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NameNode:

  1. 存储元数据
  2. 管理整个HDFS集群

DataNode:

存储数据的block

SecondaryNameNode:

辅助HDFS完成一些事情

NameNode和SecondaryNameNode工作流程

编辑日志文件:edits

记载客户端对HDFS的增删改查的操作日志

镜像文件:fsimage

记载元数据(HDFS上存储的文件目录)及操作日志

NameNode和SecondaryNameNode工作机制

工作流程详解

  • 第一阶段:namenode启动
    • 第一次启动namenode格式化后,创建fsimage和edits文件。如果不是第一次启动,直接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
    • 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请求。
    • namenode记录操作日志,更新滚动日志。
    • namenode在内存中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
  • 第二阶段:Secondary NameNode工作
    • 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 Secondary NameNode请求执行checkpoint。
    • namenode滚动正在写的edits日志。
    • 将滚动前的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
    • Secondary NameNode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并合并。
    • 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 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 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

chkpoint检查的两种触发条件

  • 通常情况下,SecondaryNameNode每隔一小时执行一次检查点操作。

   [hdfs-default.xml]

<!--两次检查点创建之间的固定时间间隔,默认3600,即1小时。所以去ann snn 看到的fsimage 相隔1个小时。-->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3600</value>
</property>
  • 一分钟检查namenode的事务数量。若检查事务数达到这个值1,000,000,也触发一次SecondaryNameNode的checkpoint操作。
<!--hdfs-site.xml文件设置-->
<!--事务数量配置-->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name>
<value>1000000</value>
<description>操作动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检查是否满足数量的时间间隔周期-->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name>
<value>60</value>
<description> 1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在namenode上保存的fsimage的数目,超出的会被删除。默认保存2个。-->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um.checkpoints.retained</name>
<value>2</value>
</property>

镜像文件和编辑日志文件

namenode被格式化之后,将在/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current目录中产生如下文件:

由于我的NameNode没有格式化,只格式化了hadoop,并且将temp文件夹作为存储日志文件的文件夹,所以以下文件的访问目录均为:/opt/app/hadoop/temp/dfs/name/current

edits_0000000000000000000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00.md5

seen_txid

VERSION

  • Fsimage文件:HDFS文件系统元数据的一个永久性的检查点,其中包含HDFS文件系统的所有目录和文件idnode的序列化信息。
  • Edits文件:存放HDFS文件系统的所有更新操作的路径,文件系统客户端执行的所有写操作首先会被记录到edits文件中。
  • seentxid文件:保存的是一个数字,就是最后一个edits的数字
  • 每次Namenode启动的时候都会将fsimage文件读入内存,并从00001开始到seen_txid中记录的数字依次执行每个edits里面的更新操作,保证内存中的元数据信息是最新的、同步的,可以看成Namenode启动的时候就将fsimage和edits文件进行了合并。

Notes:这些文件被意外删除后将无法恢复,需谨慎!

NameNode版本号

如上图:在/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current这个目录下查看VERSION

namenode版本号具体解释:

  • namespaceID:在HDFS上,会有多个Namenode,所以不同Namenode的namespaceID是不同的(主从架构:一个NameNode多个DataNode),分别管理一组blockpoolID。
  • clusterID:集群id,全局唯一
  • cTime:属性标记了NameNode存储系统的创建时间,对于刚刚格式化的存储系统,这个属性为0;但是在文件系统升级之后,该值会更新到新的时间戳。
  • storageType:属性说明该存储目录包含的是NameNode数据结构
  • blockpoolID:一个block pool id标识一个block pool,并且是跨集群的全局唯一。当一个新的Namespace被创建的时候(format过程的一部分)会创建并持久化一个唯一ID。在创建过程构建全局唯一的BlockPoolID比人为的配置更可靠一些。NN将BlockPoolID持久化到磁盘中,在后续的启动过程中,会再次load并使用。其针对每一个Namespace所对应blockpool的ID,该ID包括了其对应的NameNode节点的ip地址。
  • layoutVersion:是一个负整数。通常只有HDFS增加新特性时才会更新这个版本号。

