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脑筋有点搭牢,想了半天才看出为什么以下两段代码效果是相同的... 第一种好处是可以直接批量复制黏贴system.out, 不用改什么东西 private static long i;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long vt;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EST_SIZE = 10000000; long time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n = 0; n < TEST_SIZE; n++) vt = S
Color Lookup Table 在影像处理领域中,当我们想要调整一个影像的色彩时,经常会用到 Color Lookup Table 的技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想要让影像中的每个像素的R值变为原本的0.3倍,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像素的R值乘以0.3,假设像素的大小为1000X1000,那么总共要1000000次浮点运算. 如果我们一开始先创建一张表,把所有颜色值经过处理(R值变为0.3倍)之后的结果记录起来,然后把每个像素的色彩拿去查表,得到处理之后的色彩值,那么我们只要做100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dliyuedong/article/details/8806868 平时产生随机数时我们经常拿时间做种子,比如用System.currentTimeMillis的结果,但是在执行一些循环中使用了System.currentTimeMillis,那么每次的结果将会差别很小,甚至一样,因为现代的计算机运行速度很快.后来看到java中产生随机数函数以及线程池中的一些函数使用的都是System.nanoTime,下面说一下这2个方法的具体区别. 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