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核心业务图

二、微博的架构设计图

三、简述

  先来看看Feed流中的一些概念:

  • Feed:Feed流中的每一条状态或者消息都是Feed,比如微博中的一条微博就是一个Feed。
  • Feed流:持续更新并呈现给用户内容的信息流。每个人微博关注页等等都是一个Feed流。
  • Timeline:Timeline其实是一种Feed流的类型,微博,朋友圈都是Timeline类型的Feed流。
  • 关注页Timeline:展示其他人Feed消息的页面,比如微博的首页等。
  • 个人页Timeline:展示自己发送过的Feed消息的页面,比如微博的个人页等。

  Feed流的主要模式:

  • 推(Push)
  • 拉(Pull)
  • 推拉结合(Hybrid)

  

  推模式

  又称写扩散。该方式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订阅列表,记录该用户订阅的消息索引(一般为消息ID、类型、发表时间等元数据)。每当用户发布消息时,都会去更新其关注者的订阅列表。

优点:存储空间可能不是很大,用户查询自己关注的所有人Feed时,速度快,性能非常高。
缺点:
1. 推送量会非常大。比如微博红人何炅(粉丝1亿+)发一篇微博,如果采用推模式,就会产生一亿+条数据。
2. 资源浪费。试想,一个大量用户的微博系统如果使用推模式,是不是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数据呢?更何况活跃用户只有几千万,剩下几个亿的用户他们可能是半年来一次,或者说更短如两周过来一次;这些数据推给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

  

  拉模式

  又称读扩散。该方式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Feed列表,记录该用户所有关注的动态索引。只需要用户发表微博时,存储一条微博数据到Feed表中。用户每次查询Feed时都会去查询Feed表,产生:

优点:这种模式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只是在查询的时候需要多考虑下缓存的结构;
缺点:
1. 当用户登陆时,必须很快返回数据的时候,运算量非常大。Feeds表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对于一个大系统,Feed表会产生比较大的数据,如果粉丝人数比较多,数据库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2. 一般在线的用户,客户端都会定期扫描,又会增加很大的压力,这在查询性能上没有推模式的效率高。

  

  共性问题:不管推模式还是拉模式都存在如果关注数量或者粉丝数量过多,会导致遍历时间太长的问题。综合所有考虑,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要求实时度很高的系统,把不必要系统开销去掉。怎么去解决 ?

  推拉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在线推、离线拉。用户发布状态时,即便微博大V,同时在线的粉丝可能只有几万甚至几千。推拉模式只推给在线的粉丝,离线的粉丝上线后手动拉取状态即可同步内容。同时,每个用户都会维护一个类似发件箱与收件箱的东西,来保存自己发过的状态和Feed状态,以完成推和拉。

  微博是一个广场,所有人都可以关注、发送、转载等,相比较限制人数为5000人的朋友圈,其复杂程度高于朋友圈的timeline,因此考虑到时效性和内存的代价,应该会把用户分为热用户和冷用户,并针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zl0372/articles/feed_6.html

  https://juejin.im/entry/5b166320f265da6e61788a25

  https://www.cnblogs.com/sunli/archive/2010/08/24/twitter_feeds_push_pull.html

  https://www.cnblogs.com/taozi32/p/9955007.html

微博Feed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feed 流数据请求时机的两个思路

    最近 SF 首页 进行了大改版,效果如下: 其他地方都没什么难点,中间的 feed 流思考了不少时间,效果需要类似微博或者知乎 feed 流.之前一直没有做过类似的功能,现总结两个方案. 方案一 方案 ...

  2. 如何打造千万级Feed流系统

    from:https://www.cnblogs.com/taozi32/p/9711413.html 在互联网领域,尤其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Feed流产品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朋友圈 ...

  3. feed流拉取,读扩散,究竟是啥?

    from: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YxMDA5OQ==&mid=2651961214&idx=1&sn=5e80ad6f2 ...

  4. 常用Feed流架构实现

    业务中很多需求都会用到类似feed流的架构. 例如 微信朋友圈 微博 动态 1对N消息. 一般feed流的架构实现有下面几种. 假如现在的业务场景是微博,然后当前的数据情况是: 用户A关注了用户B和C ...

