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第二天:使用koa搭建node server是种怎样的体验
今天是我入职第二天,leader跟我说,昨天配置好了服务端渲染的文件,今天就先研究研究如何使用koa来搭建一个node server吧!
按照惯例,我去koa官网查了一下什么是koa,结果官网很简单的一句话介绍:koa--基于node.js平台的下一代web开发框架。
个人感觉koa官方文档对于前端小白来说,写的不是很友好,建议上手之前先看看阮一峰的koa框架教程和廖雪峰写的关于koa入门文章。
然后引入项目第一步,安装koa:
npm i koa -S
安装完之后,首先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server文件夹,然后在此文件夹下新建一个server.js文件,然后在里面引入koa: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isDe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这里为什么要声明isDev呢?因为服务端渲染是分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两种不同的情况。
然后我们继续在server.js里面先写一个中间件来记录所有的请求和抓取的错误,这样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在服务端渲染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错误,并及时排查掉错误。
先撸为敬: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ry {
console.log(`request with path ${ctx.path}`)
await next()
} catch (err) {
console.log(err)
ctx.status =
if (isDev) {
ctx.body = err.message
} else {
ctx.body = 'please try again later'
}
}
})
简单解释一下:在函数前面加一个async,就代表异步处理函数,而参数next表示执行下一个 异步处理的函数。在try循环体内,console打印出请求的路径。如果是isDev为true的情况,可以直接将错误信息写到body里面,这样就可以在页面上直接看到错误信息。如果不是开发环境,可以写一个友善的提醒文字,例如:“please try again later”。
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koa中间件,用来记录所有的请求及出现的错误,并且返回一个错误信息。
接下来,聊一聊如何处理服务端渲染。
在处理服务端渲染之前,首先要在terminal里面安装一下koa-router:
npm i koa-router -S
这是koa提供的一个路由的工具。然后在server文件夹下面新建一个routers文件夹,紧接着在里面新建两个文件,一个是dev-ssr.js,另一个是ssr.js。前者是处理开发时服务端渲染的情况,后者是处理正式环境下的情况。
在dev-ssr.js文件中,首先要引入koa-router: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在这里,还需要使用到两个工具,需要安装下:
npm i axios -S npm i memory-fs -D
在node端发送请求的axios,当然也可以在浏览器端发送请求。在安装的时候记住后面跟的是-S,因为在业务代码中可以用到。
而memory-fs只有在开发的时候才会用到,所以后面跟的是-D。可能有童鞋要问了,这个memory-fs是用来干嘛的?别急,闰土给大家截一张官网图片看看便一目了然了:

大意是:一个简单的内存文件系统。将数据保存在JavaScript对象中。
然后,话不多说,先把这两个工具引入进来: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MemoryFS = require('memory-fs')
紧接着,再来引入两个工具: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VueServerRenderer = require('vue-server-renderer')
因为要在node开发环境中打包代码,并且需要服务端渲染。
接下来,要引入serverConfig,就是入职第一天写的那个配置文件webpack.config.server.js:
const serverConfig = require('../../build/webpack.config.server')
然后,如何能在node开发环境中让webpack跑起来呢?
答案是通过serverCompiler:
const serverCompiler = webpack(serverConfig)
然后去new一个mfs实例:
const mfs = new MemoryFS() server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mfs
这样就指定了webpack的输出目录在MemoryFS里面。
有了这些配置之后,再去声明一个bundle:
let bundle
用来记录webpack每次打包生成的新的文件。
serverCompiler.watch({}, (err, stats) => {
if (err) throw err
stats = stats.toJson()
stats.erros.forEach(err => console.log(err))
stats.hasWarnings.forEach(warn => console.warn(err))
const bundlePath = path.join(
serverConfig.output.path,
'vue-ssr-server-bundle.json'
)
bundle = JSON.parse(mfs.readFileSync(bundlePath, 'utf-8'))
})
这里使用watch()的好处是:跟使用webpack-dev-server一样,在client目录下每次修改一个文件,它都会重新执行一次打包,然后就可以拿到新的文件了。
serverCompiler.watch()的第一个参数是空对象,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如果有err直接抛出。
然后stats这块我感觉有点晦涩难懂,leader告诉我说,先照着做,然后有空再去看webpack的文档。
接下来就可以读取生成的bundle文件了,拼接读取文件的路径,设置文件名字,并且制定编码为utf-8,最后通过JSON.parse()将字符串转成JSON。
执行完以上步骤之后,就可以将内容返回给HTML了。

在服务端渲染期间,使用ejs模板引擎生成HTML。通过VueServerRenderer的createBundleRenderer()方法帮助生成一个可以直接调用renderer的函数。在这里面接收几个参数,第一个是inject,设置为false,这样它就不会执行其他的注入的操作了。第二个是clientManifest,它会自动生成一个带有script标签的js文件引用的字符串,这样可以直接添加到ejs的内容里面。
最后,dev-ssr.js的完整代码如下: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MemoryFS = require('memory-f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VueServerRenderer = require('vue-server-renderer')
const serverConfig = require('../../build/webpack.config.server')
const serverCompiler = webpack(serverConfig)
const mfs = new MemoryFS()
server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mfs
let bundle
serverCompiler.watch({}, (err, stats) => {
if (err) throw err
stats = stats.toJson()
stats.erros.forEach(err => console.log(err))
stats.hasWarnings.forEach(warn => console.warn(err))
const bundlePath = path.join(
serverConfig.output.path,
'vue-ssr-server-bundle.json'
)
bundle = JSON.parse(mfs.readFileSync(bundlePath, 'utf-8'))
})
const handleSSR = async (ctx) => {
if (bundle) {
ctx.body = 'wait a moment...'
return
}
const clientManifestResp = await axios.get(
'http://127.0.0.1:8080/vue-ssr-client-manifest.json'
)
const clientManifest = clientManifestResp.data
const template = fs.readFileSync(
path.join(__dirname, '../server.template.ejs')
)
const renderer = VueServerRenderer
.createBundleRenderer(bundle, {
inject: false,
clientManifest
})
}
写在最后
这次使用koa搭建node server的体验只是聊到了renderer这一步,后面我会继续聊聊如何把bundle渲染成实际的HTML内容,并把它添加到template里面。最新的文章都会第一时间更新在我的公众号<闰土大叔>里面,欢迎关注。

