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淘汰算法 (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53)
1. LRU
1.1. 原理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1.2. 实现
最常见的实现是使用一个链表保存缓存数据,详细算法实现如下: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1.3. 分析
【命中率】
当存在热点数据时,LRU的效率很好,但偶发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复杂度】
实现简单。
【代价】
命中时需要遍历链表,找到命中的数据块索引,然后需要将数据移到头部。
2. LRU-K
2.1. 原理
LRU-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缓存污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将“最近使用过1次”的判断标准扩展为“最近使用过K次”。
2.2. 实现
相比LRU,LRU-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才将数据放入缓存。当需要淘汰数据时,LRU-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1.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加入到访问历史列表;
2. 如果数据在访问历史列表里后没有达到K次访问,则按照一定规则(FIFO,LRU)淘汰;
3. 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删除,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并缓存此数据,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
4. 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重新排序;
5. 需要淘汰数据时,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即:淘汰“倒数第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的数据。
LRU-K具有LRU的优点,同时能够避免LRU的缺点,实际应用中LRU-2是综合各种因素后最优的选择,LRU-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会高,但适应性差,需要大量的数据访问才能将历史访问记录清除掉。
2.3. 分析
【命中率】
LRU-K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复杂度】
LRU-K队列是一个优先级队列,算法复杂度和代价比较高。
【代价】
由于LRU-K还需要记录那些被访问过、但还没有放入缓存的对象,因此内存消耗会比LRU要多;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内存消耗会比较可观。
LRU-K需要基于时间进行排序(可以需要淘汰时再排序,也可以即时排序),CPU消耗比LRU要高。
3. Two queues(2Q)
3.1. 原理
Two queues(以下使用2Q代替)算法类似于LRU-2,不同点在于2Q将LRU-2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即: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一个是FIFO队列,一个是LRU队列。
3.2. 实现
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1.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
2.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
3.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4. 如果数据在LRU队列再次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5. 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
注:上图中FIFO队列比LRU队列短,但并不代表这是算法要求,实际应用中两者比例没有硬性规定。
3.3. 分析
【命中率】
2Q算法的命中率要高于LRU。
【复杂度】
需要两个队列,但两个队列本身都比较简单。
【代价】
FIFO和LRU的代价之和。
2Q算法和LRU-2算法命中率类似,内存消耗也比较接近,但对于最后缓存的数据来说,2Q会减少一次从原始存储读取数据或者计算数据的操作。
4. Multi Queue(MQ)
4.1. 原理
MQ算法根据访问频率将数据划分为多个队列,不同的队列具有不同的访问优先级,其核心思想是:优先缓存访问次数多的数据。
4.2. 实现
MQ算法将缓存划分为多个LRU队列,每个队列对应不同的访问优先级。访问优先级是根据访问次数计算出来的,例如
详细的算法结构图如下,Q0,Q1....Qk代表不同的优先级队列,Q-history代表从缓存中淘汰数据,但记录了数据的索引和引用次数的队列:

