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ython
Java
IOS
Andorid
NodeJS
JavaScript
HTML5
golang tcp 解决黏包
2024-11-03
TCP粘"包"问题浅析及解决方案Golang代码实现
一.粘"包"问题简介 在socket网络编程中,都是端到端通信,客户端端口+客户端IP+服务端端口+服务端IP+传输协议就组成一个可以唯一可以明确的标识一条连接.在TCP的socket编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则. 1.部分字符和乱码的可能原因 如果发送端多次发送字符串,接收端从socket读取数据放到接收数据的recv数组,由于recv数组初始化为\0,仅收到部分字符串就开始打印.该部分字符串放在recv数组中,末尾仍是以\0结尾,打印函数见到\0则默认结束打印输出,后
tcp传输黏包
tcp传输黏包 tcpip协议使用"流式"(套接字)进行数据的传输,就是说它保证数据的可达以及数据抵达的顺序,但并不保证数据是否在你接收的时候就到达,特别是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带宽,底层会使用缓存技术,具体的说就是使用Nagle算法将小的数据包放到一起发送,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使用上的问题--黏包,黏包就是说一次将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导致接收方不能进行正常的解析,示意图如下: 发生黏包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发送方进行了不该缓冲的缓冲,比如上图中,收发双方协议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写/解
python_网络编程struct模块解决黏包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黏包现象: 首先只有在TCP协议中才会出现黏包现象,是因为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在发送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有缓存机制来避免数据丢失,因此,在连续发送小数据的时候,以及接收大小不符的时候容易出现黏包现象.本质还是因为我们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不知道发送的数据的长短. 解决黏包问题 在传输大量数据之前首先告诉接收端要发送的数据大小,如果想更漂亮的解决问题,可以通过struct模块来定制协议. struct模块: 功能: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成固定长度的bytes. import str
Python网络编程基础 struct模块 解决黏包问题 FTP
struct模块 解决黏包问题 FTP
day29-struct模块解决黏包问题
#struct模块可以把一个数据类型,例如数字int,转化成固定长度(4个字节)的bytes.int转为4个bytes. #在大量传输数据之前先告诉接收端即将接收数据的大小,方可解决黏包问题: #利用struct模块打包要发送的数据的长度,接收端接收这个包,解包之后,接收这个长度的数据. import struct pack = struct.pack('i',4096) #打包,'i'代表int,把数字转化成固定长度(4个字节)的bytes. print(pack) #b'\x00\x10\x
网络编程- 解决黏包现象方案二之struct模块(七)
上面利用struct模块与方案一比较,减少一次发送和接收请求,因为方案一无法知道client端发送内容的长度到底有多长需要和接收OK.多一次请求防止黏包,减少网络延迟
Python—TCP的黏包问题以及UDP的分片问题
TCP协议与UDP协议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UDP(user datagram protoc
Python--day33--当面试时候问到如何解决黏包问题?的回答。
python tcp黏包和struct模块解决方法,大文件传输方法及MD5校验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struct 模块解决 TCP黏包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产生黏包现象的一段代码: # server.py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9000)) sk.listen() conn,addr = sk.accept()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conn.send('world'.encode('utf-8')) conn.recv(1024) conn.close() sk.close()
Python之黏包的解决
黏包的解决方案 发生黏包主要是因为接收者不知道发送者发送内容的长度,因为tcp协议是根据数据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缓存机制, 所以当出现连续发送或连续接收的时候,发送的长度和接收的长度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黏包.下面说几个处理方法: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 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如图所示,即使发送了数据长度和数据内容,但在这两个发送的中
黏包-黏包的成因、解决方式及struct模块初识、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黏包: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只有TCP协议中才会产生黏包,UDP协议中不会有黏包(udp协议中数据会直接丢失,俗称丢包) #面试 #首先只有在TCP协议中才有黏包现象,是因为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 #在发送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有缓存机制来避免数据丢失 #因此在连续发送小数据的时候,以及接收大小不符的时候,都容易产生黏包现象 #本质是不知道客户端发送的数据长度 面试中解释黏包 #连续send
TCP黏包问题
什么是黏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黏包的情况?该如何避免黏包的情况?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服务端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1024) print(resl.decode('utf-8')) #
Python--day32--复习:https和http的区别;黏包;黏包问题的解决方式;
1,https和http的区别: https比较安全,传输的时候先对内容进行加密,收到后再进行解密:它的传输内容不容易拦截,就算拦截下来了,也是加密的,看不懂.但是要买证书,一年要好几万,小公司承担不起.听说非常安全,在业内都没有出过问题. 2,udp不会黏包,只有tcp会黏包 传输的时候只能传输bite类型数据 demo1--远程执行命令: server.py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 8080)) sk.listen() conn,
038.Python关于TCP黏包问题
黏包现象 1 黏包现象演示 服务端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 注册主机到网络 sk.bind( ("127.0.0.1",9000) ) sk.listen() # 三次握手 conn,addr = sk.accept() # 收发数据的逻辑 # ...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发送第一次包 conn.send("world&qu
struct模块-黏包的解决方法
黏包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_*_coding:utf-8_*_import socket,subprocessip_port=('127.0.0.1',8080)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s.setsockopt(socket.
缓冲区 subprocess 黏包
一.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为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卡组,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dir', # 系统指令:'dir','ipconfig'.等 shell=True, # 使用shell,就相当于使用cmd窗口 stdout
Python学习笔记【第十四篇】:Python网络编程二黏包问题、socketserver、验证合法性
TCP/IP网络通讯粘包问题 案例:模拟执行shell命令,服务器返回相应的类容.发送指令的客户端容错率暂无考虑,按照正确的指令发送即可. 服务端代码 # -*- coding: utf- -*- # 声明字符编码 # coding:utf-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def server_Tcp(): server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erver.setsockopt(s
Python之黏包
黏包现象 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结果的编码是以当前所在的系统为准的,如果是windows,那么res.stdout.read()读出的#就是GBK编码的,在接收端需要用GBK解码 #且只能从管道里读一次结果 同时执行多条
python之黏包和黏包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主要发生在TCP连接, 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来,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两种黏包现象: 1 连续的小包可能会被优化算法给组合到一起进行发送 2 第一次如果发送的数据大小2000B接收端一次性接受大小为1024,这就导致剩下的内容会被下一次recv接收到,导致结果错乱 解决黏包现象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由于双方不知道对方发送数据的长度,导致接收的时候,可能接收不全,或者多接收另外一次发送的
python 全栈开发,Day35(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os import subprocess ret = os.popen('dir').read() print(ret) print('*'*50) ret = sub
热门专题
background 添加边框线的时候背景图
es 修改 单个索引文档最大数量
win10 安装配置mongodb
centos7 检查 内存 和CPU 使用
hbase DBEAVR 连接 KERBOS
input 设置了checked onchange不生意
centos部署node
ajax请求与页面跳转会冲突吗
bash执行ls * not found
虚拟机修改密码提示不在sudoers文件中
layui-vue分页
mvc mvc获取url参数
emwin xbf中文不显示
编写程序输出九九乘法表python
.x .tx .allx 文件 打开
批量获取网页标题内容的方法
MySQL 定时器 event
tensorflow两个tensor拼接 成为tuple
C# mciSendCommand左右声道
mysql模糊查询通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