SecondaryNameNode详解

SecondaryNameNode目录结构

SecondaryNameNode用来监控HDFS状态的辅助后台程序,每隔一段时间获取HDFS元数据的快照。

查看路径:/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secondary/current

SecondaryNameNode的namesecondary/current目录和主NameNode的current目录的布局相同。好处:namenode发生故障时(假设没有及时备份数据),可以从SecondaryNameNode恢复数据。

NameNode恢复数据的方法

首先模拟NameNode损坏,即杀死NameNode进程:

kill -9 进程ID:强制将某进程杀死

方法一:将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

方法二:使用-importCheckpoint选项启动namenode守护进程,从而将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拷贝到namenode目录中。

  • 案例实操(一):模拟namenode故障,并采用方法一,恢复namenode数据
    • kill -9 namenode进程/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

      rm -rf /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

      拷贝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到原namenode存储数据目录

      cp -R /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secondary/* /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

      重新启动namenode:

      sbin/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

  • 案例实操(二):模拟namenode故障,并采用方法二,恢复namenode数据
    • 修改hdfs-site.xml中的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120</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ame.dir</name>
      <value>/home/bigdata/hadoop-2.8.5/data/tmp/dfs/name</value>
      </property>
    • kill -9 namenode进程
    • 删除namenode存储的数据(/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

      rm -rf /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

    • 如果SecondaryNameNode不和Namenode在一个主机节点上,需要将Secondary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平级目录

      [uek@node2 dfs]$ pwd

      /opt/app/hadoop/data/tmp/dfs

      [uek@node2 dfs]$ ls

      data name namesecondary

    • 导入检查点数据(等待一会ctrl+c结束掉)

      bin/hdfs namenode -importCheckpoint

    • 启动namenode

      sbin/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

    • 如果提示文件锁了,可以删除in_use.lock

      rm -rf /opt/app/hadoop/data/tmp/dfs/namesecondary/in_use.lock

 

Namenode多目录配置实现单机节点数据安全性问题

  • namenode的本地目录可以配置成多个,且每个目录存放内容相同,增加了可靠性。
  • 具体配置如下:
    hdfs-site.xml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ame.dir</name>
    <value>opt/app/hadoop/data/dfs/name1,opt/app/hadoop/data/dfs/name2</value>
    </property>

集群安全模式操作

概述

Namenode启动时,首先将映像文件(fsimage)载入内存,并执行编辑日志(edits)中的各项操作。一旦在内存中成功建立文件系统元数据的映像,则创建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和一个空的编辑日志。此时,namenode开始监听datanode请求。但是此刻,namenode运行在安全模式,即namenode的文件系统对于客户端来说是只读的。
系统中的数据块的位置并不是由namenode维护的,而是以块列表的形式存储在datanode中。在系统的正常操作期间,namenode会在内存中保留所有块位置的映射信息。在安全模式下,各个datanode会向namenode发送最新的块列表信息,namenode了解到足够多的块位置信息之后,即可高效运行文件系统。
如果满足“最小副本条件”,namenode会在30秒钟之后就退出安全模式。所谓的最小副本条件指的是在整个文件系统中99.9%的块满足最小副本级别(默认值:dfs.replication.min=1)。
在启动一个刚刚格式化的HDFS集群时,因为系统中还没有任何块,所以namenode不会进入安全模式。

基本语法

  • 集群处于安全模式,不能执行重要操作(写操作)。集群启动完成后,自动退出安全模式。

    •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get (功能描述:查看安全模式状态)
    •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enter (功能描述:进入安全模式状态)
    •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功能描述:离开安全模式状态)
    •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wait (功能描述:等待安全模式状态)

案例

  • 模拟等待安全模式

    • 先进入安全模式: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enter
    • 执行下面的脚本
        编辑一个脚本
      #!/bin/bash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wait
      bin/hdfs dfs -put ~/hello.txt /root/hello.txt
    • 再打开一个窗口,执行: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HDFS中NameNode工作机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HDFS中DataNode工作机制

    1.DataNode工作机制 1)一个数据块在datanode上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盘上,包括两个文件,一个是数据本身,一个是元数据(包括数据块的长度,块数据的校验和,以及时间戳). 2)DataNod ...

  2. HDFS中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工作机制

    NameNode工作机制 0)启动概述 Namenode启动时,首先将映像文件(fsimage)载入内存,并执行编辑日志(edits)中的各项操作.一旦在内存中成功建立文件系统元数据的映像,则创建一个 ...

