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端代码如下 import struc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ocket server = socket.socket() server.bind(()) server.listen() coon,addr = server.accept() cmd = coon.recv().decode('utf8') obj = subprocess.Popen(cmd,shell=True,stdout=subprocess.PIPE,stderr=subprocess…
介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含糊其辞的Socket初级教程,扰乱着新手的学习方向,我来扼要的教一下新手应该怎么合理的处理Socket这个玩意儿. 一般来说,教你C#下Socket编程的老师,很少会教你如何解决Socket粘包.半包问题. 更甚至,某些师德有问题的老师,根本就没跟你说过Socket的粘包.半包问题是什么玩意儿. 直到有一天,你的Socket程序在传输信息时出现了你预期之外的结果(多于的信息.不完整的信息.乱码.Bug等等). 任你喊了一万遍“我擦”,依旧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好了,不说…
解决Socket粘包问题——C#代码 前天晚上,曾经的一个同事问我socket发送消息如果太频繁接收方就会有消息重叠,因为当时在外面,没有多加思考 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多线程导致的数据不同步导致的,让他加个线程锁搞定.后来回到家慢慢思考感觉这个和加锁没啥关系,如果是多线程导致的,消息只会被覆盖呀.后来就上网搜索socket 消息重叠,后来了解到这属于socket粘包. 简单以自己的理解介绍下Socket粘包. Socket粘包简单说就是:Socket发送方 发送消息很频繁导致接收方接收到的消息是之前…
首先来看一下产生黏包现象的一段代码: # server.py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9000)) sk.listen() ​ conn,addr = sk.accept()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conn.send('world'.encode('utf-8')) conn.recv(1024) conn.close() ​ sk.close()…
os.popen()模式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os phone = socket.socket() # 实例化一个socket对象 phone.bind(("localhost",8088)) # 绑定地址(host,port)到套接字,在AF_INET下,以元组(host,port)的形式表示地址 phone.listen(5) # 开始TCP监听.backlog指定在拒绝连接之前,操作系统可以挂起的最大连接数量.该值至少为1,大部分应用程序设为…
socket 套接字的使用: tcp是基于链接的,必须先启动服务端,然后再启动客户端去链接服务端 server 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 实例化一个socket的sk对象 sk.bind(('127.0.0.1', 10010)) # 设置IP和端口号 sk.listen() # 监听链接 conn, addr = sk.accept() # 接收客户端链接 conn.send('你好'.encode()) # conn.send(b'alex…
7.4 socket ​ [重要] 避免学习各层的接口,以及协议的使用, socket已经封装好了所有的接口,直接使用这些接口或者方法即可,方便快捷,提升开发效率. socket在python中就是一个模块,通过使用学习模块提供的功能,建立两个进程之间的连接和通信(ip+port). 流程图 ​ 服务器端先初始化socket,然后绑定bind端口,对端口进行监听listen,调用accept夯住程序,等待客户端连接:客户端初始化socket,connect服务器,连接成功后,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
TCP传输协议是基于数据流传输的,而基于流化的数据是没有界限的,当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时,可能会把一个完整的数据报文拆分成多个小报文进行发送,也可能将多个报文合并成一个大报文进行发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图3-1所示的情况. 服务端恰巧读到了两个完整的数据包 A 和 B,没有出现拆包/粘包问题: 服务端接收到 A 和 B 粘在一起的数据包,服务端需要解析出 A 和 B: 服务端收到完整的 A 和 B 的一部分数据包 B-1,服务端需要解析出完整的 A,并等待读取完整的 B 数据包:…
本节内容 概述 linux下运行效果 sleep解决粘包 服务端插入交互解决粘包问题 一.概述 刚刚我们在window的操作系统上,很完美的解决了,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出现的问题,但是在Linux环境下执行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代码还是在 day8-接收大数据  中的代码 二.linux下运行效果 2.1.客户端的效果图 我擦咧,出错了,我们来看看出得什么错误?我们先看看服务端的代码: 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服务端两次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粘在一起了,为什么会造成粘包呐?…
黏包的解决方案 发生黏包主要是因为接收者不知道发送者发送内容的长度,因为tcp协议是根据数据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缓存机制, 所以当出现连续发送或连续接收的时候,发送的长度和接收的长度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黏包.下面说几个处理方法: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 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如图所示,即使发送了数据长度和数据内容,但在这两个发送的中…
socket与socketerver才是我们学习python中网络编程的重中之重在介绍他们两个之前我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一.socket 概念 咱们现在ois模型中找到socket所承担的角色 socket处于应用层与传输层之间的软件抽象层,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他把复杂的TCP\IP协议都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门,对于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ocket去组织数据以符合指定的协议,很相似与一个模块的功能 二.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起源于…
1,https和http的区别: https比较安全,传输的时候先对内容进行加密,收到后再进行解密:它的传输内容不容易拦截,就算拦截下来了,也是加密的,看不懂.但是要买证书,一年要好几万,小公司承担不起.听说非常安全,在业内都没有出过问题. 2,udp不会黏包,只有tcp会黏包 传输的时候只能传输bite类型数据 demo1--远程执行命令: server.py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 8080)) sk.listen() conn,…