如上图,算法详细描述如下:
1. 新插入的数据放入Q0;
2. 每个队列按照LRU管理数据;
3. 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一定次数,需要提升优先级时,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高一级队列的头部;
4. 为了防止高优先级数据永远不被淘汰,当数据在指定的时间里访问没有被访问时,需要降低优先级,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低一级的队列头部;
5. 需要淘汰数据时,从最低一级队列开始按照LRU淘汰;每个队列淘汰数据时,将数据从缓存中删除,将数据索引加入Q-history头部;
6. 如果数据在Q-history中被重新访问,则重新计算其优先级,移到目标队列的头部;
7. Q-history按照LRU淘汰数据的索引。
4.3. 分析
【命中率】
MQ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复杂度】
MQ需要维护多个队列,且需要维护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复杂度比LRU高。
【代价】
MQ需要记录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需要定时扫描所有队列,代价比LRU要高。
注:虽然MQ的队列看起来数量比较多,但由于所有队列之和受限于缓存容量的大小,因此这里多个队列长度之和和一个LRU队列是一样的,因此队列扫描性能也相近。
5. LRU类算法对比
由于不同的访问模型导致命中率变化较大,此处对比仅基于理论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
| 
 对比点  | 
 对比  | 
| 
 命中率  | 
 LRU-2 > MQ(2) > 2Q > LRU  | 
| 
 复杂度  | 
 LRU-2 > MQ(2) > 2Q > LRU  | 
| 
 代价  | 
 LRU-2 > MQ(2) > 2Q > LRU  |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对数据的访问情况进行选择,并不是命中率越高越好。例如:虽然LRU看起来命中率会低一些,且存在”缓存污染“的问题,但由于其简单和代价小,实际应用中反而应用更多。
java中最简单的LRU算法实现,就是利用jdk的LinkedHashMap,覆写其中的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方法即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import java.util.Map;  
      /**  * 类说明:利用LinkedHashMap实现简单的缓存, 必须实现removeEldestEntry方法,具体参见JDK文档 
 *  
 * @author dennis 
 *  
 * @param <K> 
 * @param <V> 
 */ public class LRULinkedHashMap<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private final int maxCapacity;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LRULinkedHashMap(int maxCapacity) {  
        super(max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true);  
        this.maxCapacity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java.util.Map.Entry<K, V>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containsKey(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get(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put(key, val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int siz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siz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clear() {  
        try {  
            lock.lock();  
            super.clear();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Collection<Map.Entry<K, V>> getAll() {  
        try {  
            lock.lock();  
            return new ArrayList<Map.Entry<K, V>>(super.entrySet());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 
基于双链表 的LRU实现:
传统意义的LRU算法是为每一个Cache对象设置一个计数器,每次Cache命中则给计数器+1,而Cache用完,需要淘汰旧内容,放置新内容时,就查看所有的计数器,并将最少使用的内容替换掉。
它的弊端很明显,如果Cache的数量少,问题不会很大, 但是如果Cache的空间过大,达到10W或者100W以上,一旦需要淘汰,则需要遍历所有计算器,其性能与资源消耗是巨大的。效率也就非常的慢了。
它的原理: 将Cache的所有位置都用双连表连接起来,当一个位置被命中之后,就将通过调整链表的指向,将该位置调整到链表头的位置,新加入的Cache直接加到链表头中。
这样,在多次进行Cache操作后,最近被命中的,就会被向链表头方向移动,而没有命中的,而想链表后面移动,链表尾则表示最近最少使用的Cache。
当需要替换内容时候,链表的最后位置就是最少被命中的位置,我们只需要淘汰链表最后的部分即可。
上面说了这么多的理论, 下面用代码来实现一个LRU策略的缓存。
我们用一个对象来表示Cache,并实现双链表,
-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 * 链表节点
 -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 */
 - class CacheNode {
 - ……
 - }
 - private int cacheSize;//缓存大小
 -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 private int currentSize;//当前缓存对象数量
 - private CacheNode first;//(实现双链表)链表头
 - private CacheNode last;//(实现双链表)链表尾
 - }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链表节点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class CacheNode {
……
}
private int cacheSize;//缓存大小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private int currentSize;//当前缓存对象数量
private CacheNode first;//(实现双链表)链表头
private CacheNode last;//(实现双链表)链表尾
}
                  