  5. Feed流系统设计-总纲

    https://mp.weixin.qq.com/s/ccxM2thPbzg5vDWgGVJ5vQ 作者:少强 简介 差不多十年前,随着功能机的淘汰和智能机的普及,互联网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代 ...

  6. 数据人看Feed流-架构实践

    背景 Feed流:可以理解为信息流,解决的是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我们常见的Feed流场景有:1 手淘,微淘提供给消费者的首页商品信息,用户关注店铺的新消息等2 微信朋友圈,及时获 ...

  7. Feed 流系统杂谈

    什么是 Feed 流 Feed 流是社交和资讯类应用中常见的一种形态, 比如微博知乎的关注页.微信的订阅号和朋友圈等.Feed 流源于 RSS 订阅, 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网站的 RSS 地址登记到 R ...

  8. Feed流系统重构-架构篇

    重构,于我而言,很大的快乐在于能够解决问题. 第一次重构是重构一个c#版本的彩票算奖系统.当时的算奖系统在开奖后,算奖经常超时,导致用户经常投诉.接到重构的任务,既兴奋又紧张,花了两天时间,除了吃饭睡 ...

  9. 从小白到架构师(4): Feed 流系统实战

    「从小白到架构师」系列努力以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各位读者朋友介绍 WEB 服务端从单体架构到今天的大型分布式系统.微服务架构的演进历程.读了三篇万字长文之后各位想必已经累了(主要是我写累了), ...

随机推荐

  1. Pull Request找原作者做review

    最近对代码库进行了一次全局替换,改了150个左右的文件,发了PR后需要找原作者确认一下,于是写了个工具做git blame,地址在这里 写完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只是新增一个函数,没有调用,是应该不用找原 ...

  2. git 清除远程仓库已经删除的本地分支 清除已经合并到master的本地分支

    在gitlab中执行deleted merged.也是可以在本地看到这些分支的 查看本地分支和追踪情况: git remote show origin 可以发现远程分支已被删除的分支,根据提示可以使用 ...

  3. WPF后台代码实现TextBlock滚动条

    方法一: 常规的WPF操作: <ScrollViewer Width=" VerticalScrollBarVisibility="Auto" Horizontal ...

  4. 面试官之问:知道你的接口“QPS”是多少吗?

    前言: 原作:孤独烟.因修改不当之处欢迎指出! 大家好,我是小架架. 今天一大早就起来水文章了.这篇文章我个人感觉虽然含金量不是特别大,估计大家大概5分钟左右就能看完!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平时干货文 ...

  5. JS常用标签

    1.由来 JavaScript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不需要将所有的表单数据全部提交到服务器. 2.添加 加载Js代码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script></script>标签里 ...

  6. IOS 11 下适配UITableView

    9月份苹果发布了IOS11和Iphone X,这一操作系统一硬件对于开发者适配上面还是造作了不少蛋疼的地方.先来看看IOS 11,这些蛋疼的需要适配的地方: 1.UIScrollView及其子类在IO ...

  7. c冒泡排序

    外层循环需要循环和len一样的次数 //定义一个函数,该函数返回NSString void bubbleSort(int nums[],unsigned long len) { //控制本轮循环是否发 ...

  8. Java 静态工厂模式的使用

    多相关文章请参考:http://www.enjoytoday.cn/categorys/java 静态工厂模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static+abstract.这两个词汇已经说明了一切,一个是周期长 ...

  9. SparkStreaming 整合kafka Demo

    这里使用的是低级API,因为高级API非常不好用,需要繁琐的配置,也不够自动化,却和低级API的效果一样,所以这里以低级API做演示 你得有zookeeper和kafka 我这里是3台节点主机 架构图 ...

  10. CodeForces 1236D(模拟)

    题意 https://vjudge.net/problem/CodeForces-1236D 最近,爱丽丝得到了一个新玩偶.它甚至可以走路! 爱丽丝为玩偶建造了一个迷宫,并想对其进行测试.迷宫具有n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