一.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为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卡组,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dir', # 系统指令:'dir','ipconfig'.等 shell=True, # 使用shell,就相当于使用cmd窗口 stdout…
1.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是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的时候卡阻,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命令     shell = True,  #固定格式     stdout=subprocess.PIPE,  #标准输…
什么是黏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黏包的情况?该如何避免黏包的情况?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服务端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1024) print(resl.decode('utf-8')) #…
socket (套接字) tcp(黏包现象原因) 传输中由于内核区缓冲机制(等待时间,文件大小),会在 发送端 缓冲区合并连续send的数据,也会出现在 接收端 缓冲区合并recv的数据给指定port. 解决办法: 引入内置模块 struct ( 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只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
1.先说下subprocess模块的用法,为了举个黏包的例子 # 通过一个例子 来认识网络编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 所有的客户端执行server端下发的指令,执行完毕后,客户端将执行结果给返回给服务端 import subprocess # 这个模块其实并不好用,这里为了举例子.调用操作系统的命令模块 res = subprocess.Popen('dir',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 执行dir…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l…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 #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和LengthFieldPrepender 2017年02月19日 15:02:11 惜暮 阅读数:14555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0853261/article/details/55803933 前面已经说过: TCP以流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上层应用协议为了对消息进行区分,往往采用如下4种方式. (1)消息长度…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黏包: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只有TCP协议中才会产生黏包,UDP协议中不会有黏包(udp协议中数据会直接丢失,俗称丢包) #面试 #首先只有在TCP协议中才有黏包现象,是因为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 #在发送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有缓存机制来避免数据丢失 #因此在连续发送小数据的时候,以及接收大小不符的时候,都容易产生黏包现象 #本质是不知道客户端发送的数据长度 面试中解释黏包 #连续send…
参考:http://www.cnblogs.com/Eva-J/articles/8244551.html#_label5 1.黏包的表现(以客户端远程操作服务端命令为例) 注:只有在TCP协议通信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黏包问题 基于TCP协议实现的黏包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 tcp_server_cmd.py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ip_port = ('127.0.0.1', 80…
黏包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_*_coding:utf-8_*_import socket,subprocessip_port=('127.0.0.1',8080)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s.setsockopt(socket.…
为什么会出现黏包现象: 首先只有在TCP协议中才会出现黏包现象,是因为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在发送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有缓存机制来避免数据丢失,因此,在连续发送小数据的时候,以及接收大小不符的时候容易出现黏包现象.本质还是因为我们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不知道发送的数据的长短. 解决黏包问题 在传输大量数据之前首先告诉接收端要发送的数据大小,如果想更漂亮的解决问题,可以通过struct模块来定制协议. struct模块: 功能: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成固定长度的bytes. import str…
struct模块 解决黏包问题 FTP…
上面利用struct模块与方案一比较,减少一次发送和接收请求,因为方案一无法知道client端发送内容的长度到底有多长需要和接收OK.多一次请求防止黏包,减少网络延迟…
一.基于TCP的socket tcp是基于链接的,必须先启动服务端,然后再启动客户端去链接服务端,有顺序,不重复,可靠.不会被加上数据边界.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898)) #把地址绑定到套接字 sk.listen() #监听链接 conn,addr = sk.accept() #接受客户端链接 ret = conn.recv(1024) #接收客户端信息 print(ret) #打印客…
一.黏包成因 1.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 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2.tcp的合包机制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1.缓冲区: 输入缓冲区  输出缓冲区 2. subprocess的使用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ls', #系统指令shell=True, #固定stdout=subprocess.PIPE, #标准输出 PIPE 管道,保存着指令的执行结果stderr=subprocess.PIPE #标准错误输出 ) print('正确输出',sub_obj.stdout.read().decode('gbk'))print('错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