下面给出完整的实现,这个类也被Tomcat所使用( org.apache.tomcat.util.collections.LRUCache),但是在tomcat6.x版本中,已经被弃用,使用另外其他的缓存类来替代它。
-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 * 链表节点
 -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 */
 - class CacheNode {
 - CacheNode prev;//前一节点
 - CacheNode next;//后一节点
 - Object value;//值
 - Object key;//键
 - CacheNode() {
 - }
 - }
 - public LRUCache(int i) {
 - currentSize = 0;
 - cacheSize = i;
 - nodes = new Hashtable(i);//缓存容器
 - }
 - /**
 - * 获取缓存中对象
 - * @param key
 - * @return
 - */
 -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key) {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 if (node != null) {
 - moveToHead(node);
 - return node.value;
 - } else {
 - return null;
 - }
 - }
 - /**
 - * 添加缓存
 - * @param key
 - * @param value
 - */
 - public void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 if (node == null) {
 - //缓存容器是否已经超过大小.
 - if (currentSize >= cacheSize) {
 - if (last != null)//将最少使用的删除
 - nodes.remove(last.key);
 - removeLast();
 - } else {
 - currentSize++;
 - }
 - node = new CacheNode();
 - }
 - node.value = value;
 - node.key = key;
 - //将最新使用的节点放到链表头,表示最新使用的.
 - moveToHead(node);
 - nodes.put(key, node);
 - }
 - /**
 - * 将缓存删除
 - * @param key
 - * @return
 - */
 - public Object remove(Object key) {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 if (node != null) {
 - if (node.prev != null) {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 }
 - if (node.next != null) {
 -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
 - if (last == node)
 - last = node.prev;
 - if (first == node)
 - first = node.next;
 - }
 - return node;
 - }
 - public void clear() {
 -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
 - /**
 - * 删除链表尾部节点
 - * 表示 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 */
 - private void removeLast() {
 - //链表尾不为空,则将链表尾指向null. 删除连表尾(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 if (last != null) {
 - if (last.prev != null)
 - last.prev.next = null;
 - else
 - first = null;
 - last = last.prev;
 - }
 - }
 - /**
 - * 移动到链表头,表示这个节点是最新使用过的
 - * @param node
 - */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CacheNode node) {
 - if (node == first)
 - return;
 - if (node.prev != null)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 if (node.next != null)
 -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if (last == node)
 - last = node.prev;
 - if (first != null) {
 - node.next = first;
 - first.prev = node;
 - }
 - first = node;
 - node.prev = null;
 - if (last == null)
 - last = first;
 - }
 - private int cacheSize;
 -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 private int currentSize;
 - private CacheNode first;//链表头
 - private CacheNode last;//链表尾
 -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链表节点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class CacheNode {
CacheNode prev;//前一节点
CacheNode next;//后一节点
Object value;//值
Object key;//键
CacheNode() {
}
}
public LRUCache(int i) {
currentSize = 0;
cacheSize = i;
nodes = new Hashtable(i);//缓存容器
}
/**
 * 获取缓存中对象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key)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else {
return null;
}
}
/**
 * 添加缓存
 * @param key
 * @param value
 */
public void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缓存容器是否已经超过大小.
if (currentSize >= cacheSize) {
if (last != null)//将最少使用的删除
nodes.remove(last.key);
removeLast();
} else {
currentSize++;
}
node = new CacheNode();
}
node.value = value;
node.key = key;
//将最新使用的节点放到链表头,表示最新使用的.
moveToHead(node);
nodes.put(key, node);
}
/**
 * 将缓存删除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Object remove(Object key)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if (node.prev != null)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
if (node.next != null) {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if (last == node)
last = node.prev;
if (first == node)
first = node.next;
}
return node;
}
public void clear() {
first = null;
last = null;
}
/**
 * 删除链表尾部节点
 *  表示 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
private void removeLast() {
//链表尾不为空,则将链表尾指向null. 删除连表尾(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if (last != null) {
if (last.prev != null)
last.prev.next = null;
else
first = null;
last = last.prev;
}
}
/**
 * 移动到链表头,表示这个节点是最新使用过的
 * @param node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CacheNode node) {
if (node == first)
return;
if (node.prev != null)
node.prev.next = node.next;
if (node.next != null)
node.next.prev = node.prev;
if (last == node)
last = node.prev;
if (first != null) {
node.next = first;
first.prev = node;
}
first = node;
node.prev = null;
if (last == null)
last = first;
}
private int cacheSize;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private int currentSize;
private CacheNode first;//链表头
private CacheNode last;//链表尾
}
缓存淘汰算法 (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53)的更多相关文章
- 缓存淘汰算法--LRU算法(转)
		
(转自: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53) 1. LRU1.1. 原理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 ...
 - 04 | 链表(上):如何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
		
今天我们来聊聊“链表(Linked list)”这个数据结构.学习链表有什么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一个经典的链表应用场景,那就是+LRU+缓存淘汰算法. 缓存是一种提高数据读取性能的技术 ...
 -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06 | 链表(上)-如何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
		
