,并假设2次都是left,父、父父均无右节点,如图:

  

  一个一个情况的讨论,反正基本的塞节点已经明白了。这种情况下,会进入如下分支:

    if (xp == (xppl = xpp.left)) {
// 此时xpp.right还没有值
if ((xppr = xpp.right) != null && xppr.red) {
// ...
} else {
if (x == xp.right) {
// ...
}
if (xp != null) {
// 父节点黑了
xp.red = false;
if (xpp != null) {
// 父父节点红了
xpp.red = true;
root = rotateRight(root, xpp);
}
}
}
} else {
// ...
}

  这种情况下,将父节点置黑,父父节点置红,并调用另外一个方法rotateRight。

  直接看这个方法,接受两个参数:根节点、父父节点(还是root):

    static <K,V> TreeNode<K,V> rotateRight(TreeNode<K,V> root,TreeNode<K,V> p) {
TreeNode<K,V> l, pp, lr;
if (p != null && (l = p.left) != null) {
// p.left = l.right
if ((lr = p.left = l.right) != null)
lr.parent = p;
// l.parent = p.parent
if ((pp = l.parent = p.parent) == null)
(root = l).red = false;
else if (pp.right == p)
pp.right = l;
else
pp.left = l;
l.right = p;
p.parent = l;
}
return root;
}

  这个函数应该是叫做向右翻转红黑树,在理解的时候尽量不要把p当做根节点,而是一个普通的节点。

  另外,这里就直接讲解各种情况下的翻转效果。

  每一个if语句中的赋值都会改变树的结构,这里不太好讲,用图来一步一步解释,当前例子:

  

  可见,翻转后,原来的root被转移到了l的右边,l变成了新的root且red被置false,函数返回新的root。

  现在讨论更加普遍的情况,首先看在什么情况下会调用右翻转,将上一个函数中的第一个判断分支抽出如下:

    // true
xp == (xppl = xpp.left)
// false
(xppr = xpp.right) != null && xppr.red
// true
xp != null
// true
xpp != null

  false代表这是else分支。

1、父元素为父父元素的left

2、父父元素的right为null或者父父元素的red为真

3、父元素及父父元素均不为null

  很明显,上面的翻转符合这个条件,这里还有另外两种情况,即:

  针对这两种情况的翻转给出对应的结果图:

  可以看出,在p为根节点时,l会被转换为新的根节点,并且有:

    l.right = p;
p.left = l.right

  然而,在p不为根节点时,情况稍微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不会根节点替换,仅仅是p与l进行换位。

  下面来看第二个分支:

    // false
xp == (xppl = xpp.left)
// false
xppl != null && xppl.red
// true
x == xp.left

  即:

1、父元素为父父元素的right

2、父父元素的left为null或者red为真

3、当前元素为父元素的left

  这里的参数不太一样:

    root = rotateRight(root, x = xp);

  直接看图吧!

  我要疯了!!!!

  

  技术太渣,暂时不搞这个数据结构。。。

浅析Java源码之HashMap外传-红黑树Treenode(已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浅析Java源码之HashMap

    写这篇文章还是下了一定决心的,因为这个源码看的头疼得很. 老规矩,源码来源于JRE1.8,java.util.HashMap,不讨论I/O及序列化相关内容. 该数据结构简介:使用了散列码来进行快速搜索 ...

  2. JAVA源码分析-HashMap源码分析(一)

    一直以来,HashMap就是Java面试过程中的常客,不管是刚毕业的,还是工作了好多年的同学,在Java面试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HashMap相关的一些问题,而且每次面试都被问到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注意的 ...

  3. Java源码学习:HashMap实现原理

    AbstractMap HashMap继承制AbstractMap,很多通用的方法,比如size().isEmpty(),都已经在这里实现了.来看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get方法: public V g ...

  4. Java源码之HashMap

    一.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1)HashMapl的键值(key)和值(value)可以为null,而Hashtable不可以 (2)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类,而HashMap ...

  5. Java源码阅读HashMap

    1类签名与注释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 ...

  6. Java源码解析|HashMap的前世今生

    HashMap的前世今生 Java8在Java7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和优化. 底层数据结构和实现方法上,HashMap几乎重写了一套 所有的集合都新增了函数式的方法,比如说forEach,也新增了很 ...

  7. JAVA源码分析-HashMap源码分析(二)

    本文继续分析HashMap的源码.本文的重点是resize()方法和HashMap中其他的一些方法,希望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 话不多说,咱们上源码. final Node<K,V>[] r ...

  8. 浅析Java源码之ArrayList

    面试题经常会问到LinkedList与ArrayList的区别,与其背网上的废话,不如直接撸源码! 文章源码来源于JRE1.8,java.util.ArrayList 既然是浅析,就主要针对该数据结构 ...

  9. 【数据结构】8.java源码关于HashMap

    1.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 众所皆知map的底层结构是类似邻接表的结构,但是进入1.8之后,链表模式再一定情况下又会转换为红黑树在JDK8中,当链表长度达到8,并且hash桶容量超过64(MIN ...

随机推荐

  1. Python自动化开发 - 常用模块(一)

    本节内容 1.模块介绍 2.time&datetime模块 3.random模块 4.os模块 5.sys模块 6.json&pickle模块 7.logging模块 一.模块介绍 模 ...

  2. MySQL 5.7并发复制和mysqldump相互阻塞引起的复制延迟

    本来MySQL BINLOG和mysqldump命令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事物,但在最近故障排查中,发现主库和从库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复制延迟,但从库上显示slave_behind_master值为0,复 ...

  3. NHibernate问题求大神解决!!!

    这是我定义的实体类 对应的数据库表 映射文件 数据访问层写的是插入语句 错误: 捕捉到 NHibernate.Exceptions.GenericADOException HResult=-21462 ...

  4. sharepoint support ashx file

    Hello, I did the steps from the tutorial you are using. I have received the same error when I did no ...

  5. Linux的1000个命令

    目录 Linux常用命令 uptime wget uname free who last history pwd cd ls cat head tail tr wc cut diff touch mk ...

  6. 关于 IPv6

    http://test-ipv6.com/ 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1799798-1-1.html

  7. iOS-iOS9系统SEGV_ACCERR问题处理【v3.6.3的一些bug修复】

    前言 最近APP不断地更新版本,却发现一些未知的错误导致崩溃,我把能测出来的错误,全部修复了,因为项目里集成了腾讯Bugly,看了下后台的崩溃,依旧千篇一律啊,然后就纠结了,很多SEGV_ACCERR ...

  8. JS数组去重的几种常见方法

    JS数组去重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简单的去重方法 // 最简单数组去重法 /* * 新建一新数组,遍历传入数组,值不在新数组就push进该新数组中 * IE8以下不支持数组的indexOf方法 * */ ...

  9. [Umbraco] macro(宏)在umbraco中的作用

    macro在umbraco中是一个核心的应用,它是模板页中用于动态加载内容的标签(模板指令),宏可以是基于XSLT文件创建,亦可以是基于ASP.NET用户控件创建 在develop下的Macros中创 ...

  10. Scala使用Akka模拟RPC机制代码

    上代码:  另一个版本(自己加注释):http://www.cnblogs.com/DreamDrive/p/6740440.html RemoteMessage.scala trait Rem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