入职第二天:使用koa搭建node server是种怎样的体验的更多相关文章
- ubuntu下搭建node server的几个坑
[ubuntu下搭建node server的几个坑] 1.环境变量 process.env.PORT需要使用 export PORT=80设置 windows下是set PORT=80 2.命令连结 ...
- GraphQL-- 使用Apollo Server搭建Node服务端
一.关于Apollo Server Apollo Server是一种使用JS创建GraphQL服务端的一个方案.它的兼容性比较好,可以很好地和GraphQL客户端进行兼容.同时它可以 独立作为服务端进 ...
- 分享 koa + mysql 的开发流程,构建 node server端,一次搭建个人博客
前言 由于一直在用 vue 写业务,为了熟悉下 react 开发模式,所以选择了 react.数据库一开始用的是 mongodb,后来换成 mysql 了,一套下来感觉 mysql 也挺好上手的.re ...
- Koa与Node.js开发实战(1)——Koa安装搭建(视频演示)
学习架构: 由于Koa2已经支持ES6及更高版本,包括支持async方法,所以请读者保证Node.js版本在7.6.0以上.如果需要在低于7.6的版本中应用Koa的async方法,建议使用Babel ...
- 【node】用koa搭建一个增删改服务(一)
前文,vue分类里有一个日志demo的练习,这篇文章就是介绍针对日志demo的服务是怎么写的 一.koa搭建项目 1. npm init 2. npm install koa 二.建数据库 下面是项目 ...
- 低代码开发LCDP,Power Apps系列 - 搭建入职选购电脑设备案例
低代码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有一些公司和实验室开始了可视化编程的研究,做出了4GL"第四代编程语言",到后来衍生成VPL"Visual Programming La ...
- 入职第一天:前端leader手把手教我入门Vue服务器端渲染(SSR)
继前段时间西安电面之后顺利拿到了OFFER,今天(5月2号)是我入职第一天,在简短的内部培训了一上午后,前端leader让我先了解下什么是vue的服务器端渲染(SSR). SSR,英文全称叫 Serv ...
- Oracle DBA从小白到入职实战应用
现如今Oracle依然是RDBMS的王者,在技术上和战略上,Oracle仍然一路高歌猛进,并且全面引领行业迈入了云时代,伴随着12cR2即将在2016年正式发布,学习Oracle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目前 ...
- 如何在 Windows 10 中搭建 Node.js 环境?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 Szabolcs Kurdi,主要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如何在 Windows 10 中搭建 Node.js 环境.文章系国内 ITOM 管理平台 OneAPM 编译呈现. 在本文中 ...
随机推荐
- 免安装版本tomcat 指定的服务并未以已安装的服务存在,Unable to open the service
今天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Tomcat6.0.14,是在Tomcat主页上直接下载的免安装版.但是把文件解压的之后,双击Tomcat6w.exe时,去出现了"指定的服务并未以已安装的服务存在, ...
- gradle编译出错:Execution failed for task ':app:compileTestDebugJava'.
今天更新了android studio,从0.5.3升级到0.6.1版本,结果在IDE中编译时没有问题,但是在命令行时编译就会出现以下错误: :app:compileTestDebugJava FAI ...
- Windows自删除程序和DLL
Windows自删除程序和DLL 参照文章 http://blog.csdn.net/rxxi/article/details/741557 做了个自删除的程序SelfDelete.代码下载(我的FT ...
- UNIX环境高级编程——线程私有数据
线程私有数据(Thread-specific data,TSD):存储和查询与某个线程相关数据的一种机制. 在进程内的所有线程都共享相同的地址空间,即意味着任何声明为静态或外部变量,或在进程堆声明的变 ...
- mysql的left jion:就是left outer join(right join同理)
左外连接: A left jion B on A.id=B.id 就是A表数据不动,将B表里面能和A对应上的数据补充到A表数据后 而右外连接: rignt jion 则是将A补充到B,B不动,保存全部 ...
- 分布式数据库HBase表设计
比较常用的数据库是关系型数据库,但很多场景下nosql数据库会更加擅长,从sql到nosql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设计表结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里说下HBase表设计. 需求:需要一张stock表用 ...
- iOS中分段控制器与UIScrollView结合使用
指定根视图: // 设置window的根视图控制器 self.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 [[UINavigationController alloc] initWithR ...
- 利用Dijkstra算法实现记录每个结点的所有最短路径
最近在做PAT时发现图论的一些题目需要对多条最短路径进行筛选,一个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在发现最短路径的时候就进行判断,选出是否更换路径:另一个通用的方法是先把所有的最短路径记录下来,然后逐个判断.前者具有 ...
- Struts2 源码剖析 控制部分-----1
这部分着重分析从我们发出一个uri请求,一直到代码运行到我们自己写的action类为止,struts的控制部分的代码(还有数据流部分,我们后面再分析) 已经用了快1年多的struts2了,一直认为对开 ...
- python类定义
在我的收藏中有一篇特别详细的类讲解 此处部分内容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6af690101bfem.html class myclass: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