常见的缓存淘汰策略: 先进先出 FIFO 最少使用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 LRU(Least Recently Used) 链表定义: 链表也是线性表的一种 ...
 - 图解缓存淘汰算法二之LFU
		
1.概念分析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即最近最不常用.从名字上来分析,这是一个基于访问频率的算法.与LRU不同,LRU是基于时间的,会将时间上最不常访问的数据淘汰;LFU为 ...
 - 缓存淘汰算法之FIFO
		
前段时间去网易面试,被这个问题卡住,先做总结如下: 常用缓存淘汰算法 FIFO类: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判断被存储的时间,离目前最远的数据优先被淘汰. LRU类:Least ...
 - 链表:如何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
		
缓存淘汰策略: FIFO:先入先出策略 LFU:最少使用策略 LRU:最近最少使用策略 链表的数据结构: 可以看到,数组需要连续的内存空间,当内存空间充足但不连续时,也会申请失败触发GC,链表则可 ...
 -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04>链表(上):如何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
		
今天我们来聊聊“链表(Linked list)”这个数据结构.学习链表有什么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一个经典的链表应用场景,那就是 LRU 缓存淘汰算法. 缓存是一种提高数据读取性能的技术 ...
 - 昨天面试被问到的 缓存淘汰算法FIFO、LRU、LFU及Java实现
		
缓存淘汰算法 在高并发.高性能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时,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利用缓存予以应对. 第一次请求时把计算好的结果存放在缓存中,下次遇到同样的请求时,把之前保存在缓存中的数据直接拿来使用. 但是, ...
 - 链表(上):如何实现LRU缓存淘汰算法?
		
一.什么是链表 和数组一样,链表也是一种线性表. 从内存结构来看,链表的内存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空间,是将一组零散的内存块串联起来,从而进行数据存储的数据结构. 链表中的每一个内存块被称为节点Node. ...
 
随机推荐
- 【转】iOS-Core-Animation-Advanced-Techniques(四)
			
原文:http://www.cocoachina.com/ios/20150105/10812.html 隐式动画和显式动画 隐式动画 按照我的意思去做,而不是我说的. -- 埃德娜,辛普森 我们在第 ...
 - css 不确定元素宽度的水平居中
			
对于一个不确定宽度的元素居中,我们想到使用的方法是 text-align:center; 或者 margin:0 auto; text-align只对行内元素有效,对于块元素我们要用margin,块元 ...
 - Lua-C交互函数
			
lua_gettable(lua_State * , tableIndex) //获取表的在key位置的值 过程:tableIndex为表在栈的位置,例:-2为第二个位置 , 此时会弹(出)栈作为参数 ...
 - jQuery慢慢啃之事件(七)
			
1.ready(fn)//当DOM载入就绪可以查询及操纵时绑定一个要执行的函数. $(document).ready(function(){ // 在这里写你的代码...}); 使用 $(docume ...
 - 利用WebRequest类上传文件
			
说明:1.WebRequest类是一个抽象类,所以上传类实际使用的是其子类 2.打开Fiddler软件,监视正常网页的文件上传,可以看到http协议的请求和响应信息,简略说明 (第一行:请求说明 PO ...
 - Canvas中点到点的路径运动
			
/*随机生成两个点,然后以两点为端点,进行运动,主要使用了SetInterval,对画布进行不断的擦除描绘的操作*/1 <!DOCTYPE html> <html xmlns=&qu ...
 - 浏览器中的WebSocket("ws://127.0.0.1:9988");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WebSocketTest() { if ("WebSocket" ...
 - Code::Blocks 的配色方案
			
codeblocks的配置文件是default.conf, 在Windows系统下,该文件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 ...
 - 用python选择及显示三级目录,可返回上层目录以及随时跳出。
			
# -*- coding: utf-8 -*-"""Created on Fri Jul 29 09:43:38 2016 @author: yinggang" ...
 - 抽象数据类型Triplet的C语言实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ERROR 0 #define OK 1 typedef int Status; ...