  3. NameNode && Secondary NameNode工作机制

    NameNode && Secondary NameNode工作机制 1)工作流程 2)  fsimage和edits NameNode是HDFS的大脑,它维护着整个文件系统的目录树, ...

  4. NameNode&Secondary NameNode 工作机制

    NameNode&Secondary NameNode 工作机制 NameNode: 1.启动时,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 2.当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请求NameNode 3.Nam ...

  5. HDFS成员的工作机制

    NameNode工作机制 nn负责管理块的元数据信息,元数据信息为fsimage和edits预写日志,通过edits预写日志来更新fsimage中的元数据信息,每次namenode启动时,都会将磁盘中 ...

  6. NameNode工作机制

    NameNode工作机制

  7. Hadoop HDFS NameNode工作机制

    Secondary namenode 首先,我们假设如果存储在Namenode节点的磁盘中,因为经常需要进行随机访问,还有响应客户请求,必然是效率过低.因此,元数据需要存放在内存中.但如果只存在内存中 ...

  8. HDFS中NameNode管理元数据机制

    NameNode职责 响应客户端请求 维护目录树 管理元数据(查询,修改) HDFS元数据存储 内存中有一份完整的元数据(特定数据结构) 磁盘有一个“准完整”的元数据的镜像文件 当客户端对HDFS中的 ...

  9. Hadoop_09_HDFS 的 NameNode工作机制

    理解NameNode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元数据管理机制,以增强对HDFS工作原理的理解,及培养hadoop集群运营中“性能调优” “NameNode”故障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1.NameNode职责: H ...

随机推荐

  1. Linux 安装 git

    安装方法参考:http://www.jb51.net/os/RedHat/149653.html 具体内容: 在安装Git之前,需要先安装一些依赖包,安装依赖包之前可以先检查下是否已经安装. shel ...

  2. Redis 实战篇:GEO助我邂逅附近女神

    码老湿,阅读了你的巧用数据类型实现亿级数据统计之后,我学会了如何游刃有余的使用不同的数据类型(String.Hash.List.Set.Sorted Set.HyperLogLog.Bitmap)去解 ...

  3. 【Azure 应用程序见解】Application Insights Java Agent 3.1.0的使用实验,通过修改单个URL的采样率来减少请求及依赖项的数据采集

    问题描述 近日好消息,如果是一个Java Spring Cloud的项目,想使用Azure Applicaiton Insights来收集日志及一些应用程序见解.但是有不愿意集成SDK来修改代码或者配 ...

  4. powerpoint2013去掉图片背景,转存png

    1.打开powerpoint,点击菜单栏的[插入],如图: 2.点击『图像』,如图: 3.上传图片,如图: 4.上传的图片不是png的,现在需要去掉白色背景,保存成png,选中图片,点击菜单栏的『格式 ...

  5. Python 删除满足条件的某些行

    数据: data 字段:col 要删除的内容是 col == False 的行 # 方案一 data1 = data[~data['col'] == False] # ~ 取反 # 方案二 保留 da ...

  6. PHP Kafka 消息队列使用

      转载自:https://learnku.com/articles/44442 1. 安装 Kafka 服务# 直接到 kafka 官网 , 下载最新的 wget https://mirror.bi ...

  7. Python中的json学习

    p.p1 { margin: 0; font: 14px ".PingFang SC"; color: rgba(53, 53, 53, 1) } p.p2 { margin: 0 ...

  8. MySQL服务器 IO 100%的分析与优化方案

    前言 压力测试过程中,如果因为资源使用瓶颈等问题引发最直接性能问题是业务交易响应时间偏大,TPS逐渐降低等.而问题定位分析通常情况下,最优先排查的是监控服务器资源利用率,例如先用TOP 或者nmon等 ...

  9. 【论文小综】基于外部知识的VQA(视觉问答)

    ​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模态的世界中.视觉的捕捉与理解,知识的学习与感知,语言的交流与表达,诸多方面的信息促进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作为多模态领域的一个典型场景,VQA旨在结合视觉的信息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

  10. C语言:小数(float double)

    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它们由点号.分隔,例如 0.0.75.0.4.023.0.27.-937.198 -0.27 等都是合法的小数,这是最常见的小数形式,我们将它称为十进制形式.此外,小数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